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學習目標】1.利用圖文史料,實證獨立戰爭前美利堅民族的發展概況,辯證分析獨立戰爭對美利堅文化形成的作用。從語言、族群等方面實證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特征,解釋拉美獨立戰爭對政治文化的影響。2.了解拿破侖帝國的時空特色,解釋拿破侖戰爭對歐洲的影響。對“十二月黨人”起義、波蘭民族起義、德意志的改革與革命等進行個案分析,理解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3.以印度、中國、埃及為例,解釋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客觀影響,認識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總體特征。【重點難點】重點:理解美國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以及拿破侖戰爭與文化發展的關系,理解戰爭在文化碰撞中的作用。難點:學習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認識文化侵略的危害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反應,認識到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預習安排】完成前置作業【前置作業】知識點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美國文化(1)美國獨立戰爭前①文化的多元特征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 ,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在歐洲人排斥和壓迫有色人種的基礎上,在人們開拓殖民地的過程中,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 特征。②表現北美居民在 、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他們使用的英語已經發展為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他們的飲食文化、藝術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也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到獨立戰爭前,“ ”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同時 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2)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①直接因素: 戰爭。②概況美國文化 積極 1787年的聯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了第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立的 共和國,權力制衡原則成為 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消極 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課堂展示11.閱讀教材P66“歷史縱橫”,思考:美國文化中的清教因素對美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拉丁美洲文化(1)拉丁美洲的概念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統治的國家。到19世紀上半葉,它們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 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2)拉丁美洲文化①族群特征:在拉丁美洲,歐洲白人、 和 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 社會”。②文化多元性:在歐洲移民活動的區域內,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作為拉丁文化特色之一的 舞,也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等。拉丁美洲的文化 性非常明顯。③政治文化背景 19世紀上半葉,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除法屬殖民地 的獨立是由黑人領導之外,西屬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領導者文化 積極 西屬拉丁美洲獨立后,建立了15個共和國。葡屬巴西獨立后建立了帝國,1889年成立巴西合眾國。它們都頒布了 ,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 和強制勞役消極 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另外,戰爭也促成了戰后 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知識鏈接】考迪羅獨裁拉丁美洲各國獨立后實行的軍事獨裁統治制度。考迪羅在拉丁語中意為“軍事首領”或“領袖”,泛指拉美各國的軍事獨裁者。其主要特點是通過暴力奪取政權與依靠暴力維持其統治。在拉美各國獨立初期,考迪羅大多是獨立戰爭時期的領袖,后來多為軍官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團的首領。考迪羅主義對拉美各國具有諸多負面影響。課堂展示22.閱讀教材P67“思考點”,你認為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異同?知識點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背景:(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處于 之下;拿破侖通過戰爭,建立了龐大帝國,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2)推行《 》,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3)拿破侖的壓迫,引起歐洲各地 和 要求不斷高漲。2.主要內容: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普遍訴求。3.表現俄國 ①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于1825年12月發動了試圖推翻 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被稱為“ ”②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波蘭 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爭取 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 ①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②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 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課堂展示33.閱讀教材P68“學思之窗”,談談你對列寧這個評價的看法。4.閱讀教材P68“思考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出現了哪些新的因素?知識點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含義:殖民國家向被殖民地區輸出 、 、人權等價值觀及 。2.目的:改造甚至消滅 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識。3.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4.概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文化的多樣性中國 ①以林則徐、魏源、 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②清政府的 和 ,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印度 ①英國把英語、 、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 運用歐洲的 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③印度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印度的主要宗教④ 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埃及 ①埃及獨立后實行 ② 仍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合作探究】主題一 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文化侵略材料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整個過程中,“文化侵略”作為侵略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是與軍事侵略、經濟掠奪相始終的。16世紀末日本軍事冒險家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并試圖“直搗大明國”失敗后,日本民間人士或通過文藝的形式表達侵華意念,或通過學術研究方式為侵華出謀劃策,提出系統的侵華理論和方略。近代日本第一位軍國主義理論家福澤諭吉則打著“文明”論的幌子,極力為對華戰爭尋找理論根據,認為日本進攻朝鮮和中國是為了推進“文明”,因此日本發動的“文明”戰爭是絕對正確和必要的。日本還有一種“懷柔形態”的宣傳,如19世紀90年代的樽井藤吉的《大東合邦論》,強調黃種人與白種人的種族對立,認為亞洲黃種人是“單一種族”,應該建立以日本為盟主的“大東國”,實現中國與日本的統一。到了20世紀初,日本通過學術著作的方式,大肆宣揚“支那必死論”和“西方列強分割論”,認為日本應該“保全”中國或獨占中國的遺產。日本在全面軍事入侵中國后,明確提出所謂“對支文化工作”要著眼于對中國長期占領與統治。為此,日本派遣“文化工作”特派員來華,對中國上層特別是知識階層進行利誘和勸降,對下層老百姓,進行以奴化為目的的宣傳“安撫”活動和奴化教育。他們憑借武力,掃蕩、毀壞或占領中國的新聞宣傳機構,扶植和建立自己控制的宣傳媒體,通過新聞媒體、情報機構、日語教育、宗教信仰等推動所謂“在支文化事業”。——摘編自王向遠《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與危害》根據史料,概括日本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學者、文化人士在侵華戰爭中的作用。【課堂小結】 【思維導圖】1、獨立戰爭對美國文化的影響(1)把美國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共和主義的思想壓制了專制主義,加快了早期美國社會民主的發展。(2)自由、平等和民主不再是陌生的字眼,成為美國的立國之本,深入人們的內心,影響深遠,吸引著世界數以萬計的移民來建設美國。2、你認為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異同?3.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重構的推動作用(1)拿破侖戰爭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2)拿破侖戰爭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3)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各國民族的覺醒。(4)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法國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4、英國殖民統治對印度政治文化的影響(1)英國殖民者對印度原有政治體制進行了英國式改造,加快了印度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程。(2)英國的殖民統治,激發了印度的民族意識,有助于印度的統一。(3)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印度文明多元的、分散的特點,對原住民文化造成嚴重破壞。(4)使印度政治文化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導致印度文化面臨轉型,出現諸多進退兩難的問題。5、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文化侵略(1)建立教會、教堂,派遣傳教士進行各種侵略性活動。傳教士通過布道的形式向中國人宣傳“歸化”西方的思想,愚弄和控制教徒思想,在精神上麻痹中國人民,企圖使中國人民馴服地接受殖民主義奴役,放棄民族自信。(2)建立教會學校,以造就為其服務的知識界。(3)創辦報刊,為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制造輿論。列強創辦的報刊以傳播西方文化為名,奴化中國人民的思想,竭力為帝國主義侵華罪行作辯護。(4)開辦醫院、育嬰堂等所謂的“慈善機構”,用治病作為傳教的手段。(5)掠奪文物,給中國文化遺產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6、學習完本課,你對戰爭與文化的關系有了怎樣的理解?①西方文化擴張往往伴隨著侵略戰爭,要堅決反對侵略戰爭,努力維護和平!②文化擴張具有雙重性,是一把雙刃劍!③要樹立開放包容的意識,加強文化交流,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不斷發展完善自身文化!④堅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對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達標檢測】1.洛克指出,財產權起源于勞動,土地所有權的獲得是由于耕作,而北美的印第安人長期在一塊土地上狩獵,無法獲得其土地的所有權。洛克的觀點反映了( )A.資本主義國家關注財產權的歸屬問題 B.歐洲人輕視印第安人狩獵文明C.歐洲人為在北美的殖民擴張進行辯護 D.歐洲人注重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合2.獨立戰爭后,美洲原住民的實際生活更加惡化,他們被屠殺、驅趕,并被限制在遙遠、荒涼的保留地。這說明當時的美國( )A.啟蒙思想影響有限 B.種族歧視十分嚴重C.法律意識有待加強 D.美利堅民族尚未形成3.一位意大利愛國者在1841年寫道,我這樣說是痛苦的,因為沒人比我更意識到我們應該向拿破侖表示感謝,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濕潤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復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但是,我必須說這樣一句真實的話,看到法國人離開是一種巨大的、說不出的歡樂。這段話反映出( )①拿破侖對外戰爭在客觀上具有進步作用 ②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具有侵略性的一面 ③拿破侖的戰爭促進了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④拿破侖戰爭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復辟⑤英國在北美的軍隊投降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⑤4.拿破侖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普遍的政治訴求。與此敘述有關的事件是( )A.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B.華沙民族獨立起義C.德意志的統一D.埃及文化的多樣性5.英國大炮轟開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新思想萌發。林則徐、魏源“新思想的萌發”之“新”的主要含義是( )A.批判程朱理學,提倡“經世致用” B.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御侮之道C.學習新技術,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D.啟迪人們擺脫封建專制統治6.在英語里,“民族”與“國家”是同一個詞(nation),為了避免喚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關于“國家”的聯想,美國很少使用“nation”這個詞來指稱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的使用“種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時并不問及“民族”,也不要求選擇民族血統。美國這樣做的主要意圖是( )A.宣揚種族思想,實行種族歧視 B.回避民族問題,緩和民族矛盾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D.淡化民族意識,強化公民意識7.19世紀的美國人認真地努力模仿歐洲的文化……隨著19世紀的結束,歐洲知識分子越來越注意到一群日益顯赫的美國明星……然而,歐洲的監護仍難以動搖。有人這樣寫道:“美國人開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個英國人,以便得到認可,并不是得到英國人的認可,而是得到本國人的認可。”據此可知( )A.歐洲文化在移植中發生變更 B.美國文化全部來源于歐洲文化C.歐洲力圖對美國實行文化殖民 D.美國明星出現促使美國走向獨立8.拉丁美洲長期以來存在著自給自足的封建大莊園制。在19世紀初動亂的年代里,為了財產和生命的安全,或請求考迪羅保護,或自己組織私人武裝,保護莊園并擴大自己勢力,成為考迪羅式的人物。這說明( )A.封建莊園主成為拉美獨立戰爭的主力軍 B.莊園經濟移植到拉丁美洲后發生了質變C.拉美特有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現實相適應 D.考迪羅勢力的膨脹催生了封建大莊園制9.在1811年普魯士頒布的《調整敕令》中規定:“農民可以把使用的土地轉為己有……農民在把世襲耕地轉變為自由地產時,必須向地主繳納贖金,或讓出部分土地,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稅。如保留地太小的農民,不能靠割讓后剩余的土地維持生活,可保留全部土地而支付租金。”這項規定( )A.滿足了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 B.推動了農業的資本主義改造C.保留了大量封建農奴制殘余 D.阻礙了普魯士的近代化進程10.19世紀中葉,當英國人在印度修筑鐵路時,有人斷言:“(火車)一小時48公里的速度將會對異教徒落后的神靈帶來深刻的打擊”。這一言論反映了( )A.歐洲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B.宗教改革推動殖民地的信仰自由C.工業文明沖擊了殖民地思想文化 D.新航路開辟促進了東西文化交流【課后反思】答案1-10CBBBB DACBC課堂展示參考答案1.(1)清教因素,例如“契約思想”“上帝選民”“民主政治”“注重個性”“追求個人的權利、尊嚴和自由”等思想豐富了美國政治文化的內容。(2)清教因素體現了強烈的使命感,對美國以后的侵略擴張提供了重要動力。2.見課堂小結2 3.列寧的觀點是正確的。“十二月黨人”是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他們沒有團結工農群眾,因此最終失敗。但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國的沙皇專制制度,這些貴族青年軍官的愿望最后得以實現。4.(1)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2)出現爭取民主和民族獨立的斗爭,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開始高漲。合作探究參考答案1.特點:民間人士的理論研究為侵華服務;戰爭形態與懷柔形態相結合;民間與政府相互推進;利誘與奴化教育相結合;強化媒體宣傳、情報搜集、宗教信仰的作用。作用:學者、文化人士的研究為日本侵華出謀劃策;學者、文化人士的“文明”論和“種族”論通過宣傳為廣大民眾和政府所接受,對侵華戰爭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學者、文化人士在侵華戰爭期間成為媒體宣傳、情報搜集、文化教育、宗教入侵等文化侵略的主體。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