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知道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農業恢復和發展的原因、表現、影響;了解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具體表現,了解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興盛;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長的原因和表現。 2.學習重點: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3.學習難點:如何理解江寧、佛山的手工業工場的性質;人口增長的利弊學習方法1.材料分析。通過閱讀史料,觀察圖表,觀看視頻,提煉材料關鍵詞、句,理解史料內容,概括總結信息。 2.時空對比中,在空間和時間上對比古今中外,形成世界史觀。學習方式和環節一、盛世基業——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材料分析、概括歸納 二、盛世繁華——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圖表解讀,突破難點 三、盛世反思——饑餓的盛世:總結歸納,思維提升課前學習任務預習課本并完成以下表格。 清朝前期的經濟發展農業措施 表現 影響 手工業表現 商業表現 人口表現 影響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 材料一: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實施治黃,歷三十年,肆虐半個多世紀的黃淮水患得以根治,黃河“安瀾順軌百有余年”,農業連年豐收。乾隆時繼續大規模興修水利,實行高投入,又勝過前朝。總計“河工、海塘,以億萬計”。——《中國古代經濟》 材料二:水利一興,田苗不憂旱澇……康熙十六年命靳輔為河道總督,督修黃、淮和運河。——白壽彝《中國通史》 材料三:雙季稻只要不誤農時,把握好“早晚節氣”“自然兩次成熟”。“蘇民精于農事”因而,“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使單位面積產量進一步提高。 材料四: 乾隆年間,各省政府紛紛勸種番薯、玉米……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甘薯、玉米已經成為中國貧苦農民的基本口糧。 材料五:除了糧食作物外,大體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地區,以種植棉花、紡紗織布為主……在沿太湖地區和毗鄰浙江嘉興和湖州府的吳江震澤的不少地方,以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為主。在屬于吳縣的太湖中的洞庭東西山,以蠶桑水果花木種植為主。在太湖、淀山湖、陽澄湖……和其他水網地區以漁業為主。在蘇州城郊,以花木蔬果為主。——范金民 《清前期蘇州農業經濟的特色》 材料六:(乾隆年間)“種棉花之地,約居十之二三”。寧津縣“種棉者幾半縣”。 ——白壽彝《中國通史》 根據上述圖表和材料,說一說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學習任務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蘇州“洋貨、皮貨、綢緞、珠寶、參藥諸鋪,戲園、游船、酒肆,如山如林,不知幾千萬人。” 有“貿易之盛,甲于天下”的美名。——吳慧《中國商業通史》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商業繁榮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學習任務三】 材料一: 材料二: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的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 材料三:在人口膨脹的壓力下……沉淀形成一個由流氓、乞丐、小偷等組成的次生社會群,不得不起來抗爭……人口膨脹實際上也是醞釀大小農民起義的潛在原因之一。 ——《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脹》 根據材料分析,人口增長有什么弊端?推薦的學習資源1.相關史事 ①當時在南方很多地區種植雙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為水田種植水稻,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明代引入中國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此外,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廣。 ②清代以前,江南盛產稻米,養魚業很發達,被譽為魚米之鄉,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到了清中期,江漢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區,普遍推廣玉米、甘薯等作物種植,糧食產量有較大提高。當時的湖廣地區成為新的商品糧基地,以至于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 ③康熙時期,國庫充盈。清初,統治者注重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時期,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約3000萬兩白銀,最高的年份達到4736萬兩。財政收入增多,國力大為增強,為國家的安定提供了財政上的保證。 2.推薦書目: ①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 ②張宏杰,《饑餓的盛世》 ③錢穆,《中國經濟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