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魏晉至隋唐的文化——2024屆高考歷史晨讀暮誦考點1 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概況時期 概況漢朝 儒學獨尊 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后,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 道教傳播 道教(道教≠道家學派)在民間廣為傳播,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盛行 佛教在中國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儒學新發展 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隋唐 三教合歸儒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 三教并行 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儒學復興 原因: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代表人物:韓愈。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主張: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影響:鞏固了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反佛(1)原因: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2)表現:①南朝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先后滅佛。考點2 魏晉至隋唐的文學藝術文學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時間 代表東漢末年至曹魏 出現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 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南北朝 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2)唐朝: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時期 代表詩人 代表盛唐 李白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唐朝由盛轉衰 杜甫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書法時間 特征 代表東漢末年 成為一種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 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隋唐 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 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道勁的柳體繪畫時間 概況 代表東晉 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 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隋唐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 “畫圣”吳道子精于佛道、人物畫,長于壁畫創作,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圖》雕塑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聞名世界。考點3 魏晉至隋唐的科技類別 成就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 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建筑 隋朝的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 (1)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 (2)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學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醫學 (1)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 (2)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考點4 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交流和研討交往國家、地區 方式 影響中國與印度、中亞之間 ①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 ②東晉的法顯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③唐朝的玄奘,到天竺取經,并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 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中日和中朝之間 ①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到日本傳授佛法。 ②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2.其他方面的文化成就文化現象 表現長安成為國際大都會 各國使節、商人、僑民聚集長安遣唐使 新羅、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伊斯蘭教傳入 廣州、泉州等西亞商人居住區域大多建有清真寺對外交通發達 陸上和海上向東都可達朝鮮,海上可達日本;向西陸上絲綢之路可達印度、西亞及至歐非,海上絲綢之路可達波斯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