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學習目標1. 通過時間軸和各種主題的地圖,了解冷戰過程中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與空間位置,形成對冷戰及戰后國際關系的時空觀念。 2. 通過閱讀材料,解讀圖片,從唯物史觀出發,分析戰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綜合國力、戰略目標與戰后美蘇冷戰之間的關系。 3. 通過解讀材料,提取信息,闡述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西歐、日本、中國與第三世界的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4. 通過對冷戰中典型事件的學習,感悟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的重要性,理解當前國際秩序呈現的多極化趨勢。課前學習任務1. 知道本課學習目標(看學習單——了解); 2. 通讀教材了解本課基本史實(看教材——了解); 3. 了解冷戰和兩極格局形成演變的過程(回顧初中所學知識)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本課四大關鍵問題】1.冷戰的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到底從蘇聯的行為中發現了什么樣的威脅而要采取遏制政策? 2.對抗與共生:美蘇關系如此緊張,時人如此擔心,為什么沒有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3.共生中發展:為什么說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還有哪些力量影響著世界格局的演變? 4.歷史的啟示:冷戰給后人留下了哪些重要啟示,當前中美關系如此緊張,如何避免“新冷戰”?【學習任務二:分析冷戰的起源】 1.問題1:根據材料及課本P109學思之窗,指出斯大林最關注什么問題? 2.問題2:喬治 凱南判斷蘇聯擴張會造成什么后果? 3.問題3:造成美蘇戰略互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學習任務三:分析對抗與共生】1.小組活動,步驟: (1)自主閱讀課本110頁; (2)和小組同伴討論,進行怎樣的知識梳理最能展示美蘇冷戰的主要表現? (3)派代表展示你們討論的成果; (4)語言簡練、重點突出,時間為3分鐘左右。問題4:你傾向于哪一種梳理方式?為什么? 2.問題7: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巴導彈危機沒有演變成核戰爭的原因是什么? 3.問題8:危機最終以蘇聯妥協撤走導彈而結束,結合漫畫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習任務四:分析共生中發展】 1.問題8:從建國后的外交史實來看,中國外交受什么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弱? 2.問題9:從中國外交政策的改變和逐步崛起,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3.問題10:同時期,還有哪些新興力量在崛起?有何影響? 【學習任務五:分析當前國際形式】 1.冷戰結束了嗎?推薦的學習資源1.教材補遺【鐵幕演說】 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的反蘇、反共演說。鐵幕演說也被認為是正式拉開了冷戰的序幕。丘吉爾的富爾敦演說是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精心安排的杰作。杜氏意在利用丘吉爾這位著名的“反共斗士”投石問路。丘吉爾在演說中不僅充分表達了英國的意愿,同時也道出了美國想說而不便公開說的主張,適應了杜魯門政府的需要。 【杜魯門主義】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致國會的關于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被稱之為杜魯門主義。 咨文闡明援助希臘、土耳其的直接原因,是美國要接替英國,填補東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國家的人民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都“危害著國際和平的基礎和美國的安全”。宣稱世界已分為兩個敵對的營壘,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每個國家都面臨著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擇;因而宣布“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裝的少數人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的自由民族”,即美國要承擔“自由世界”守護神的使命,充當世界憲兵的角色。 由此可見,其實質是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以杜魯門主義為起點,與美國當時實行的馬歇爾計劃共同構成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礎,在軍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是美國妄圖獨霸世界的第一個重要步驟,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重大轉折點。標志著美蘇在二戰中的同盟關系的結束及冷戰的開始,也標志著美國作為戰后第一大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 【馬歇爾計劃 】 又稱歐洲復興計劃,二戰后的美國憑借雄厚實力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并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提出而得名,該計劃于1947年7月正式啟動,并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并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范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其東歐衛星國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目的:其推動西歐國家經濟聯合自強(歐共體成立背景之一,美國把西歐各國經濟聯合作為提供援助的條件,認為歐洲經濟一體化可以長久地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繁榮),扶持西歐各國恢復經濟,利用西歐抵抗蘇聯擴張,穩定資本主義秩序(“意識形態說”或“抗衡蘇聯說”。美國認為經濟貧窮、混亂是共產主義革命的溫床)。其二,使得西歐國家在經濟上依賴美國,便于美國對西歐國家的控制(“控制西歐說”)。其三,發展美國經濟,方便美國商品、資金進入歐洲(“經濟擴張說。”美國要保持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就必須有一個穩定和日益擴大的國際市場,否則30年代大危機將會重演。歐洲是美國最大的傳統市場)。 影響:其一,加速了西歐各國經濟的恢復、發展和政局的穩定。其二,推動了西歐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促進西歐一體化說”)。其三,加速了歐洲的分裂,歐洲分裂為兩個不同經濟的政治集團(“加速歐洲分裂說”)。其四,加劇了美蘇之間的冷戰對峙(“加速冷戰說”)。其五,有助于美國的商品輸出、資本輸出(援助資金主要用于購買美國的糧食、飼料、肥料、原料、半成品、機器等)。 2.紀錄片與書籍 (1)紀錄片:《啟示錄:冷戰 1945-1991》、《冷戰風云錄》 (2)書籍:沈志華:《冷戰五書》、《長和平:冷戰史考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