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素養目標】1.了解工業革命時期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確立的史實,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生產力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運用史料,探究現代工廠制度的特點及影響,從歷史解釋的角度明確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之間的內在關系。2.結合史料概括工業革命后社會生活方式變化的主要史實,從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樹立推動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必備知識】自主學習·必備知識一、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一)生產力大飛躍——機器大生產1.背景: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2.標志: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 改良蒸汽機 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3.特點:大批產業工人被工廠主聚集起來,在 專門化 的廠房中勞作,徹底改變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產狀態。4.影響:帶來了勞作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二)生產關系大變革——工廠制度1.背景:工廠的出現。2.特點時間 為保證機器的晝夜運行,工人往往實行 倒班制制度 工廠主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生產 生產流水線 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原料 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概念闡釋 手工作坊、手工工場、工廠(1)手工作坊:封建社會城市中的手工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內部是封建剝削的師徒關系。(2)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早期階段,勞動社會化的一種基本形式,分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即簡單協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即工場手工業兩個階段。簡單協作是在同一資本家指揮下協同勞動;工場手工業是手工業生產向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過渡的準備階段,內部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3)工廠:直接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單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車間,其特點是使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3.影響(1)世界:工廠制度帶來生產組織和 管理形式 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2)中國地主階級洋務派 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民族資產階級 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 實業救國 ,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概念闡釋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近代”從生產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機器”進行生產。“民族工業”強調“民族性”,指由中國民間資本投資而興建的工廠制工業。近代民族工業是指由中國民間資本投資興建的、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制工業。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變化 視角 概況城市化 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問題 倫敦、巴黎等大城市工業人口猛增,但城市規劃建設滯后,工人的生活環境相當惡劣措施 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逐漸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表現 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 運河 的開鑿;鐵路運輸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睞影響 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國際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促進了鄉村的改變 表現 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農業機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 大農場 ,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影響 大量人口從閉塞、寧靜的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人們的眼界開闊了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增強 原因 工廠制度及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表現 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城市中社會上層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公共區域多設有標準鐘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 背景 機器生產 代替手工勞動、城市化迅猛發展等現實因素,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措施 (1)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 (2)20世紀初,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給民眾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表現 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與職業病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斗爭 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 工人階級 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經過一系列斗爭,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二、工業革命對社會轉型的影響經濟發展方式 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器化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術革命則使生產方式面臨從單純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而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競爭走向合作,從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協調,也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面工業現代化 工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城市化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經濟的重心迅速向擁有豐富煤鐵資源的西北地區轉移社會思想 工業化和法國大革命兩種力量聯合在一起,促進了新學說的產生與發展,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發揮了作用社會形態 工業革命后,經濟形態上,工業取代農業占主導,城市化進程加快;政治形態上,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意識形態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達標檢測】識聯網1.(2023·寧夏石嘴山期末)19世紀宣揚自由競爭的英國,在面對其紡織品與印度競爭不占優勢的情況下,用入侵、壓價等不正當手段,破壞印度當地棉紡織業,然后傾銷商品,攫取利潤。為改變入超地位,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進而發動鴉片戰爭。這表明( )A.英國自由貿易是基于其優勢地位 B.殖民擴張推動了英國經濟快速發展C.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得到有效實施 D.中印兩國紡織業生產方式優于英國2.(2023·山東濰坊期末)1846年,英國政府宣布立即完全廢除玉米的進口稅,降低小麥、燕麥、大麥、黑麥的關稅稅率。這反映了當時英國( )A.已無力主導世界市場 B.經濟思想發生變化C.政府加強對經濟干預 D.國內糧食價格低迷3.(2023·廣東汕頭·期末)哈格里夫斯曾因發明“珍妮紡紗機”而被手工業者砸毀機器,焚毀房屋并流落街頭;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多地都曾發生手工業者自發搗毀機器的“盧德運動”;中國近代多家民族資本主義企業都曾因“奪人生計”而被手工業者搗毀機器和廠房。這些現象體現了( )A.歷史現象的周期性規律 B.歷史發展的螺旋形上升C.歷史事件的不可復制性 D.歷史認識的多元復雜性4.(2023·山東聊城期末)在近代,“英國資產階級衣著簡樸,顏色平淡,大家都差不多,這樣他們就鼓勵了紡織工業成批生產:在法國,人們對于一般的大眾消費品不屑一顧,衣著追求稀奇古怪、色澤鮮艷,盡可能是一人一樣。”法國人的這種消費觀念( )A.提升了法國工業產品國際競爭力 B.強化了法國的民族主義意識C.使中小企業發展的空間更加狹窄 D.不利于法國工業革命的推進5.(2023·山東臨沂期末)布羅代爾在《文明史綱》中寫道:1800—1850年半個世紀中,(英國)棉織品的價格下降了81%,小麥和其他食物的價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資基本保持穩定。……它們對物價的影響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擴張擴大了海外市場 B.機械化生產普及和交通革命C.勞動人民購買力顯著提高 D.圈地運動增加了勞動力資源6.(2023·河南信陽期末)17世紀,歐洲貴族男性穿著華美、妝容精致,且以戴假發和編發辮為時尚。從19世紀中葉開始,工業資產階級引領服裝潮流,男裝簡潔而實用。這一變化主要體現了( )A.科技進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動政治變革C.工業革命促進經濟發展 D.社會變遷影響流行風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