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專題——“家國同構”的古代中國政治【知識梳理】一 夏、商、西周時期天下共主的確立與發展政治制度的形成夏啟開創第一個國家政權,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家天下”由此開始。(2)王位世襲制按血緣關系傳承王位,是私有制發展的結果,也是歷史的進步。2.政治制度的發展(1)西周實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推動了周邊地區對中原文化的認同。(2)西周時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補充,宗法制的實行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和矛盾,有利于西周政治統治的穩定。(3)西周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內容、以“家國同構”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禮樂制成為維護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工具。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貴族政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結構。(2)地方分權:各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權。(3)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大宗、小宗之間存在嚴格的政治隸屬關系。(4)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具有神秘色彩。二 全面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含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兩個概念。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具體指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具體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2.特點(1)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貴族政治。(2)皇權獨尊:皇權至高無上;帝位終身及其皇位世襲;皇帝稱號及其使用的物品都具有專一性。(3)高度集權: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官員以皇權為中心,各司其職,相互牽制,最后集權于皇帝。(4)家國同治: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職是為皇帝專設的,是為皇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3.影響積極影響 疆域 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初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基礎政治 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來侵略;有利于國家統一,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專制王朝所沿用,成為中國專制社會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經濟 有利于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大規模的生產活動,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于同一時期其他國家民族 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文化 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等消極影響 政治 君主個人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國家政策,容易造成決策的隨意和行政的專斷,極易出現暴政、腐敗現象經濟 在明清時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妨礙了社會的進步思想文化 加強思想文化控制,文化專制日趨嚴厲。思想上獨尊一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壓抑了人們的創造力,阻礙了中國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發展三 中央體制——從“公天下”到不斷完善的“家國一體”時期 發展歷程先秦(萌芽) 王位世襲制:使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宗法制規定嫡長子繼承制,“家國一體”,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領袖秦朝(創立) 皇帝制度: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三公九卿制: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監察和軍事;下設諸卿負責具體事務西漢(發展) 漢武帝重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長官均為宰相,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從而分散相權;尚書省下設六部,具體執行國家事務;保證了皇權獨尊宋朝(加強) 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樞密院分掌行政和軍事,三司分管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相權元朝(加強) 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明朝(強化) 明太祖廢除丞相,設置殿閣大學士協助處理政務;明成祖時,設立內閣,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清朝(頂峰) 清初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康熙時,設置南書房;雍正年間,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四 地方體制——從“天下共主”到日益強化的中央集權制度時期 發展歷程周代 實行分封制,加強了王權,周王成為“天下共主”;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崩潰秦朝 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古代統一王朝的基礎,促使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漢朝 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漢武帝頒行“推恩令”,設置刺史。封國制導致“七國之亂”,“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 中期設節度使,后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長官,通判監督,將兵權、財權、行政權收歸中央。這一舉措改變了藩鎮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自宋代后,中央確立了對地方的優勢元朝 實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朝 廢行省,設三司,將地方權力進一步集中到中央五 選官監察——從確立發展到日趨完善朝代 制度夏、商西周 選官制度 世官制(1)夏商開始,春秋戰國衰落(2)貴族子弟世代承襲權力戰國、秦、漢初 選官制度 軍功爵制(1)戰國開始,秦朝發展,漢初衰落(2)按軍功授爵監察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監察地方:漢武帝將全國分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地方官及諸侯王兩漢 選官制度 察舉制(1)西漢開始,東漢末年衰落(2)地方以品行為依據向中央舉薦人才監察制度 中央:東漢設御史臺地方: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魏晉南北朝 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1)曹魏開始出現,兩晉發展,南北朝衰落(2)依據品行、門第等分九等,作為中央選官的依據隋唐至明清 選官制度 科舉制(1)隋朝產生,唐朝確定,宋代發展,元代衰落,明清僵化(2)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監察制度 中央:唐代御史臺的權力進一步擴大;明清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地方:唐太宗在全國劃分“道”作為監察區,宋代將“道”改為“路”,明清時期實行密折制度【重點探究】1.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華中學高一年級同學在研究性學習探討這一專題作了如下搜集:資料一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兩個方面。專制主義是中央領導機構的決策方式,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它具有世襲性、獨斷性和隨意性。 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形成、發展和演變過程(1)初步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分封、行縣制,實行中央集權; (2)正式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3)鞏固—西漢: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實行刺史制度;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5)加強—北宋:“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權;將地方行政權、財政權、軍權、司法權全部收歸中央。 (6)新發展—元朝:行省制度 (7)空前強化—明清:明朝廢丞相,清朝設軍機處。 (8)消亡—中華民國:1912.2.12清帝退位。資料二資料三基本矛盾及發展趨勢:兩大基本矛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發展趨勢: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 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班上同學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問題展開研討,形成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積極作用是主要的,一種認為消極作用是主要的。你贊同哪種觀點,請說明理由。(說明:可以選取一種觀點作答,也可以另有其他觀點,只要有理有據,史論結合即可。)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但此后有關科舉制是否應該廢除的討論,曾一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前夕撰寫的《變法通議》指出:“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而梁啟超在《官制與官規》(1910年)中又提及:“夫科舉非惡制也。所惡夫疇昔之科舉者,徒以其所試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國用選舉官吏之制,不勝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種試驗,美人頌為政治上一新紀元。而德國、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萬國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實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發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國貴族寒門之階級永消滅,自此法行,我國民不待勸而競于學,此法之造于我國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懲末流之弊,因噎以廢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復科舉,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梁啟超關于科舉制存廢的觀點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與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試卷第1頁,共3頁【專題訓練】1.1901年,清朝頒布《學堂選舉鼓勵章程》規定:“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生,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出身,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這體現出當時中國( )A.政府廢除了科舉制 B.新舊教育體制并存C.完全確立近代學制 D.近代教育事業起步2.從1901年清政府著手改革考試制度,到1906年廢除科舉考試之前,清政府興辦學堂,并制定種種規定,如大學畢業生被授予進士功名、高等學堂畢業生被授予舉人功名、中學堂和高等小學堂畢業生被授予生員功名(秀才)等。這說明該時期( )A.科舉制的公平得到社會認可 B.中國教育改革實現了平穩過渡C.改革滿足了民眾的利益要求 D.中國教育改革新舊雜陳的特點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滅六國后,以原來秦國通行的字體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以小篆為規范化字體,統一了全國文字。這反映了( )A.秦國對先秦文化的繼承 B.文化專制政策阻礙社會進步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衰落 D.政治變遷對文化發展的要求4.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 )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無地位,完全被視為走卒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5.柳宗元曾著《封建論》,其中說:“周之失,失在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前后兩個“制”分別是指( )A.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制 B.分封制和郡縣制C.郡縣制和行省制 D.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6.秦漢時期,皇帝的決策一般經過以下程序:皇帝將問題交給有關機構和臣下討論,提出方案,經皇帝批準,交由御史府擬定詔、制、敕、令,再經丞相副署后傳送有關部門執行。這( )A.提升了國家治理水平 B.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C.保證了決策的科學性 D.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7.宋神宗時,陳執中(仁宗時宰相)的兒子陳世儒之妻李氏殺其婆母,而陳世儒“知而不發”,時任監察御史里行的蔡確主張陳世儒應連坐。神宗說:“執中止一子,留以存祭祀如何?”蔡確說:“五刑之屬三千,其罪莫于不孝,其可赦邪?”竟判處陳世儒及李氏極刑。這說明( )A.司法實踐排除了倫理觀念的影響 B.監察制度日益完善C.皇帝的司法權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D.君主專制制度弱化8.皇帝頒布的文書,被冠以“制書”、“詔書”等尊美之稱, 臣子被要求無條件地貫徹執行皇帝的詔書,即“謹奉詔”。臣子“奉詔不敬”、“奉詔不謹”則是相關律令明文規定的罪名。在漢代的歷史記載中,類似材料不勝枚舉。這說明漢代( )A.專制集權遭到嚴重破壞 B.皇帝力圖維護君權至上C.實現了控制臣子的目的 D.以法家思想治國的趨勢9.下圖是我國古代某一時期的部分行政區域圖,當時管理E區域的機構是( )A.尚書省 B.中書省 C.門下省 D.樞密院10.據里耶秦簡顯示,洞庭郡遷陵縣官府往來公文的接收與發出都有準確的時間記錄,不僅記錄了年、月、日,還精確到時辰。據此可推斷,秦朝官署集中辦公時段大致為地方時早上六七點至下午四五點;公文傳遞則是全天候狀態。這說明秦朝( )A.監察機構較為完善 B.地方行政運行規范有序C.基層管理事無巨細 D.地方官吏重視行政效率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雨澤奏報康雍乾時期逐漸形成雨澤奏報制度,皇帝要求各級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報地方各地雨澤等相關信息。該制度直至清末仍發揮作用。皇帝諭旨康熙諭旨:每歲于直隸各省,凡雨旸期候、豐歉情形,莫不留心訪察。雖在僻遠,必務周知。雍正諭旨:凡地方水旱災極,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闕失,若督撫大吏,不修其職,或郡縣守令,不得其人。乾隆諭旨:直省旬月奏報雨雪。官員奏折蘇州織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復露足……惟山田高壤插蒔稍遲者,約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價亦平,粗者七錢上下,細白者九線、一兩不等。開封等八府暨鄭許等七州并所屬各州縣奏:四月十七日巳時起至面時大沛甘霖……臣復委員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悅……此誠皇上親賜祈禱,精誠上格之所致也。直隸總督那蘇圖奏:各處麥苗……長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帶……現在地尚潮潤,若月內再得時雨,二麥均可有收,設天時難定,必需豫東二省麥接濟。查上年麥收甚歇,所撥二十萬石之數,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數辦理。——摘編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圣祖實錄》《清世宗實錄》《清高宗實錄》等(1)分析說明雨澤奏報制度的功能。(2)指出影響雨澤奏報制度運行實效的因素。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重點探究1.評價:積極作用:經濟上,有利于組織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促進封建自然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民族關系上,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對外關系上,有利于抵御外敵入侵,維護國家主權與獨立。消極影響:經濟上,束縛了生產力發展,特別是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外戚、宦官專權;不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思想文化上,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科技創新和文化進步。2.示例:觀點:梁啟超“科舉觀”的嬗變,折射出其思想的與時俱進。論證方面:鴉片戰爭以后,西方侵略不斷加劇,民族危機日益加深。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新式學堂建立,但八股取士無助于救亡圖存,而且對新式學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阻礙,因此深受維新思想影響的梁啟超力主廢除科舉。受科舉制影響而形成的西方文官制度發揮巨大成效。梁啟超受此影響,觀念發生變化,看到科舉制在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提升社會讀書風氣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最終認識到科舉制的弊端在八股取士而非制度本身,所以提出恢復科舉制的倡議。梁啟超關于科舉制存廢的觀點并不矛盾,說明歷史認識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生.......優予官階。”體現了選官的新方式,推動了選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變革,根據材料“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出身,殿試后酌加擢用”說明舊的選官制度——科舉制仍然有一定的社會影響,說明新舊教育體制并存,B項正確;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在1905年,排除A項;“完全確立近代學制”的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近代教育事業起步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中國)。依據材料“廢除科舉考試之前,清政府興辦學堂,并制定種種規定,如大學畢業生被授予進士功名、高等學堂畢業生被授予舉人功名、中學堂和高等小學堂畢業生被授予生員功名(秀才)等”可知,清政府興辦學堂,頒行“癸卯學制”,授予學堂學生各種功名,之前的科舉制仍然存在,反映出中國新舊教育體制并存,教育改革新舊雜陳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授予學堂學生功名,無法得出科舉制是否得到社會認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清末教育改革的新舊雜陳,而不是已經實現了平穩過渡,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民眾,無法得知改革滿足民眾的利益要求,排除C項。故選D項。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秦朝(中國)。據材料“以原來秦國通行的字體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以小篆為規范化字體,統一了全國文字”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文字不統一,秦朝建立后,全國統一,促進了文字的統一,體現了政治變遷對文化發展的要求,D項正確;材料強調文字統一,不屬于對先秦文化的繼承,排除A項;秦朝統一了文字,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不屬于文化專制政策的影響,排除B項;秦朝的建立標志著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排除C項。故選D項。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依樣畫胡蘆”,說明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軍機大臣都是皇帝親信之人,排除B項;C項錯誤,丞相職務在明代就已經廢除,排除C項;D項說法是本質,不符合題目中“直接說明”的要求。本題考查了清代軍機處的特點,軍機大臣的職責僅是跪受筆錄,排除D項。故選A項。5.B【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縣制。分封制是指與西周時期實行的井田制相適應的,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壞,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經濟基礎,因而繼續實行分封制,地方諸候的勢力強大,周天子的威信掃地,地位一落千丈,也就根本統治不下去了。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有利于對全國的統一管轄,適當了生產力的發展。B項正確;“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無關,排除A項;行省制是元朝制度,排除C項;材料“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中的“制”指的是郡縣制,不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材料中涉及的秦漢時期行政程序和權力運行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少失誤、提升國家治理水平,A項正確;“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的說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無法保證決策的科學性,故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秦漢的決策程序”,而“在官員文化素質”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7.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宋神宗向蔡確提出給陳世儒留下性命“留以存祭祀”的建議,遭拒絕,說明皇帝的司法權受到一定程度限制,C項正確;“五刑之屬三千,其罪莫于不孝,其可赦邪?”說明司法實踐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沒有體現監察制度的完善,排除B項;宋代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加強,D項表述錯誤。故選C項。8.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材料“皇帝頒布的文書,被冠以‘制書’、‘詔書’等尊美之稱”反映了皇帝的獨尊,材料“臣子被要求無條件地貫徹執行皇帝的詔書”“臣子‘奉詔不敬’、‘奉詔不謹’則是相關律令明文規定的罪名”反映了皇權至上,所以材料反映了皇帝通過皇帝文書的尊美稱呼和法律規定臣子必須奉詔來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皇帝通過措施來強化皇權,并非專制集權的破壞,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加強對臣子的控制,但在漢代,尤其是東漢晚期,這些措施沒有實現對臣子的控制,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9.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中國)。根據材料結合圖中信息“陜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可知,當時的地方行政制度為行省制,說明該圖為元代部分行政區域圖,管理大都附近地區的機構為中書省,B項正確。此時是元朝,中央管理機構為中書省,排除A項;此時是元朝,中央管理機構為中書省,排除C項;此處是行政區域圖,樞密院為軍事管理機構,排除D項。故選B項。1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可知,秦朝官的辦公時間相對集中,公文傳遞則是全天候狀態,可見當時地方行政運行管理規范有序,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監察機構,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不是在鄉里的基層管理,排除C項;地方官吏重視行政效率之說與材料主題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1.(1)雨澤奏報制度在清朝時期發揮了多種功能。首先,它有利于皇帝及時了解地方農事,為制定和調整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其次,通過奏報制度,皇帝可以監督地方官員的政務情況,督促他們履行職務,維護了中央集權。此外,雨澤奏報制度還促進了地方官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加強了他們對地方農事情況的了解,提高了行政效率。最后,奏報制度也體現了皇帝對民生的關心,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民心向背。(2) 影響雨澤奏報制度運行實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皇帝對奏報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度直接影響著制度的運行效果;其次,地方官員的品行和能力也對制度運行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官員虛報瞞報,那么奏報的信息就會失真;第三,奏報傳遞機制是否暢通也會影響制度運行的實效;最后,政治局勢和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也會對制度運行產生影響。因此,要確保雨澤奏報制度的有效運行,需要皇帝、地方官員、奏報傳遞機制以及客觀環境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