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學 案學習目標1.了解教育、出版與文化傳承的關系,提升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稷下學宮、北京大學、留學教育內容的學習,理解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進一步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及歷史解釋能力。3.通過研讀圖書館、博物館發展歷程的有關史料,多角度理解文化傳承的方式,思考文化傳承的意義,涵養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重點:教育、出版與文化的傳承;文博事業與文化的傳承。難點:教育與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探學新知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發展(1)官學①中國先秦時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學在官府”。②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開始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③中央官學之外,還有自漢朝開始設立的地方官學。(2)私學①春秋時期:私學產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②唐朝以后:私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③宋代: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位于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3)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影響: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在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上,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2.近代西方學校的發展(1)近代西方學校的起源: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2)近代西方學校的發展: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①法國:拿破倉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②德國: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起。③美國:大學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3.近代中國學校教育(1)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的校長后,將大學定位于“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很快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2)清華大學:1911年創辦的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1931-1948年任職校長期間,清華大學迅速發展成為全國最高水平的大學。4.現代中國的教育(1)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數育體系。(3)“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4)“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5)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6)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學校教育發展的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印刷書的誕生1.最早的書籍(1)世界: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2)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2.造紙術的發展和印刷術的發明(1)造紙術的發展①概況: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105年,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改進制成“蔡侯紙”。②意義;書寫材料由竹木、縑帛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2)印刷術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②北宋時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③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這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還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3)意義: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典籍的翻譯①佛經的翻譯:從東晉至隋代,梵文佛經大量傳入中國,佛經翻譯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譯經活動的規模更加宏大。玄奘組織的譯場最為著名。②明末清初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介紹天文、歷算等方面的書籍。同時,耶穌會士把中國文化的優秀典籍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進入近代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更促成翻譯活動的頻頻展開。三、圖書館的成長1.世界圖書館的發展(1)古代世界: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2)西方圖書館的演進①職能變化: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②表現: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2.中國圖書館的發展(1)古代中國①官藏: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圖書文獻的保存,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②私藏: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1)近代中國: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3)現代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博物館的起源與近代西方博物館的發展(1)博物館的起源: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的亞歷山大博學園,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繆斯宮后來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2)近代西方博物館的發展①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向公眾和學者開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②18世紀,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的步,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等重要的博物館,都建立于這一時期。2.近現代中國博物館的發展(1)近代中國博物館的發展①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②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了主要陳列動物標本的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③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④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博物館的建設展現出新的氣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193年蔡元培等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2)現代中國博物館的發展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②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為保護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在舊藏珍寶的基礎上,極大地豐富了文物藏品。故官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館藏特色文物為武器、軍服、證章和軍事題材藝術品等。④中國國家博物館: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2003年2月,在兩館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⑤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以及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專業博物館。3.近代以來建立的博物館的意義(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2)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深化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在唐宋至明清出現了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稱為書院。書院多以學田為主要的經費來源,學田多來自官府調撥、民間捐輸、家族提供等。書院中的經學大師也是書院的山長,主持書院工作。當時學子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師承門戶之見,開始到處尋訪名師,不遠萬里跟隨名師學習。書院仍然是以官方承認、參加科舉作為檢驗學問的方法,所傳授的知識集中在儒家經典學習上,沒有分化出許多實用的學科,也沒有發展出高深的理論學科,這樣它在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就非常有限。——摘編自王洪才《論中國古代書院與現代大學精神》等材料二 到15世紀末,歐洲已有40多所大學,基本都設有四個學科:文藝、醫學、法律和神學,其中文藝科目深受古希臘影響,內涵豐富。大學具有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性和司法權,能夠控制自身的組織和成員;在經濟上并不依賴于城市政府,反而對所在的城市經濟繁榮大有好處;在大學內部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和各種事務進行管理。雖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紀教育中依然占主導地位,但是大學卻為新時代文化的出現和知識的飛速增長奠定了基礎。——摘編自王挺之《歐洲中世紀的教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書院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古西歐大學不同于中國古代書院的特點并簡析其原因。答案:(1)中國古代書院的特點:經濟上相對獨立;官府承認辦學;學生來自多個地區;教授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社會作用有限。(2)中世紀的大學不同于中國古代書院的特點:教授內容廣泛;擁有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性和司法權;教師學生參與管理;宗教思想占主導地位;對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中世紀的大學不同于中國古代書院的原因:中世紀城市自治的發展;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宗教實力強大。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書院多以學田為主要的經費來源”得出經濟相對獨立;根據材料一“當時學子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師承門戶之見.開始到處尋訪名師,不遠萬里跟隨名師學習。書院仍然是以官方承認……所傳授的知識集中在儒家經典學習上”得出,官府承認辦學,學生來自多個地區,教授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2)特點:根據材料二“到15世紀末,歐洲已有40多所大學,基本都設有四個學科:文藝、醫學、法律和神學,其中文藝科目深受古希臘影響,內涵豐富。大學具有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性和司法權……宗教思想在中世紀教育中依然占主導地位,但是大學卻為新時代文化的出現和知識的飛速增長奠定了基礎”得出教授內容廣泛,擁有政治經濟上的獨立性和司法權,教師學生參與管理,宗教思想占主導地位,對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原因:根據材料二“其中文藝科目深受古希臘影響……在經濟上并不依賴于城市政府,反而對所在的城市經濟繁榮大有好處……大學卻為新時代文化的出現和知識的飛速增長奠定了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中世紀的大學不同于中國古代書院的原因:中世紀城市自治的發展;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宗教實力強大。隨堂訓練1.東漢時期,經學家鄭玄以書信教誠其子,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鉆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德”。名臣蔡邕教育其女,“心之不修,賢者謂之惡”。據此可知當時士大夫( )A.強調以修身治國為己任 B.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識C.注重家庭教育的塑造力 D.受儒學官方哲學化的浸染2.近代以來,一些開明士紳和封疆大吏主張建立各類圖書館等城市公共資源,清政府以非常積極的姿態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1910年頒布了圖書館章程,準備用三年時間完成京師圖書館和各省圖書館的建設工作,這說明( )A.紳吏階層支持推動新政興起 B.社會讀書風氣濃厚C.公共資源建設彰顯國家自覺 D.西學東漸影響深刻3.1905年4月30日,京師大學堂舉辦了第一次運動會,校方特別強調開運動會的目的是培養青年“臨事不辭難,事君不惜死”的精神。這表明,京師大學堂( )A.進步與落后思想并存 B.實行中西合璧教育體制C.深受傳統價值觀影響 D.是中國新式教育的典范4.1950年,我國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接收天主教會在華開辦的輔仁大學,改為自辦;接收受到外國津貼的20所高校,一部分改為公辦學校,一部分改為人民自辦、政府予以補助的私立學校。這一做法( )A.適應了鞏固新政權的需要 B.清除了帝國主義在華的殘余勢力C.縮小了中西方教育的差距 D.建立了與國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5.英國文化部(DCMS)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館管理協議中將“持續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以商業和慈善手段獲取收入”三項內容列為工作重點。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館總收入1.049億英鎊,來自政府津貼1310萬英鎊,總支出9620萬英鎊。據此可知,英國旨在( )①履行博物館的服務公眾職能 ②宣傳政府責任擔當意識③彰顯博物館個性,實現雙贏 ④保證博物館可持續發展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試卷第5頁,共8頁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東漢時期,鄭玄和蔡邕都注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修身,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男女平等思想,排除B項;儒學哲學化是理學的形成,排除D項。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開明士紳和封疆大吏主張建立各類圖書館等城市公共資源,清政府以非常積極的姿態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1910年頒布了圖書館章程,準備用三年時間完成京師圖書館和各省圖書館的建設工作”可知,開明士紳和封疆大吏主張建立各類圖書館等城市公共資源,清政府的態度非常積極,在1910年頒布圖書館章程,說明國家自覺對公共資源進行建設,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新政興起信息,排除A項;社會讀書風氣濃厚,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西學東漸影響深刻,材料未提及向西方學習的信息,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905年4月30日,京師大學堂舉辦了第一次運動會,校方特別強調開運動會的目的是培養青年‘臨事不辭難,事君不惜死’的精神。”可知,京師大學堂在培養青年學生方面仍強調忠勇精神,體現了傳統儒家價值觀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進步與落后思想并存的信息,排除A項;實行中西合璧教育體制,表述錯誤,排除B項;中國新式教育的典范不能準確體現材料信息,排除D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接收天主教會在華開辦的輔仁大學,改為自辦;接收受到外國津貼的20所高校”,加上材料中的時間是1950年,可以推斷此時我國正在有序從帝國主義收回教育主權,而收回教育主權有利于鞏固新政權,A項正確;僅收回教育主權并不能全部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的殘余勢力,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收回教育主權并不能立刻縮小中西方教育的差距,排除C項;1950年,新中國由于受到國內外環境的影響,還沒有條件建立了與國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排除D項。5.答案:C解析:博物館全方位向公眾提供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持續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可以體現目的①;由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館收支微平衡可以看出“以商業和慈善手段獲取收入”發揮了作用,④正確;②非主題之意;③與題干無關,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