資源簡介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素養目標】1.通過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等史實,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正面戰場的抗戰。2.結合百團大戰等史實,了解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戰的作用,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3.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4.結合抗日戰爭勝利的史實,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國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關系與作用。2.難點:理解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感悟中華民族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表現出來的英勇不屈的精神。【問題導學】1.全國抗戰(1937—1945)的主要史實?(1)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全國抗戰開始。(2)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9.22日國民黨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23,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3)戰略防御階段(1937-1938.10)①國民黨正面戰場(主戰場)四次會戰:淞滬會戰:1937年,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太原會戰:1937年9月,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徐州會戰:1938年, 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1938年6月至10月,武漢陷落。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②共產黨:開辟敵后戰場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牽制日軍一半以上兵力;1938年毛澤東《論持久戰》;在淪陷區開展抗日宣傳,發動群眾進行斗爭(4)戰略相持階段(1938.10-1944)①國民黨: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開始,中國軍隊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戰時內遷;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皖南事變);②共產黨(敵后戰場成主戰場)對日本: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發動百團大戰(1940年,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打破“囚籠政策”);對國民黨:采取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爭取其繼續抗戰,努力維護統一戰線;鞏固根據地:減租減息;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民主選舉(三三制原則)。(5)戰略反攻階段(1944-1945):1945年4—6月中共七大《論聯合政府》,毛澤東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6)成為東方主戰場原因:抗擊日軍兵力超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兵力;配合盟軍作戰,給予盟軍情報和資源支持;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2.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3.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①全民族的抗戰(根本原因、特點)②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兩個戰場互相配合、協同作戰,④反法西斯聯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⑤正義的反侵略戰爭4.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①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②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浴火重生的新征程。【習題鞏固】1.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采納周恩來提出的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守點打援,各個擊破敵人的作戰指導方針,集中67個師(旅)45萬余人的兵力,以兩個集團軍分別攻擊山東濟寧及鄒縣日軍,殲敵數千人。上述戰斗發生在( )A.淞滬會戰時期 B.忻口會戰時期C.徐州會戰時期 D.武漢會戰時期2.據統計,僅1938年5﹣8月,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赴延安的知識青年就達2288人,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識分子達10萬多人。“到延安去”成為一大批有志青年和知識分子的共同選擇。這是因為( )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扭轉了時局 B.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勝利的希望C.百團大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D.中共七大為抗戰勝利準備了條件3.中共中央對于在農村中如何推動土地政策的貫徹落實作過明確的指示,提是要打擊地主中的一些頑固分子,但是在打擊的過程中也要對他們加以教育,要及時糾正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過火活動,對于地主階級的不觸及根本原則的問題,要給以寬大處理,這一決定( )A.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的經濟 B.利于建成民主聯合政府C.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4.全面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文藝工作者編演了大量的活報劇。這些活報劇擺脫了舞臺的限制,表演場地幾乎沒有局限性,可在街頭、廣場、田間等公開表演,所面對的觀眾群體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士紳等各階層。這些活報劇的編演( )A.推動傳統戲曲藝術逐漸走向成熟 B.踐行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C.促進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 D.意在激發工農建設邊區的熱情5.中央黨校柳建輝教授在《正視抗日戰爭》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當時“華北200余縣的抗日武裝提出的任務是一個縣一天打死一個鬼子,每月便合計能斃日軍6000人……”這段記載充分說明( )A.侵華日軍力量強大,抗日戰爭異常艱苦B.集中我軍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C.沒有根據地的支持,敵強我弱力量懸殊D.沒有正規軍的配合,地方武裝戰斗力差6.1939 年12 月,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強調“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勝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戰區的黨和一切黨的軍隊,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加入我們的學校,加入政府工作”。該決定意在( )A.強調知識分子的中流砥柱作用 B.凝聚共識加強黨的自身建設C.踐行“三三制”政權建設的原則 D.傳播文化提升黨員干部素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