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知識梳理】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朝代 中央管理機構 邊疆治理措施秦朝 典客、典屬國 1.北方:逐匈奴,修長城。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基礎上,修筑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里長城(綱上P15) 2.南方:撫夷越,設三郡。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3.西南: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控制(綱上P15)漢朝 大鴻臚 1.與匈奴:西漢初,采取和親匈奴政策→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控制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區域(綱上P21)→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89年,竇憲率軍大敗北匈奴,刻銘燕然山 2.與西域:①西漢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稱“河西四郡”,成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綱上P21)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 政策:屯戍政策:①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朝代 中央管理機構 邊疆管理措施隋朝 尚書省禮部及鴻臚寺 1.禮部司 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 2.主客司 負責各族朝見事宜 3.鴻臚寺 負責賓客接待禮儀 1.北方: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先后歸附 2.嶺南: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治理,冊封百越首領冼夫人為譙國夫人 3.東南:加強與流求接觸,三次派人抵達流求 4.機構: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由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擔任唐朝 1.北方:①唐太宗滅東突厥(綱上P33) ②設立安北、單于都護府 2.西北:①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②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綱上P33) ③先后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綱上P33) 3.東北:①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②設立安東都護府 4.西南: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7世紀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促進漢藏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綱上P34) ②唐蕃數次會盟。唐穆宗時,唐朝與吐蕃會盟,史稱“長慶會盟”,遺物有唐蕃會盟碑,立于西藏拉薩大昭寺前。 ③冊封南詔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 5.南方:設立安南都護府 6.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宋朝 宋朝先后與遼(契丹族)、西夏(黨項族)、金(女真族)長期并立,各 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從沒有中斷過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朝代 中央管理機構 邊疆管理措施元朝 宣政院 1.東北、云南:設立行省、征發賦役 2.西北: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軍政事務(綱上P58) 3.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 4.臺灣:由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經略臺灣(綱上P58) 5.特點: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傾向(綱上P58)明朝 禮部 鴻臚寺 提督四夷館 北方:①修筑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 ②布置軍鎮: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 ③開放馬市: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 ④隆慶和議: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冊封,通貢和互市 東北: ①派人招撫:派人到東北去招撫女真(綱上P74) ②設立機構:設立都司(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 ③冊封首領: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綱上P74) 3.西北:設立機構:設立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 4.西南:土司制度:設立土司 5.西藏:①敕封首領: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 ②設立機構:設立羈縻性質的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綱上P74) 6.機構: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增調軍兵清朝 理藩院 1.北方:政治聯姻: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控制 2.西北:①軍事斗爭: 1757年,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 1757-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綱上P79) 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②設立機構: 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綱上P79) 3.青藏:①冊封活佛: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 ②設立機構: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 ③頒布法律: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明確和落實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權(綱上P79) 4.西南:改土歸流:自雍正時起,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管理 (改土歸流意義:減少了叛亂因素,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統治;使大量漢人移入邊地,促進邊遠山區的開發與民族交融,促進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5.東南:統一臺灣:①軍事斗爭: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1683年,清軍渡海遠征,鄭氏后裔戰敗投降(綱上P78) ②設立機構:1684年,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綱上P78)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朝代 概況先秦 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秦漢 1.陸路 ①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開辟中西交通道路,中國絲織品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即著名的“絲綢之路”,促進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 2.海路 ①從合蒲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賜予“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隋唐 1.陸路:與西域商路通暢 ①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管理通商事務 ②唐朝: 與大食國接觸,使包括造紙術在內中國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 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在那爛陀寺專研,到許多國家講學(綱上P45) 2.海路:與外國交流活躍 ①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發到達赤土國,國王遣其子來華 ②唐朝: 日本、新羅多次派遣唐使(井真成墓志拓片),將唐文化帶回日本 鑒真六次東渡,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綱上P46)宋元 ◆宋朝:1.陸路:交通阻隔 2.海路:轉趨發達 ①恢復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 ②開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 ③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 ◆元朝:海陸通道暢通 13世紀,馬可·波羅經西亞、中亞來華,在中國生活17年,留下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 ◆宋元:稅收: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重要財源 市舶司:宋元及明處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明清 ◆特點:1.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2.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絕3.清朝對外交往增多,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 ◆表現:1.鄭和下西洋 ①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綱上P73) ②概況: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綱上P73) ③影響: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領先于歐洲;給明朝帶來較大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綱上P73) 2.倭寇 ①背景:明朝前期,中國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燒殺搶掠(綱上P73) ②抗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 ③結果:東南沿海形勢穩定,朝廷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限制(綱上P74) 3.西方殖民者 ①背景: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日益頻繁(綱上P74) ②概況: 澳門: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在濠鏡澳租住權(綱上P74) 臺灣:稍晚,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臺灣島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 4.1689年,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 ①性質:清朝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②內容: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5.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 ①背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綱上P81) ②應對:乾隆帝拒絕英國使團請求,采取閉關自守:僅保留廣州一處,規定由官府特許“十三行” 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 (補充)閉關自守 1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根因);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系及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直因);統治者的短視和無知;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延續 2影響:(積極)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國侵略,暫時延緩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國封建社會延續發展; (消極)幾乎隔絕了中外聯系,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中國的落后。 3啟示:(1)開放國興,閉關國衰。對外開放,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強盛;閉關鎖國,延緩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落后。(2)加強聯系,相互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才能進步,反之則會走向衰亡。(3)對于外國的東西要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專題訓練】一、單選題1.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貴族墓前發現有石雕文臣武將、石虎石羊,黑龍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絲織品和瓷器,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這些現象表明( )A.西夏有自己墓葬習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響C.金人葬俗受遼人影響 D.各民族文化交流廣泛2.據元朝《元統元年進士錄》統計,蒙古人進士25人,其家族中蒙漢通婚者20人;回人進士12人,其家族中回漢通婚者7人;畏兀兒人進士5人,其家族中與漢人通婚者4人;西夏遺民唐兀進士7人,其家族中與漢人通婚者7人。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選官制度的重大進步 B.專制主義制度達到頂峰C.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D.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發展3.美國學者羅威廉認為,“中國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國是孤立的、排外的,無法接納基于對等主權與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國家體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對文化與儀式的要求,而非響應實際的國家利益。這里的“中國的世界模式”是指( )A.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C.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 D.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4.唐朝在西域駐扎重兵,任命各級官吏,推行內地的租庸調制、均田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興屯田,使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進一步推廣至西域。這說明唐朝( )A.采取靈活務實的政策推動對外交往 B.重視對邊境民族地區有效治理C.開創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 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5.據表可知,這些措施表明當時( )順治元年 清廷仿照明制設四譯館,負責少數民族和周邊屬國文書的翻譯事宜康熙四十七年 清廷又在北京設立了內閣俄羅斯文館,來為清政府培養通曉俄語的翻譯人才雍正年間 負責培養拉丁文翻譯人才的西洋館正式成立A.閉關鎖國政策的突破 B.清朝外交近代化的開端C.并非完全“閉目塞聽”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6.據明代官方實錄記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龍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貢馬,賀明年正旦”。正統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撫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節、冬至及當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貢,招致朝廷“俱合問罪”。這些記載旨在( )A.提升土司群體的政治地位 B.優化對各民族地區的治理C.凸顯中央王朝的政治權威 D.強化內陸邊疆一體化策略7.道光、咸豐年間,清代學者研究西北歷史地理、遼金元史和外藩史蔚然成風,“以考古的精神推及于邊徼,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如龔自珍撰《西域置行省議》《蒙古圖志》,魏源著《元史》。這一治史之風主要源于( )A.中國傳統邊疆意識的延續 B.西方考古思想傳入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華夏認同意識加強8.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多民族國家,歷朝歷代皆設置機構加強民族管理。對此圖中①②③填寫正確的是( )A.①四夷館②鴻臚寺③理藩院 B.①四夷館②大鴻臚③巡檢司C.①大鴻臚②鴻臚寺③宣政院 D.①鴻臚寺②大鴻臚③宣政院9.如圖為《魏晉漢人胡食》畫像磚(如圖),據圖畫內容可以推知(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數民族漢化 B.經濟發展推動飲食結構改變C.社會動蕩導致民眾生活困苦 D.民族交融促進生活方式變遷10.北宋時,南詔“專于農,無貴賤皆耕”。1004年,大理“開科取士,定制以僧道讀儒書者應舉”,其國書曾以“乾貞”為年號;大理商人到廣西貿易,熱衷于購買《史記》《漢書》《本草》《千金方》等漢籍。這反映出( )A.西南地區與中原地區文明的一致性 B.邊疆地區與內地管理一體化C.邊疆形勢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改革 D.北宋時期實行民族平等政策11.1793年,清朝頒行的《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西藏)地方政府文武官員及喇嘛一律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揀迭奏請中央任命,“令駐藏大臣隨時查察,不得任令達賴相沿積習,仍以門第相高,彼此援引。”這一措施( )A.防止了西藏宗教與世俗勢力結合 B.清除了佛教對西藏政務的影響C.降低了達賴喇嘛的政治宗教地位 D.加強了中央對西藏地區的治理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作為古代一種獨特的地區合作關系,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貿易是遵從中國儒家傳統文化處理對外關系的一種行為方式,其涵蓋的范圍主要有東亞和東南亞等廣大地區,這種方式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存在了1500年左右。——摘編自伍慶玲《朝貢貿易制度論》材料二 在朝貢貿易制度下,朝貢國所“貢”之物與宗主國中國所“賜”禮品的價值經常是不等價的。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明知這是“虧本買賣”卻樂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需要,目的在于維系宗主國與朝貢國之間的宗藩關系,以體現中國的大國地位。——摘編自蔡天新、黃花《明代的朝貢制度特征與海上貿易發展》材材料三 朝貢貿易制度在清代后期開始走向解體并最終崩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這個體制本身來說,隨著區域之間交往的密切,以及交往范圍的擴大,這樣一種日趨保守封閉的地區國際合作機制注定會被歷史所洶汰。——摘編自伍慶玲《朝貢貿易制度論》(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古代朝貢貿易的特點。(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中國朝貢貿易制度崩潰的背景及其啟示。13.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禹貢》成書于先秦,書中將所知的地域劃分為九個州,是我國最早描述地理分區的著作。下圖是宋人所繪的《〈禹貢〉所載隨山浚川之圖》,其地理范圍與先秦《禹貢》九州范圍基本吻合,圖中的兩條主要河流分別是黃河和長江。圖中九州名稱不僅字體大于其他地理事物的名稱,且標注也整齊劃一,儼然有意凸顯九州存在的一體性。九州組成了“天下”,而“天下”也涵蓋了九州。材料二 下圖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的一幅繪于北宋時期的《華夷圖》。在圖中,正上方中間刻有“華夷圖”三字,中原地區位于中央且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周邊異族處于地圖的邊角。圖中的文字標注較多,主要敘述周邊民族與中原王朝關系的歷史沿革。材料三 萬歷年間,西洋傳教士利瑪竇帶來《坤輿萬國全圖》。該圖的四個角分別是北半球圖、南半球圖、九重天圖、天地儀圖,向人們展示當時歐洲的宇宙天地觀念。為了減輕中國人的抵觸情緒,利瑪竇將中國從圖的偏角處移到大體中央的位置。明代的統治者,包括萬歷皇帝均目睹過《坤輿萬國全圖》,蓋那時的“中國”人對世界的真實形態已有所聞。利瑪竇在中國刊印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摹本)——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單長城:《從四幅古地圖看“天下觀”的演變》(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禹貢〉所載隨山浚川之圖》和《華夷圖》體現的天下觀的異同。(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坤輿萬國全圖》對當時中國的影響。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貴族墓前發現有石雕文臣武將、石虎石羊,黑龍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絲織品和瓷器,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并結合所學可知,無論是墓葬形制又或是墓群中出土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體現其它民族地區的特色,這反映出當時各民族間存在廣泛的文化交流,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強調女真有自己墓葬習俗,而是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排除A項;根據材料“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可知B項表述不能完整表現材料內容,排除B項;材料也提及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C項表述不能完整表現材料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不同民族的進士數與漢人通婚情況可知,通婚有利于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提高了他們的漢文化水平,這是民族交融促進漢文化傳播的結果,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情況,且據所學知識可知,元代選官制度也采用科舉制,沒有重大進步,排除A項;專制主義制度達到頂峰是在清朝,排除B項;元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朝貢體系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于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也即材料所述“中國的世界模式”。“無法接納基于對等主權與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國家體制”指的是朝貢制度下周邊國家要認同中國的宗主地位,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族國家主權平等。“受制于對文化與儀式的要求,而非響應實際的國家利益”指的是朝貢制度強調藩屬國要以“藩邦”自居,謹守“臣節”,接受中華文化和禮儀,中國則為了“懷柔遠人”,對朝貢國給予豐厚的回賜,承擔維護地區秩序、保護藩屬國等義務,A項正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皇帝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中央對地方擁有領導權,地方聽從中央。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項;海禁政策的內容主要是禁止民間私自出海,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項;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農業生產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產品主要是滿足生產者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唐朝在西域駐扎重兵,任命各級官吏,推行內地的租庸調制、均田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興屯田,使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進一步推廣至西域,說明唐朝政府重視對邊境民族地區有效治理,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民族關系,而非對外交往,排除A項;秦朝開創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而非唐朝,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加強對邊疆的治理,而非民族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順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設四譯館,負責少數民族和周邊屬國文書的翻譯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設立了內閣俄羅斯文館,來為清政府培養通曉俄語的翻譯人才;至雍正年間,負責培養拉丁文翻譯人才的西洋館正式成立。”可知,清朝統治者,從設四譯館、內閣俄羅斯文館,再到西洋館,說明中國對外學習的程度不斷深入,促進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即當時并非完全“閉目塞聽”,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而非閉關鎖國,排除A項;清朝外交近代化是在鴉片戰爭之后,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西之間的交流,沒有涉及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的強化,排除D項。故選C項。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由材料“據明代官方實錄記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龍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貢馬,賀明年正旦’。正統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撫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節、冬至及當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貢,招致朝廷‘俱合問罪'。”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的記載,土司必須定期貢馬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可以看出朝廷的目的在于凸顯中央王朝的權威,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央加強對土司的管理,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對吐司的管理僅為西南地區,未涉及到其他地區民族,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內陸邊疆一體化的策略,排除D項。故選C項。7.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清代學者研究西北歷史地理、遼金元史和外藩史蔚然成風”“以考古的精神推及于邊徼,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可知,近代學者以強烈的憂患意識關注西北史地,延續了傳統的王朝統治經驗和邊疆意識,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西方考古思想的傳入,排除B項;列強掀起瓜分狂潮的時間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C項;華夏認同是指對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認同和歸屬感,材料與華夏認同意識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漢朝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C項正確;四夷館是明朝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機構,理藩院設置于清朝,排除A項;巡檢司在元朝為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排除B項;漢朝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排除D項。故選C項。9.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漢族婦女制作少數民族的烙餅和蒸饃,據此可判斷,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促進飲食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民族融合,沒有體現政府的改革信息,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推動飲食結構的變化,而非經濟發展,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而非社會動蕩,排除C項。故選D項。10.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北宋時期。根據材料“專于農,無貴賤皆耕”“開科取士,定制以僧道讀儒書者應舉”“購買《史記》《漢書》《本草》《千金方》等漢籍”可知,北宋時期,云南地區的南詔政權深受中原漢族農耕經濟、儒家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影響,體現了西南地區與中原地區文明的一致性特點,A項正確;此時的南詔并未受到北宋王朝的直接管轄,選項表述有誤,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民族平等政策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西藏地方政府文武官員及喇嘛一律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揀迭奏請清中央任命,可知代表清中央的駐藏大臣對西藏僧俗官員的任命有很大權力,這有利于加強清中央對西藏的治理,D項正確;A項“防止”、B項“清除”說法都過于絕對,排除AB項;當時西藏是政教合一制,達賴喇嘛具有很高的政治宗教地位,并未因此措施降低政治宗教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2.(1)特點:以中國為中心;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政治色彩濃厚;不平等性;覆蓋范圍較廣;具有一定穩定性;存續時間長。(答出三點即可)(2)背景:中國國力衰微;西方殖民勢力入侵;世界聯系的加強。(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啟示:一個國家主導的地區國際機制是建立在其強大的綜合國力(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影響力)基礎之上的;地區國際機制的發展與完善需與時俱進;應秉持開放態度;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3.(1)相同點:都體現了統一的意識。不同點《禹貢》將所知地區全部納入九州區域,《華夷圖》重點區分了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的區別。(2)影響:傳播了西方的地理知識、宇宙觀念,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的發展;開闊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有利于思想解放;傳播了西方地理測繪技術,推動了中國測繪學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