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課程標準】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重難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知識梳理】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1.起源:中華文明多元起源;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2.先秦:奠基時期(1)夏商周:青銅文明①文字發展成熟:甲骨文——青銅銘文(金文)②青銅鑄造工藝水平高;青銅禮器反映出禮制的發展與完善。(2)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和文化認同。(3)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戰國時期,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思維點撥】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復禮”。【思維點撥】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時期不受重視的原因(1)客觀方面:春秋時期,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而且當時各諸侯國熱衷于爭霸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2)主觀方面: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3.秦漢:一統帝國與文化統一(1)秦朝: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推崇法家學說。(2)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4.魏晉到隋唐: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1)表現: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魏晉玄學盛行,唐朝佛學繁榮。(2)影響: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隋唐時期中華文化繁榮的特點①全面繁榮:隋唐時期中華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學、史學、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全面繁榮。②世界領先:隋唐時期已有了雕版印刷術和火藥,僧一行開始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唐木草》、趙州橋等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③兼收并蓄:隋唐時期統治階級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創造了有利于文化發展的氛圍。內外交通發達、國內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中國與亞洲、歐洲和非洲都有頻繁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優秀成分,在宗救和藝術方面表現突出。④影響深遠;隋唐時期中華文化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文明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5.宋元:高度繁榮(1)宋代理學①形成: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形成。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也稱“天理”,即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強調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②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所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2)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6.明清:(1)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和工商皆本。(2)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思維點撥】陸王心學①南宋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②明朝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7.近代:(1)鴉片戰爭后,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運動時期,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3)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知識歸納】古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別派學說的幾次大發展 (1)戰國時期的荀子,將儒家和法家相結合,提出禮法并施、以禮教為主的主張;(2)西漢的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與道、法、陰陽等各家學說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學;(3)宋明時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將儒家思想與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發展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將儒學發展到哲學化階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么?1.從地理位置上講,中國大部分位居亞洲大陸的北溫帶,氣候適宜,天災較少,資源豐富。而且國土大部分以陸地為主,這對中華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從經濟上講,以農業為基礎的自然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是促進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朝代的經濟都是領先于世界的,經濟的繁榮為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3.從政治因素方面講,中央集權的政治環境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上壤。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直接貫徹于地方,極大的穩定了中國的整體性,中華文明在發展中能得到很好的統一,整個中華民族漸漸形成一種共同的文化意識,這大大減少了文化遭到分裂的可能性。4.中華文化自身的因素。首先,漢字在世界上是獨具一格的,漢字對于記錄與保存中華文化的成果起到其獨特的作用。其次,中華文化本身便具有兼容性和巨大的創造力,能夠在發展中做到求同存異,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1.重視以人為本(1)社會關系上:人本思想①表現a、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b、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②影響: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2)政治倫理上:民本思想①表現a、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b、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說,其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c、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②影響: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深度點撥】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的以人為本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特點,它關注人的生命和尊嚴,關注現實現世,積極入世,強調社會中的個人道德自律;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為出發點,缺少對人格平等的追求。【思維點撥】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1)對統治者的殘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權力過度膨脹曾產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2)有其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本質上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是為鞏固統治而提出的,是為維護君權服務的;并不尊重人民群眾的個體價值與權利,不可能賦予人民政治權利。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現:①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②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產生,自然而然。③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認識: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張載概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4.崇德尚賢,推崇大下為公(1)表現①崇德a.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b.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②尚賢a.孔子要求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b.墨子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c.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d.《禮記》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2)影響: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思維點撥】墨子的思想:“兼愛”,消除親疏、貴賤的分別,同等地去愛所有的人;“非攻”,反對不義的兼并戰爭,主張各國和平相處;“尚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任人唯賢;“尚力”,強調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節用”,提倡節儉(如“節葬”),反對奢侈浪費。5.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3)屈原提出“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6.主張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太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2)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3)“和”的思想作為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1)本土性: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2)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3)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4)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5)連續性: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傳承至今, 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2.價值(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2)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3)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知識拓展】全面認識儒家思想(1)現代價值: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道德規范有利于培養現代公民意識;“大一統”思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設;“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諧世界的構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農”問題和民生問題的解決;“義利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2)消極影響:作為維護封建專制的正統思想,有其明顯的消極作用;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其負面作用非常突出;它宣揚的等級制度、愚忠愚孝等觀念更應該摒棄。【課后鞏固】1.(2020·山東高考·1)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2.(2020·江蘇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3.(2019·海南高考·1)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 )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 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 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4.(2019·全國Ⅱ卷高考·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5.(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頭的形象,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觀點( )A.與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 B.是“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C.體現出儒家強調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礎答案:DBBCC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遇結合到融通發展的過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了精神底蘊,汲取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會貫通、相互契合、共同發展。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義利觀有助于過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拜金主義,端正追求物質利益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私利化傾向。誠實守信的價值觀有助于加強市場主體的道德修養,培育良性的市場經濟契約精神。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彰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底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融合性特質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提供思想源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源”和“流”的關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涵的獨特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蘊涵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問題的重要啟示,中華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愿為全球治理頁獻中國智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