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標要求: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qū)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qū)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教學重點: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教學難點:西歐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進程;理解近代一些制度和文化的歷史淵源。課前準備:課前自主預習,根據教材利用時間軸等形式進行自主設計全課框架。時空坐標中古時期(“中世紀”“中古世紀”)歐洲封建制度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 被歐洲史學界稱為中世紀或中古世紀。 從476年開始,持續(xù)到1500年前后。任務一 探究中古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問題1:梳理西歐封建社會產生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問題2:結合以下材料,請你自主創(chuàng)作一段封君的話。封君封臣制度的特點:“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上卷思考:這段話體現了封君與封臣之間怎樣的關系?封君與封臣關系的形成有明確和規(guī)范的儀式,其中行“臣服禮”和“授職禮”是最重要的儀式。封臣要解下佩帶的武器,脫帽,下跪,將雙手放在封君合攏的手掌中,說:“閣下,我是您的人了。”接下來,封臣還必須宣誓效忠,說“從現在起,我將像一個封臣對封君那樣真誠無欺地效忠于您”一類的話。這是“臣服禮”或“委身式”之后,封君將封臣拉起,親吻他的臉頰,宣誓保護封臣,并將象征分封的信物交給封臣,這是“授職禮”。這樣雙方便明確了彼此間的義務和權利,封君與封臣的關系也就正式結成了。——節(jié)選自九年級部編版歷史教材《世界歷史》相關史事請你根據以上材料自主創(chuàng)作一段封君的話。問題3: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和生產生活的模式。每個莊園都有自己的法庭、軍隊和行政管理制度,……莊園的領主對莊園內的農民享有司法權、征稅權和政治統(tǒng)治權?!瓏鯇Υ艘矡o可奈何。—— 《世界中世紀政治史》思考:歸納封建莊園在政治方面的特點?問題4:了解基都教會在中古時期的地位。基督教作為一種信仰,一種價值系統(tǒng),浸透了整個歐洲社會,上至國王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在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均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侯建新《交融與創(chuàng)生:西歐文明的三個來源》任務二 探究中古時期西歐的王權國家形成和城市興起問題1:中古時期西歐王權國家形成的因素。問題2:以英國為例,了解其王權國家形成的大致歷程及其制度的歷史淵源。問題3: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及影響。(國王的)特許狀授予城市居民各種特權是為了使市民們更好地從事商業(yè)交易,這些權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這是市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市民可以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并隨便處置它們,這是承認城市市民財產私有制。——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問題4:結合西歐城市自治相關史料,分析中古時期城市興起對西歐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作用。材料 城市工商業(yè)者逐漸集結成市民階級,他們作為事有自由權利的經濟活動者,最終成長為能與封建勢力抗衡的強大政治力量。城市市民政治的發(fā)展,促進了新的社會觀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體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業(yè)基礎上形成的商品貨幣關系向農村滲透,勞役地租折算為貨幣地租,農奴用金錢贖取人身自由,導致農奴制和莊園制的崩潰。——摘編自劉景華《走向重商時代——社會轉折中的西歐商人和城市》根據材料,分析中古時期城市興起對西歐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作用。任務三 了解拜占庭和俄羅斯的崛起和發(fā)展情況問題1:拜占庭帝國發(fā)展強大的因素有哪些。【史海探究】戰(zhàn)亂迫使大批拜占庭學者和工匠逃離家園,移居到相對安定的西歐,推動了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的熱潮……拜占庭古代手稿、書籍、文物帶到意大利,激發(fā)了文藝復興作家熱潮……——陳志強《盛世余暉:拜占庭文明探索》問題2:梳理俄羅斯的崛起歷程。問題3:思考東歐與西歐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探究不同區(qū)域文明的特點。【鞏固練習】1.馬渭源在《馬克斯·韋伯與中西傳統(tǒng)社會結構對比研究》中指出,西歐封建制下封臣的服從具有雙重性:封臣的服從除了對領主個人化的服務外,他還必須服從“一種有關責任與榮譽的相當嚴格的法典”。這表明A.封臣與領主之間關系具有契約特征 B.封臣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與義務C.封建領主對封臣可隨意擴大權限 D.封建制下的權力具有絕對的專制性2.“博洛尼亞大學處于意大利北部,11世紀時此處過往商旅絡繹不絕,商業(yè)糾紛時有發(fā)生,訴訟案件不斷,所以該校一直以法學著稱;此后該校還經常與市政府當局和其他市民接觸,成立了市民團體?!边@段材料意在強調中世紀的大學A.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支持C.推動了市民階層的出現 D.具有較大的自治和管理權3.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的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君主專制制度 ③莊園制 ④幕府統(tǒng)治 ⑤農奴制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4.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zhàn)爭》中指出:“中世紀完全是從野蠻狀態(tài)發(fā)展而來的.……教會的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圣經詞句在各個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睆闹锌梢钥闯?,當時基督教①維護了歐洲封建主的統(tǒng)治 ②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③是西歐社會唯一文化符號 ④嚴重地束縛了人性的發(fā)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12世紀,以教學和寫作為職業(yè)的知識分子開始在西歐大量出現,人們對接受教育的認同、對追求藝術的愿望以及繼承古典文化的熱情不斷升高。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在這一時期被重視,文學藝術得以長足發(fā)展。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興起和發(fā)展 B.基督教會壟斷教育C.王權的不斷強化 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6.12、13世紀時,西歐越來越多的城市與國王結成同盟,即國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義的“特許狀”。通過特許狀,城市的市民不再負擔封建義務,他們擁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稅、鑄幣等 權利,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國王。這表明,西歐城市自治A.促進了封君封臣制度的產生 B.符合國王權力加強的需要C.得益于近代民族國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產方式的推動7.莊園是構成中世紀西歐社會的一個最基本單元。莊園的主要產業(yè)是農業(yè),同時也包括手工業(yè),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莊園里的村民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為莊園主干活。這段材料說明A.莊園里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好 B.莊園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C.莊園里的村民實行集體勞動 D.莊園里的勞動者主要是奴隸8.有學者指出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既要遵循“祖宗之法”,又要受基督教“神意”的影響,因此國王沒有“至高無上”的優(yōu)越感。在法蘭克王國,各種習慣與觀念體現出的是一種“神意+公平+正義”的普遍法則,而這個普遍含義就是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的服從。這表明,法蘭克王國A.實行封君封臣制度 B.在治理上蘊含法治色彩C.王權受到封臣約束 D.君主與臣民存在契約關系9.中古西歐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更廣大的市場和更便利的經濟活動空間,往往以金錢或軍隊支持國王強化王權:城市的工商業(yè)活動,又有助于強化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累。由此可知,城市的興起A.削弱了基督教會在中世紀的思想控制 B.推動了城市自治和大學教育的發(fā)展C.有助于王權的強化和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 D.摧毀了封建莊園農奴制的經濟基礎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