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素養目標】1.選取歷史圖片和文字史料,結合人類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2.運用平面布局圖、教材插圖,結合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有關史料,從唯物史觀角度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重點難點】1.重點:影響世界各地民居特點的因素2.難點:古代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知識梳理】一、村落的產生背景 (1)居住形式:經歷了從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變 (2)經濟: 農業 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表現 (1) 兩河流域 :最早出現 (2)世界其他地區: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特點 (1)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 聚居點 (2)建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活動場所等 (3)靠近大河,依水而建作用 (1)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 (2)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 (3)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二、集鎮的出現(一)集鎮的產生及影響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產生過程 (1)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 (2) 商人的出現 使手工業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榮,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 (3)為了保護財富和人身安全,商人和手工業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影響 便利了農村居民的物品交換,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推動了市場的繁榮(二)中國古代集鎮功能的演變1.中國古代的鎮主要是為軍事目的而設的。2.兩宋時期,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發展起來。3.元朝時期,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很多工商業集鎮。4.明清時期,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 專業分工 。三、城市的產生(一)城市的含義及功能1.含義:城市是一定區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御、經濟活動、宗教祭祀的中心場所。2.功能:具有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種功能。(二)早期城市1.兩河流域: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兩河流域 蘇美爾人 生活的地區形成了城市。2.世界上主要的農業區域:都相繼產生了一批早期城市。(三)中國古代的城市1.布局:主要分為宮殿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2.商朝:城市已初具規模,統治者的宮殿和宗廟位于城市的中心。3.周朝: 營建城市 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為三等,天子王城、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四)西方古代的城市1.典型代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城市。2.表現古希臘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業的功能古羅馬 城市的 道路系統 和供水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歐洲中古時期 出現了一些以 手工業者 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五)城市產生的影響:穩定了政治局勢,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增強了安全防御能力,為人們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群體生活創造了條件。四、世界各地的民居(一)影響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環境,當地的社會經濟水平與文化習俗。(二)概況1.兩河流域和古埃及地區 自然環境 建筑材料 布局和結構兩河流域 雨水稀少,沒有森林,缺乏木材 土坯、木材 墻壁貼著墻壁;基本上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構成的古埃及 干燥少雨,氣候干熱 泥、木材、椰子葉 庭院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2.古代中國遠古時期 (1)人們在地勢低洼潮濕處用樹木營巢,在地勢高亢干燥處挖穴而居 (2) 巢居 多營建于南方,后世發展為干欄式民居 (3) 穴居 多營建于北方,后來逐漸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先秦以來 (1)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 (2)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結構:普遍采用木構抬梁結構明清 結構 明朝時, 磚木結構 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類型 北方的窯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樓等3.古希臘羅馬(1)建筑材料:古羅馬住宅以木、石、磚為主要材料,后來混凝土逐漸得到普及。(2)布局: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4)集體住宅:3世紀,古羅馬出現了由多層樓板疊加組合而成的集體住宅。4世紀時,羅馬城中大部分民居是這種 復合式公寓 ,對后世影響深遠。4.古代北美的民居(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過著游獵生活,住在圓錐形的帳篷中。(2)亞馬孫雨林中的印第安人:處于刀耕火種階段,在一塊地方耕作兩三年后遷徙到別處;住在圓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內不分隔間,但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區域。究·力習題鞏固1.秦朝的“鄉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進行嚴格管轄,以建立規劃整齊、空間封閉的閭里為主,閭里建有閭門和垣墻。西漢的“鄉野聚落”數量增多,規模擴大,而且大多沒有閭門和垣墻,閭內建筑呈現自然發展的態勢。由此可知,西漢( )A.農村商品經濟得到發展 B.國家基層治理能力下降C.社會治理理念發生轉變 D.豪強地主勢力急劇膨脹2.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位于信江和鉛山河交匯處,水路直通鄱陽湖。到了清乾隆年間,河口鎮進入鼎盛時期,閩浙皖贛川廣荊蘇等貨物集散于此,轉銷全國,成了商賈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據此可知( )A.區域位置影響城鎮商貿發展 B.內陸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 D.商幫崛起推動長途貿易興盛3.如下表所示,在古代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中”的理念不斷深化。“中”的理念延續主要體現出( )擇中建都 夏代晚期都城偃師二里頭都邑遺址位于“天地之中”的大嵩山地區擇中建宮 早期偃師商城、鄭韓故城、東漢洛陽城、唐長安城、明清北京城的宮城基本位于都城中央擇中建殿 漢長安城未央宮之前殿、隋唐洛陽城之大明宮含元殿、明清紫禁城之奉天殿和太和殿A.城市建筑技術的成熟 B.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C.多元一體國家的形成 D.國家認同觀念的發展4.春秋時期,一般諸侯國的國都周圍不過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國都的1/3甚至更小,一般的邑住戶不過千室。戰國時期,“千丈之城、萬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國”已到處存在。這一變化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統一趨勢的加強 B.兼并戰爭的結果C.民族遷徙的頻繁 D.城市經濟的發展5.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著封建官僚、軍隊及其家屬以及一些服務人員,這些人所需的農副產品大都通過俸祿直接獲得。此外,手工業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業生產。因此,城市封閉結構并沒有對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過多影響。這可用來說明,唐代前期( )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稅制創新提高國家治理能力C.政府的扶持是當時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 D.城市的經濟職能進一步增強6.明代前期修建郡縣城池,受《考工記》影響,以軍事防御為重點,《禮》云“城郭溝池以為固用”。明中葉以后,逐漸改為“城郭必置街坊”。這反映出明朝(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中央集權的加強C.市坊限制的突破 D.儒家思想的僵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