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學習目標】1.通過對清朝設置軍機處和實施奏折制的史實學習,認識到制度建設對社會發展具有反作用,落實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2.通過閱讀課本,結合地圖,梳理清政府經略邊疆的措施,對比清朝疆域圖和中國現代版圖,認識到清朝經略邊疆的措施為中國版圖最終的奠定有重要貢獻,落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3.通過本課學習,能認識到一個國家繁榮昌盛也應該做到居安思危,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落實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重點難點】重點:國家版圖的奠定和君主專制的加強難點:疆域的奠定【基礎知識】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 康乾盛世:(1)時間:清朝皇帝 、 、 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時期。(2)原因:三位皇帝都非常 ,獨斷朝廷 。(3)表現:政局穩定, ,疆域開拓并鞏固。2. 清朝君主專制強化(1)奏折制度:①特點: 、 ;②作用:使 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 ,強化了對 的控制。(2)設軍機處:①設立原因:雍正時,為處理 ;②特點: (機構簡單)、 (辦事效率高)、 (保密性強);③職責: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 ,跪受筆錄,上傳下達;④評價:提高了政府的 ;標志著 制度達到了頂峰。(3)思想文化專制:大興①目的:加強對思想的控制;②影響:嚴重摧殘 ;激化 ;禁錮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發展。3.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加強的過程:秦: ——確立;西漢: ——鞏固;隋唐: ——完善;宋: ——加強;元:一省兩院制明清:明:廢丞相設 ;清:雍正設立 (頂峰)。二、疆域的奠定1.措施地區 措施 意義 影響臺灣 年設 ,隸屬福建 中央直接管轄 對祖國 、 邊疆地區都進行了有效的直接管轄,進一步拓展和鞏固了 ,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東北 反擊沙俄侵略,1689簽訂《 》 從法律上維護國家主權,新疆、蒙古 擊敗 部叛亂、 叛亂;在新疆設 ,在蒙古設盟、旗。 中央總領軍政事務西藏 冊封“ ”“ ”尊號,1727年派遣 ,頒布《 》 以法律形式明確民族事務 因地制宜、西南 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管理2. 清朝疆域:西跨 ,西北達 ,北接西伯利 亞,東北至 和庫頁島,東臨 ,東南到 ,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 ,西南抵 。三、統治危機初顯1.背景:清朝由 ;清朝 迅速,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 和貧富矛盾的積累。2.表現:(1)政治危機:階級矛盾激化, 屢屢爆發;如白蓮教大起義。(2)外部危機:以 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3.對策——閉關自守。(1)背景:①以 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外貿易,開拓中國市場;②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 是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原因;③清朝統治者具有 ;(2)內容:①只保留 一處對外通商,“ ”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②嚴格約束 ;③禁止 ;(3)影響:積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和鞏固封建統治的作用。消極影響:①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 積累,阻礙了 萌芽;②中國與 ,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習題鞏固】1.清朝在新疆實行軍、民分治,伊犁將軍管軍政和邊防,民政根據新疆各族原有社會組織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卻實行政教合一,駐藏大臣管僧、俗高級官員任免,稽查財政收支、軍隊調防、邊境防務。材料體現了清朝( )A.因地制宜的管理 B.宗法制的變異C.專制主義的削弱 D.地緣政治的特點2.閱讀下列兩幅地圖。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出A.江南經濟政治重心格局的確立B.大清王朝君主專制體制的變革C.清朝統治由盛轉衰危機的初顯D.清朝統治中央集權體制的變遷3.下列關于明清“閉關鎖國”政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嚴格限制對外貿易B.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C.目的在于保護國內商品市場D.造成中國與世隔絕,逐漸落后4.“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憂勤之圣,下無翼贊之賢,此其所以遜于唐、虞也。”據材料可知( )A.內閣制度強化了君權不利于國家的治理B.軍機處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C.乾綱獨斷導致大臣無法有效地參與決策D.是否有賢臣輔佐是國家治理好壞的關鍵5.清初順治朝,地方通過各地驛站以通全國之郵遞,內窗為全國各種信息之總匯。康熙朝,進一步健全驛遞制度并不斷增設驛遞路線,堅持御門聽政及經常出巡以擴大信息輸入。雍正時,擴行奏折、設軍機處,加強文書之保密。材料表明清初A.信息輸送機構臻于完善 B.中樞決策效率不斷提升C.皇權對地方的控制加強 D.軍機處的地位發生改變6.清嘉慶五年,皇帝派御史坐鎮軍機處進行值班監視。如果發現軍機大臣舞弊弄奸,御史即可據實參奏;如果值班御史不認真,或曠班或早散,亦準軍機大臣參奏。這一舉措旨在A.擴大御史的監督權力 B.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管制C.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威 D.提高軍機處的行政效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