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專題復習——艱難轉型的近代政治一 列強侵華——中華民族備受欺凌的戰爭時間 國際背景 階段特征 侵略戰爭 結果與影響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 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以發動戰爭作為打開中國國門的主要手段;以商品輸出作為主要侵略方式;侵略過程中,列強之間的關系以相互勾結為主;侵華的主要國家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和相對落后但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國 兩次鴉片戰爭 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19世紀末20世紀初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侵華的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到實行“以華制華”;經濟上,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侵華的主要格局: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 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20世紀三四十年代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侵華的方式:從“以華制華”到獨占中國。侵華的主要國家是美、日兩國,他們在中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侵華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強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獨霸中國 日本侵華戰爭 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百年反侵略斗爭首次取得完全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二 抗爭探索——近代中國各階層的抗爭探索1.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探索主線 各階級在抗爭中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兩個階段 (1)19世紀40~90年代,以地主階級(洋務運動)和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為主(2)19世紀90年代至1919年,以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掀起戊戌變法;革命派,學習西方民主共和制,掀起辛亥革命和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激進派,學習西方民主與科學,掀起新文化運動)為主主要內容 學西方器物、學西方制度、學西方思想文化涉及領域 軍事、經濟、政治、思想2.近代后期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性質和精神 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核心階段和中心 5月4日至6月初,在北京;6月5日起,在上海主要特點 徹底、不妥協(取得初步勝利)、群眾基礎廣泛參與階層 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民族資產階級是重要力量;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是領導國民革命——民主革命力量的聯合斗爭革命成果 殲滅孫傳芳、吳佩孚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重要會議 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主要標志 國民黨一大召開是興起的標志;北伐戰爭是高潮的標志;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是結束的標志土地革命——探索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重要會議 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主要起義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抗日戰爭——人民民主力量的發展壯大主要矛盾 日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抗戰路線 國民黨執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共產黨執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的路線主要戰場 在兩條不同抗戰路線的指導下,分別出現了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負責的正面戰場四大會戰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解放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革命任務 推翻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兩次談判 重慶談判與北平和談三大戰役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四大階段 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勝利階段整合三 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矛盾的變化①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②鴉片戰爭后,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革命任務的變化①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②中國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近代史由此開端。(4)新思潮的萌發①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統治者極力提倡程朱理學,殘酷壓制反清和進步的思想。中國思想界“萬馬齊喑”死氣沉沉。②在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使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御侮之道。“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了。四 農民階級的抗爭與探索比較項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義和團運動(1899~1900)性質 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反帝愛國運動背景 鴉片戰爭后,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后者是主要原因);受西方基督教的影響;連年的自然災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處于自由資本主義階段 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矛盾激化(主要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斗爭矛頭 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時也反侵略 帝國主義組織方式 利用宗教(拜上帝會)形式組織,有統一的領導中心和軍事制度 沒有統一的指揮和領導,具有自發性、分散性理論來源 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西方基督教教義 封建迷信思想規模 建立政權,持續14年,轉戰18省,波及大半個中國,主要在東南經濟較發達地區 未建政權,持續時間短,波及范圍小,主要在山東、直隸地區綱領 《天朝田畝制度》,后期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 沒有明確的革命綱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對外關系 在平等的基礎上同各國自由通商、進行文化交流,反對侵略 盲目排外影響 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打破了列強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失敗原因 農民階級自身的階級局限性(根本原因);沒有科學革命理論的指導: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認識 農民階級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性,沒有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不可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五 從不同角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政治史角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長達2 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思想史角度 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南京臨時政府采取移風易俗的措施,使人們的精神風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史角度 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迅速掀起了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社會史角度 辛亥革命沖擊了舊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移風易俗,使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六 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五四運動的意義角度 解釋思想啟迪 五四運動既是一次愛國的政治運動,又是一次文化運動,同時還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運動中,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組織準備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革命轉折 五四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分水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與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斗爭一樣,都具有愛國的一面,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斗爭精神七 抗日戰爭積累了新的現代化因素政治民主化層面:抗日戰爭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條件。①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嚴重威脅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別先后發出了民主的聲音。②以共產黨為代表的進步力量逐步發展壯大,在其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積累了經驗。(2)國家統一層面:各民族、各階層團結抗日成為國內統一的基礎。人民在戰爭中自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的領導者,為隨后統一全國積攢了力量。經濟層面①國民政府在戰時建立起了戰時體制,尤其是沿海工業的內遷,改變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后的狀況。②共產黨在敵后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為后來的土地改革準備了條件。民族精神層面:喚醒了中華民族人民的覺醒。在愛國主義旗幟的召喚下,中華民族煥發出強大的民族精神,支撐抗戰取得最終勝利。國家主權層面:為中國贏得了國際地位和大國聲望,收回并明確了臺灣的領土主權。1942年,中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八 規律趨勢——國共關系的發展演變1.演變過程時期 特征 原因 結果或影響國民革命時期 兩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帝國主義的侵略、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兩黨共同的革命對象 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土地革命時期 兩黨對峙,“圍剿”與反“圍剿”的斗爭 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開始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中國共產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全民族抗戰時期 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日本侵華加劇,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解放戰爭時期 兩黨內戰 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掀起反共、反人民的內戰 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臺灣與祖國分離,祖國長期不能統一2.影響國共兩黨關系演變的主要因素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3)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和有利的國際環境有利于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就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專題訓練】1. 1894年前新式企業資本構成表(資本單位:萬元)國家資本 外債資本 買辦、官僚資本 一般紳商資本 增值資本 總計軍用工業 931 140 1071官辦民用工業 913 41 954官督商辦工業 1088 587 526 526 280 3007商辦工業 280 560 877 1717合計 2932 768 806 1086 1157 6749占總數(%) 43.44 11.38 11.94 16.09 17.14 100表格反映出當時中國( )A.洋務運動成效有限 B.列強侵華轉為資本輸出為主C.民族工業發展艱難 D.經濟結構體現鮮明時代特征2.下圖為中國某沿海城市的發展趨勢圖,據圖可知該城市為( )A.廣州 B.上海 C.深圳 D.成都3.1898年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其中規定:允許德國修筑由膠州灣經濰縣、益都(今青州)、博山、鄒平等地達濟南及由膠州灣經沂州(今臨沂)、萊蕪至濟南等兩條鐵路;山東境內開辦各項工程,需用外國人員、資金、器材時,德商有優先承辦權。該條約的簽訂( )A.使山東事實上成為德國勢力范圍 B.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延續C.打破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D.推動了山東民族工業的發展4.下表是近代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的一些言論,這些言論( )言論 出處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彼使我變,利為彼得;我自欲變,權為我操 王韜《答強弱論》A.完全突破了天朝上國的觀念 B.體現了傳統文化和西學結合C.順應了近代社會發展的潮流 D.揭開了近代學習西方的序幕5.梁啟超認為,興民權、開民智最切要者莫過于“開官智”。他曾說:“紳權固當務之急矣,然他日辦一切事,舍官莫屬也。即今日欲開民智,開紳智,而假手于官力者,上不知凡幾也,故開官智,又為萬事之起點。”這一主張( )A.勇于突破君主體制束縛 B.切實體現出資產階級的民權民主思想C.旨在提高官員政治素養 D.試圖通過和平漸進方式實現政治變革6.1851年底,美國駐上海領事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越來越多的美國船只來到本港……現在本港的中美貿易已接近全國中美貿易的3/4.”另據統計,1853年經由上海進出口的英國貨值已分別占到全國各港進出口英國貨物總值的59.7%和52.5%。這表明當時( )A.中國對外貿易逆差擴大 B.美英在中國的利益角逐激烈C.中國外貿重心發生轉移 D.上海的發展與世界保持同步7.“中國近代經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是對“華夷之辨”觀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對“道”“器”觀念的突破,第三次則是對傳統文化束縛的突破……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時間,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時間。”對文中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正確解讀是( )A.“制夷”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B.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政治民主化C.第三次思想解放推動了民主共和的傳播D.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加速了民主革命轉型8.1912年,組黨之風遍及全國,政黨團體數目有300多個,最后演化成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同盟會、以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政黨民主黨、以袁世凱為首的共和黨和統一黨。同年冬,第一屆國會正式選舉,全國各黨各派積極活動,議員競爭十分激烈。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 )A.政黨政治建立成為潮流 B.政黨已經淪為專制工具C.政黨政治有一定影響力 D.國家政治格局混亂不堪9.1919年4月1日至5月1日,北京《晨報》刊載了陳溥賢的一系列文章,《近代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之奮斗生涯》指出《資本論》是“不朽名著”;《各國要承認列寧政府了》解釋了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真實含義;《人類三大基本權利》指出生存權、勞動權、勞動全收權是“人類三大基本權利”。這些論述( )A.指導了上海工人罷工斗爭 B.實踐了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C.啟發了中國人民思想覺悟 D.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10.1929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決議,將傳統的祀孔典禮改為“孔子誕辰紀念會”,“大成殿”三字改成“孔子廟”,每年陽歷8月27日舉行紀念典禮,至此國家祀孔典禮在南京國民政府治下得以重興。國民政府祀孔的主要意圖是( )A.凝聚民族抗戰的力量 B.彰顯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C.重振傳統儒學的權威 D.實現黨內的團結與和睦11.“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的主要依據是 ( )A.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號 B.斗爭取得了初步勝利C.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 D.工人階級在運動中登上了歷史舞臺12.中國共產黨從“以俄為師”到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從幼稚走向成熟。其標志是( )A.國民黨一大召開 B.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C.遵義會議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13.《申報》主題詞《申報》于1872年在上海創刊,1949年停刊,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 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面貌。《申報》政治類主題詞頻率歷時變化圖—— 摘自饒高琦、胡星雨《自晚清到民國<申報>主題詞的歷時演變和分期》運用中國近代史知識,對上圖中《申報》政治類主題詞的變遷進行解讀。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光緒六年(1880年)十二月,劉銘傳進京陛見,同時呈遞奏請籌造鐵路一折,明確提出:“自強之道,練兵、造器固宜次第舉行,然其包括,則在于急造鐵路。鐵路之利于漕務、賑務、商務、礦務、厘捐、行旅者,不可殫述。”對此,內閣學士張家驤上折,力陳鐵路之弊。他認為,興辦鐵路必將出現三弊:其一是修路將導致工商繁盛,從而吸引洋人前來通商貿易,“利尚未興,患已隱伏”;其二是民不樂從,徒滋騷擾;其三是虛靡帑項,賠累無窮。同年,降調順天府府丞的王家璧上折,指責劉銘傳籌造鐵路的奏折是李鴻章授意而為,攻擊劉、李倡議興辦鐵路“似為外國謀而非為朝廷謀也”。而此時又有翰林院侍讀周德潤及通政司參議劉錫鴻上折反對修路,其中尤以劉錫鴻的反對最為激烈,影響也最大。因為劉錫鴻此前曾作為駐英公使郭嵩燾的副手出使歐洲,有實地考察歐洲的經歷,因而他的《罷議鐵路折》成為反對派的經典作品。中法戰爭結束后,戰爭中暴露出海軍調度協調的問題,清廷最終同意成立“海軍衙門”,同時陸軍調兵遣將行動遲緩的問題也暴露出來,清廷也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重新考慮是否應當修鐵路。于是經過李鴻章和奕 的努力,清廷終于在1886年將鐵路事宜劃歸由奕 為總理,李鴻章等人會辦的海軍衙門辦理。——改編自凌懿《晚清官場鐵路大爭論》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19世紀80年代晚清官場關于修筑鐵路一事引發的爭議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摘編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漢棉業的貿易與發展》(1893—1937)任意選取一個角度,分析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寫出選取的角度,分期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4年前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圖表主要反映了不同性質企業的資本來源和投資比例,從中可以看出商辦資本額數較少,占總數的比例也較低,面臨資本不足的困境,會導致民族工業發展艱難,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了投資比例,未涉及具體結果,不能得出洋務運動成效有限,排除A項;資本輸出為主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經濟結構的內容,是投資結構,排除D項。故選C項。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觀察圖畫內容可知,該城市在1840年后,發展趨勢下降,之后長期在穩定在0.005%-0.01%之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廣州在鴉片戰爭之前是中國的外貿中心,在鴉片戰爭后,發展趨勢減緩,其發展趨勢與圖畫一致,故A項正確;在鴉片戰爭后,上海的經濟地位上升,呈現上升趨勢,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深圳發起步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但是圖畫顯示該城市在改革開放前就有一定的發展,排除C項;成都位于中國內陸地區,在抗戰時期由于國民政府的大后方,其發展水平上升,但是材料顯示的城市在20世紀40年代卻呈現下降趨勢,排除D項。故選A項。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8年(中國)。根據材料“山東境內開辦各項工程,需用外國人員、資金、器材時,德商有優先承辦權。”可知,該條約的簽訂使德國在山東擁有優先權或獨占地位,使山東事實上成為德國的利益范圍,A項正確;該條約的簽訂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尚未爆發,排除B項;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提出的時間是1899年,排除C項;該條約的簽訂不利于山東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早期(中國)。根據表格中近代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的言論可知,早期維新派主張向西方學習,主動變革,挽救民族危機,這些主張順應了近代社會發展的潮流,C項正確;早期維新派并沒有完全突破了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A項;這些主張沒有體現和西學的結合,只是提出向西方學習,排除B項;魏源林則徐等人揭開了近代學習西方的序幕,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目的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梁啟超認為,興民權、開民智最切要者莫過于‘開官智’”“故開官智,又為萬事之起點”和所學可知,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梁啟超主張通過開啟“官智”的方式來推進政治改革,即試圖通過和平漸進方式實現政治變革,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通過“開官智”的方式進行改革,非勇于突破君主體制束縛,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改革的方式,非體現出資產階級的民權民主思想,排除B項;提高官員的政治素養是手段,非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鴉片戰爭后(中國)。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被迫開放連同原有廣州在內的五個口岸對外通商。而材料中所體現的是上海在通商口岸貿易地位的提升,成為全國各對外貿易港口貨物總值占有量最多的地方,這表明中國貿易重心由廣州向上海轉移,C項正確;材料沒有完整的對外貿易進出口數據,故無法得出中國對外貿易逆差擴大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反映中國外貿重心轉移,未涉及美英在華利益角逐,排除B項;D項不符合史實,上海在國內進出口貿易中占重要位置,排除D項。故選C項。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0-1949年近代(中國)。據材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結合所學可知是第一次指的的是新思想萌發、第二次指的是洋務思想、第三次指的的是新文化運動,結合所學知識下面選項正確的是D項,他們都推動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D項正確;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是“師夷”,排除A項;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沒有主張政治民主,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提倡的是民主平等,不是民主共和,排除C項。故選D項。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無論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還是立憲派,即使是封建軍閥迫于形勢也參與組黨參政,這表明當時政黨政治有一定的影響力,C項正確;“政黨政治建立成為潮流”是對材料信息的高度概括,沒有指出這個現象的本質,排除A項;“政黨已經淪為專制工具”體現為袁世凱利用政黨操縱國會局面,實現獨裁統治,材料主要體現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的風潮,排除B項;本題主旨為“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而“國家政治格局混亂不堪”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C【詳解】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用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919年(中國)。陳溥賢的文章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宣傳十月革命,明確生存權、勞動權、勞動全收權是“人類三大基本權利”,這些文章肯定了人們的基本權利,宣傳了無產階級的重要性,對于國人的思想解放有很大意義,C項正確;這一時期五四運動尚未發生,上海工人罷工還未開始,排除A項;陳溥賢的文章是介紹理論,而非進行革命實踐活動,排除B項;第一次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是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D項錯在“系統”,排除D項。故選C項。1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熟諳傳統“禮治”之道的國民黨看來,應當充分利用和掌控傳統的政治儀式和文化符號以標榜其統治的正當性,即通過國家祀孔以獲取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與支持,B項正確;此時民族抗戰尚未開始,排除A項;“重振傳統儒學的權威”并非國民黨祀孔的主要意圖,排除C項;“實現黨內的團結與和睦”不是國民黨祀孔的意圖,排除D項。故選B項。1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區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根本區別是領導階級的變化,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所以說是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項正確;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號,說明五四運動的徹底性,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五四運動的斗爭取得了初步勝利,是其結果,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建立于1921年,時間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1935年遵義會議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這標志著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C項正確;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項;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和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示例:1908年,憲政、圣鑒、上諭、改革、內閣這五個主題詞出現頻率較高,是社會關注熱點。與這一現象出現的相關因素有:面對不斷加深的民族危機,國人不懈的探索救國之路。此時,清政府主導新政、預備立憲這些變革,“憲政”“改革”“圣鑒”“上諭”成為這個時代政治探討的主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申報》中的出現頻率;預備立憲的實行、責任內閣的政治改革目標,使得“內閣”主題詞在《申報》中屢次出現。1917年,憲法、內閣、參議院、參議員四個主題詞出現頻率較高,關注熱度上升。與這一現象出現的相關因素有:隨著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曲折前進,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護法運動等政治事件,一定程度上影響《申報》中“憲法”“參議院”“參議員”三個主題詞的出現頻率;同時“內閣”一詞在《申報》中的關注程度仍然較高,應與這一時期繼續維護民主共和、推翻北洋軍閥統治事件有一定關聯,如二次革命、府院之爭等。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被推翻,封建帝制結束,“圣鑒”“上諭”兩個主題詞出現頻率降低。總之,《申報》中政治類主題詞的演變,體現了報刊創辦者的選擇和主觀立場,具有較強主觀性。但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時代的政治變遷。14.示例評析:以劉銘傳為首的贊成者力主修鐵路。認為修鐵路是當務之急;修鐵路能促進交通發展;修鐵路能振興工商業;修鐵路便于發展賑災事務;修鐵路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這主要是由于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推動;洋務派的支持;清政府內憂外患加劇。這種主張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發展經濟和近代交通業的愿望,反映出清朝內部有識之士積極爭取國家權利的愿望,是積極的和進步的。以劉錫鴻為首的官員反對者堅決反對在中國修鐵路。認為修鐵路只能對列強有利;修鐵路是賣國行為;修鐵路會導致列強擴大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修鐵路勢必擾民;修鐵路會導致國家財政更困難。當時,官場中封建守舊派仍占據統治地位;頑固派竭力抵制西方文明;修鐵路觸及封建守舊派的利益。因此,這種思想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中西兩種文化的碰撞,阻礙了中國交通近代化進程,不利于洋務運動的開展。清政府最終同意修鐵路。認識到修建鐵路的必要性;明確修建鐵路的立場;并將鐵路事宜交給李鴻章等人辦理。這主要是反思中法戰爭教訓,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洋務派長期推動和堅持,統治危機的加深等原因使然。這雖反映出政府在修路問題上的被動性,但極大地促進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發展,進而推動中國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和近代化進程。綜上所述,以劉銘傳為代表的官員積極推動修鐵路,反映出先進的中國人積極向西方學習,追求富國夢。而以劉錫鴻為代表的官員千方百計阻礙修鐵路,反映出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艱難。鐵路不僅是一個國家的交通命脈,更是近代化發展的命脈。晚清修路之爭可以看到新舊觀念的激烈交鋒、各種政治力量的尖銳較量。15.示例:趨勢:中國經濟與市場聯系逐漸增強。闡述:傳統中國手工業中的家庭手工業,主要生產模式是自產自銷,只有剩余部分才會出售,流入國內市場,這是因為傳統中國農村經濟是自然經濟,以自給自足為特點,與市場聯系相對較少。近代中國農戶生產的產品逐漸成為市場流通中的商品或者原料,不斷流入國內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這是因為近代以后受到西方經濟侵略和中國自身工業化的影響,傳統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農產品成為西方機器工業生產以及本國工業的原料,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升。總之,近代中國城鄉之間的產業聯動性進一步加強,推動了經濟市場化的發展進程。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