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8課: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導學案班級 姓名 小組號學法指導1、學材準備:課本頁、導學案、地圖冊、雙色筆2、學習流程環節 學習方法導入+解讀目標 3分鐘 根據課程標準,明確學習內容,嘗試通過知識線索,理解本節課主線知識。讀學 15分鐘 1.讀學勾畫: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學習成果記錄】的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 2.讀學疑難:將不會或不清楚的勾畫序號寫于前板 3、組內互學:組內互相檢查勾畫知識點是否到位,對于一些名詞嘗試性的進行互相解答和討論。課文解讀 1、小組內嘗試互相解答課文內一些名詞知識點。 2、對一些專有知識名詞進行解釋,逐字翻譯。研展 5+8分鐘 1.研學:仔細閱讀研展的內容和要求,組織小組研學。 2.展示:語言流暢、表述準確,有一定板書展示。重難點15分鐘 通過史料論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角度解答重難點。 針對一些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白話講解。知識梳理和思考 對本節課問題進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實并嘗試記憶。 思考本節課重難點,理解其中含義。鞏固練習8分鐘 當堂鞏固:選擇題---必做,問答題---選做。【學習目標】基礎目標:1、站我經濟全球化引起的勞動力的全球性流動和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2掌握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知道移民社會文化的特點。提升目標:1、分析現代社會移民的表現及影響,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對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2、分析難民問題產生的影響。【導學流程】自主學習成果記錄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讀學 積累 課文部分 知識點問題提示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了解經濟全球化導致勞動力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演變。 理解二戰后勞動力的大規模全球流動。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知道難民的概念,主要史實。 了解難民問題,思考解決難民問題有何意義。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了解文化認同概念。 知道美國、新加坡具有移民特征的國家文化。名詞解釋1、國際勞動力流動國際勞動力流動是具有人身自由的勞動者為了適應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在國外尋找有利的勞動力市場,使其就業位置超出一國界限,在國際間進行轉移。現代意義上的國際勞動力流動分為兩種形式:移民和勞務輸出。移民是指到別的國家定居,而勞務輸出指的是在別國臨時工作。2、歐洲難民危機歐洲難民危機,或者稱歐洲移民危機,是指自從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后,數量激增的難民或經濟移民,從中東、非洲和亞洲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干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數來自敘利亞、利比亞等西亞、北非地區。這波難民潮具有難民人數多、來勢洶洶和解決難度大的特點。3、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作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不僅沒有失去意義,而且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本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即是該國自立于世界的偉大精神力量。4、阿拉伯之春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顏色革命浪潮。2010年發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導火索,埃及總統塞西表示,阿拉伯世界發生的“革命”導致100多萬人死亡,并給基礎設施造成近1萬億美元的損失,他表示“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和也門等國發生的事件造成巨大損失。一些國際評估結果顯示,基礎設施損失達到9000億美元,這些事件還造成超過140萬人死亡,1500多萬人淪為難民。” 在此前被認為是“阿拉伯之春”成功典范的突尼斯,年輕人的失業率約為35%。雖然突尼斯推翻了獨裁、建立了民選政府,但從經濟上看,該國GDP增長自2010年以來一直停滯不前,人均GDP甚至從每年4000美元下降到3600美元。研展任務四、基礎知識補充(書上缺失的重點內容):1、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1)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實際上充當了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和先鋒。(2)促進資本、生產和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推動了人口的全球性流動。(3)跨國投資的強大經濟效益加速了不發達國家的經濟開放,以巨大的吸引力推動了這些國家的對外開放,使其進入世界經濟體系中。(4)跨國公司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并要求貿易以更為自由的方式進行。(5)跨國公司由于財力雄厚,在很多方面操縱東道國經濟,常以各種借口向東道國或母國施加壓力,因而引發了許多世界性危機。2、近代以來國際人口的遷移方向及特點(1)近代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①歐洲人向新大陸遷移。②非洲黑奴被販往美洲。③中國人、日本人、印度人遷往東南亞、美洲、大洋洲等地。(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發生變化:持續了數百年的向新大陸的遷移已近尾聲;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的外籍工人越來越多;因區域性政治沖突頻頻爆發而不斷產生國際難民。3、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演變(1)演變的原因1經濟全球化改變著勞動力市場的結構。2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對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2)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動的基本趨勢和特點:由體力勞動者向腦力勞動者轉化,由低層次體力勞動者向高層次體力勞動者轉化,由低層次腦力勞動者向高層次腦力勞動者轉化。4、理解二戰后勞動力的大規模全球流動(1)原因①經濟全球化,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②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③經濟因素:區域間經濟利益的差異,主要是工資、就業機會多少、福利水平高低的差異。④發展中國家政府的推動:發展中國家采取各種措施鼓勵支持本國勞動力以包括移民、勞務輸出在內的各種形式的跨國流動。⑤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對跨國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移民勞動力可以緩解發達國家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問題。(2)流動的特點:以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向歐美發達國家流動為主,勞動力在國際間流動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個人福利。(3)影響①為歐美等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彌補了勞動力不足,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開發。②國際勞動力的流動有利于緩解人口和資源的矛盾,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和文化。③加強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交融;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5、各國出臺措施吸引人才(1)原因: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人才流動國際化的情況下,人才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資源之一。(2)表現:政府制定移民政策以吸引急需的高端人才,如綠卡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長久居留許可證明。政府設立獎勵基金,援助計劃獎勵使用高端人才,持續加大對海外留學生的吸引力度等。6、難民問題(1)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殖民主義長期統治遺留下來的邊界糾紛、部族沖突、內戰和地區戰爭所致;各種霸權主義侵略性戰爭所致;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饑民外逃;受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的驅使而流落他邦;一些國家政策失誤,使人民生活極度困難,大批外逃。(2)產生的地區:二戰前主要是歐洲;二戰后主要是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3)影響:難民不僅給流入國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安全問題,而且影響到當事國之間的關系及有關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在世界局勢中增添了動亂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7、為什么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并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1)這些措施雖然對解決難民問題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因為沒有觸及產生難民問題的根源,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世界上的難民數量仍在繼續增加。事實證明,要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必須從解決具體問題和消除根源兩個方面著手。這就要求在對難民提供救助和進行妥善安置的同時,制止國際上的侵略擴張活動和結束霸權主義,使各國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樂業。(2)從長遠來看,解決難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難民的產生。為此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積極采取措施,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消除戰爭,消除地區間的紛爭,消除貧困與不公正現象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等。8、國際移民對遷出國和遷入國的影響國際人口流動是一把雙刃劍,給遷出國與遷入國帶來雙重影響。(1)國際人口遷移的積極影響①對提高人口素質起著積極的作用。②促進了遷入國經濟的發展。③在人口增長和就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④促進了城市的發展。⑤國際移民參與所在國的政治生活,進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2)負面影響①對遷出國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造成了人力及人才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遷出國的經濟發展。②從遷入國方面考察,國際移民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9、美國的移民文化:(1)文化的多樣性:到19世紀后期,美國成為西半球最具文化多樣性的國家,其人口包括原住民族、歐裔定居者、非洲裔工人和不斷增加的歐亞移民。沃爾特·忠特曼將美國描繪成“不僅是一個國家,還是一系列國家的聯合體”。(2)多元文化在斗爭中融合成就美國新文化。19 世紀后期是美國移民數量急劇增長的時期,涌入美國的各國人民形成了連續不斷的移民洪流。這些移民來自歐洲、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歐洲。他們不僅為美國工業化和西部開發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從而大大加速了美國工業化和西部開發的進程,而且豐富了美國人的精神生活,促進了美利堅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