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二輪專題——古代中國經濟一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和特點原因舊的生產關系的瓦解解除了生產力發展的枷鎖,而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各諸侯國統治者出于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特別重視發展經濟,尤其是農業生產。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經濟發展。特點(1)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進步。農業上牛耕和鐵器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手工業中的許多行業都出現了技術革新,推動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農業方面,井田制下的集體耕作方式瓦解,形成以個體農耕為特征的小農經濟;工商業方面,“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個體手工作坊和商人大量出現。土地制度的巨大變化。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二 秦漢時期的主要經濟政策秦朝的經濟政策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大力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漢代的重農抑商歷史背景①打擊商人投機取巧、囤積居奇等擾亂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現象,以鞏固漢朝的統一。②漢初生產凋敝、社會經濟不發達,而商人卻與國家爭利,使得商人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③自古以來根深蒂固的農本思想,先秦儒家“義利觀”的道德規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響,小農經濟下社會風氣的影響。主要表現①保護自耕農經濟。漢初在秦朝的基礎上加強了對農業的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重農的措施,使得漢代的重農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②打擊商人活動。從政治上看,貶低了商人地位;從經濟上看,加重了對商人的賦稅。③形成了重農抑商的指導思想與方式。重農抑商政策隨著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而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經濟指導思想。歷史影響①積極作用:促進國家農業生產,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打擊豪強,維護國家統一;經過漢代的實施及推廣,重農抑商成為貫穿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傳統經濟指導思想。②消極作用:導致人們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解放和創新;延緩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農抑商成為一種歷史習慣與惰力。3.漢代鹽鐵官營鹽鐵官營是指中國歷史上對鹽鐵實行專賣政策的財政措施。雖然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抑制商人勢力、改進與推廣先進技術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亦不免帶有封建官營事業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鐵器質量低劣,價格昂貴,還有強迫人民購買及強征人民作役的弊病。三 經濟重心南移原因(1)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2)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牛耕在南方地區得到推廣。(3)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2.過程及表現時間 特征 南移的表現魏晉南北朝 奠定基礎 江南土地得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興修了很多農田水利設施,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隋唐時期 開始南移 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唐中期以后,北方經過安史之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南方政局則相對穩定,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唐朝后期,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揚州的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五代 繼續南移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重視興修水利,杭州、成都絲織業發達,杭州、廣州等地商業繁榮;南方相對安定,統治者為增強實力都重視生產,北方人口繼續南遷,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影響對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運得到了快速發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政治交流。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南方的科舉人數不斷增加。對北方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經濟政治及社會地位不斷上升,其綜合影響力也在不斷上升,習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響著北方地區。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四 唐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其變革隋唐時期經濟的發展唐代農業的發展:長江下游一帶出現了曲轅犁;發明了筒車。(2)手工業:制瓷業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唐代商業和城市的發展:都市商業和農村集市發展起來,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城市中市坊分開,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大都會;至遲從唐代起,瓷器開始大量出口。宋元時期經濟的發展農業:我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租佃關系有了較大發展,自耕小農進一步衰退。手工業: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紡織技術;宋代五大瓷窯和景德鎮;唐宋出現青花瓷器,元代走向成熟。商業:宋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夜市、曉市、街市活躍,坊市制的時間、空間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時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經濟重心南移: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區成為我國的經濟重心。唐宋時期的經濟變革國家土地所有制占優勢轉變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優勢:“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租佃制的繁榮,釋放了強大的社會生產力。租庸調制轉變為兩稅法:均田制瓦解,租庸調制開始瓦解,人丁稅開始轉為財產稅。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革命”,實物經濟向貨幣經濟的轉化;“都市化革命”,坊市界限逐漸打破、草市演進為商業市鎮、市民階層壯大。五 明清時期近代曙光初露經濟基礎與經濟結構的變化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的結構性變異①商品性農業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發展,引起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異。如16世紀開始推行的以佃權商品化和貨幣化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僅使佃農有完備的經營自由,并可出賣田地,導致經營權和土地所有權分離。②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變異促使新的農業生產關系和經營方式出現,解放短工條例頒布,等級雇傭向自由雇傭過渡,出現了農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手工業的歷史性變革與發展①官營手工業向商品化和民營化轉變;新興手工業勃然興起并占據生產主導地位;形成蘇杭絲織業、松江棉紡織業、蕪湖漿染業、佛山礦冶業、景德鎮制瓷業等著名手工業中心。②民營手工業的新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商業繁榮、市場擴展進程;主要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最初階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場或包買商。這些在江南集中體現為早期工業化的發展。賦役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①明中后期不僅開始賦役貨幣化和貨幣以銀為本位,而且白銀流通量和儲存量劇增,貨幣權力空前增大;從事貨幣兌換、匯兌和保存的貨幣經營業應運而生。②信用借貸需求旺盛,不僅生息資本劇增,借貸利率下降趨勢出現,而且農業生產性借貸增多、生息資本與商業資本結合、部分生息資本向手工業資本轉移;賦役、財政白銀化導致隆慶開放海禁后大量白銀內流,推動了貨幣經濟發展。地域性商幫、全國性市場的形成①形成于16世紀,以徽商、晉商等商幫為代表的大商人資本興起,全國性市場形成,如商品種類增多、商品流通范圍擴大、商人勢力空前壯大與社會地位提高,地域性商幫形成。②商人進行跨區域的大規模長途販運和從事進出口的國際貿易;一些商幫實施自由雇傭制、合伙制、伙計制及領本制等新的經營方式和勞資關系。③部分商人將商業資本轉向產業資本,經營手工業或商品性農業。(5)資本主義萌芽與早期市場化進程開啟①在16世紀,蘇杭的絲織業、廣東佛山的冶鐵和鑄造業、浙江崇德的榨油業以及江西鉛山的造紙業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場手工業出現。②以往延續下來的城市、市鎮與集市,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工商業繁榮程度都超過了前代,工商業貿易中心的經濟功能明顯上升。③一批新的工商業城市、市鎮與集市蓬勃興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鎮化進程已開啟。六 比較“重農抑商”政策和明朝“海禁”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不同點 時期 開始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衰落時期目的 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發展小農經濟 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統治內容 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 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影響 前期對古代農業的發展有利,后來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阻礙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限制了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點 (1)都是通過壓制商品經濟的發展來維護封建統治(2)都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的經營方式的出現【專題訓練】1.有學者研究發現,早在公元前1世紀,水車作為農業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為羅馬帝國東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紀奴隸來源枯竭時,才為羅馬所采用。該學者意在揭示,羅馬( )A.社會轉型利于經濟發展 B.農業生產技術普及及時C.對外戰爭嚴重耗損國力 D.政治分裂制約社會進步2.下圖為東漢田莊畫像石拓片。拓片圖案分三層:上層為山間獵鹿,一人正彎弓射鹿;中層為兵器林立,兩側各有一婦女操作織機;下層為完整的釀酒過程,周圍散養豬狗雞鵝等家禽家畜。此畫像石拓片圖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漢時期( )A.小農經濟比較發達 B.田莊實行個體勞動C.農業與手工業分離 D.豪強地主勢力較大3.如圖為中國古代的翻車與筒車。這些工具( )A.緩解了洪澇災害的危害 B.推動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得益于勞動者實踐創造 D.體現出我國灌溉技術領先于世界4.“市令”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場的長官。如表所示為北齊、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級統計情況。據此可知( )政權 屬性 官位品級北齊 京邑市令 從七品州市令 從八品或正九品北周 京邑市令 正六品隋朝 京邑市令 正八品州市令 無品A.北方商品經濟發展滯后 B.科舉沖擊傳統任官體系C.政府不重視商業的管理 D.朝廷整肅官制裁汰冗員5.西周時期的“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的禮制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被打破,個人逐漸擺脫對宗族的依賴而自由經商。庶人可以通過工商致富,富貴不再合一。這種變化( )A.導致士階層喪失政治優勢 B.實現了社會成員的平等C.利于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 D.使工商業占據主導地位6.兩宋時期,廣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設“市舶司”“市舶務”專管進出港手續,嚴禁走私。當時與宋朝存在海上貿易往來關系的國家有60個以上。材料可用于說明,兩宋時期( )A.對外貿易政策逐漸開放 B.海上絲綢之路得到發展C.國家治理水平臻于完善 D.政府積極調整商業政策7.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建有許多塢堡,塢堡環境下“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 ’答曰:‘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由此可推知( )A.塢堡起了凝聚作用 B.塢堡具有田莊色彩C.北方生產形式多樣 D.南北經濟差異明顯8.河南鄭州的裴李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主要包括石鐮、石鏟和石磨盤等。其中,打制石器的數量約占10%,磨制石器的數量約占90%。這反映出裴李崗文化( )A.私有制得到較大發展 B.率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C.工具制作技術的發展 D.注重生產的精耕細作化9.《舊唐書》卷一二三《第五琦傳》云:至德元年(756年)奏事至蜀中,琦得謁見(玄宗),奏言: “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強弱在賦;賦之所出,江淮居多。”奏言折射出( )A.經濟重心漸趨南移 B.賦稅改革的必要性C.中央集權體制強化 D.南方整體實力占優10.魏晉時期,麥、菽(豆類)等北方農作物在南方大量種植,江南地區的農作物由水稻一收轉向稻麥雙收,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長江流域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區。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是( )A.南北分裂局面的結束 B.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C.夏秋兩次納稅的實施 D.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11.《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這一現象直接說明宋朝( )A.對外貿易繁榮 B.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C.重農抑商松弛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12.有學者指出: “在4世紀的時候,中國南方還是一個沒有軍隊的王朝,而中國北方卻只有軍隊,沒有王朝”。這反映出,這一時期( )A.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B.混亂不堪的政治格局C.南北社會發展迥異 D.南北方民族交融加快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歷史發展到晚明時期,不可遏制地涌現異己因素,不斷地侵蝕封建倫理關系的統治序列。儒生多棄儒從商,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明朝政府仍定性商業為末業。在萬歷三十一年(1603)地方文書中很清楚地記載在臨清關,由于沿途抽稅嚴重,以前緞店三十二家,如今有二十一家關門;布店七十三家,已有四十五家關門。——摘編自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材料二 10~16世紀間,中世紀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歐洲社會不斷涌現出掌握新財富乃至實力的新貴,他們無法在既有的等級體制中找到容身之處,便向傳統發起挑戰。他們很快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社會形態、行會、傳說和團體,使商人的社會身份擁有了新的定義。商人階級的興起幾乎完全是城鎮發展的結果,商人的出現與這一中世紀歐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區的領主都尋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對抗國王;而國王則爭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們的財力以打壓勢力過大的屬臣,并因此向城鎮授予特許狀和特權。——摘編自[英]J.M.羅伯茨《企鵝全球史·文明的分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評析晚明商業發展境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歐洲商業發展的社會因素及其影響。(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西商業發展的看法。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以來我國糧食畝產量相對指數變化表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唐 兩宋 元朝 明清全國糧食畝產變化指數 +22.2 —2.3 —0.4 +29.9 —7.5 +9.4 +16.0北方麥作畝產變化指數 +9.7 —1.5 —13.3 +10.3 —8.3 +38.9 +35.1注:“+”“-”為后一朝代比前一朝代增減情況。材料二 兩宋時期,南方糧食產量提高,允許一部分從事糧食種植的勞動力和較為劣質的土地退出糧食種植,經濟作物大量種植,促進了南方農產品的商品化和工商業的繁榮,交通運輸業也隨之發展起來,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集中了宋代最多的城鎮。——摘編自張雨瀟等《氣候變遷在宋代經濟重心南移中的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史實,圍繞“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自擬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學者對隋唐時期的歷史進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過程中出現較多的詞匯: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唐律疏議》、藩鎮割據、安史之亂、都護府、大運河、曲轅犁、均田制、租庸調制、兩稅法、經濟重心南移、絲綢之路、長安、廣州、雕版印刷術、火藥、《唐本草》、書法、詩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從材料中選取至少三個關鍵詞,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寫出所選關鍵詞,題目明確,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材料“早在公元前1世紀,水車作為農業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為羅馬帝國東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紀奴隸來源枯竭時,才為羅馬所采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旨在強調羅馬帝國時期,奴隸制度的存在使生產技術不能得到利用,但是在公元4世紀,由于生產力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奴隸制逐步走向衰落,封建制度初步發展,羅馬社會逐步向封建社會轉型,羅馬社會不得不應用新技術,這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根據材料“早在公元前1世紀,水車作為農業灌溉的有利工具”“但直到公元4世紀奴隸來源枯竭時,才為羅馬所采用”可知,農業生產技術普及不及時,排除B項;材料強調“奴隸制阻礙生產技術的傳播應用”,沒有涉及戰爭,排除C項;羅馬的政治分裂在公元395年,即4世紀晚期與材料“公元4世紀奴隸來源枯竭”的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表述羅馬的經濟發展,沒有涉及政治領域,排除D項。故選A項。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據材料“射鹿……兵器……織機……養豬”可知田莊內不僅經濟實力強,還具有軍事力量,這反映了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強大,D項正確;小農經濟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與題意中的田莊不符,排除A項;田莊實行集體勞作,排除B項;田莊經濟自給自足,農業與手工業結合,排除C項。故選D項。3.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勞動工具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C項正確;翻車和筒車是灌溉工具,無法緩解洪澇災害的危害,排除A項;翻車是三國時期馬鈞改進的,筒車出現于唐朝,而古代經濟重心南移上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項;沒有比較中國與世界的灌溉技術,無法得出“我國灌溉技術領先于世界”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4.C【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市令是市場管理官員,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北齊北周以及隋朝市令的品級都很低,這意味著當時的政府不重視商業管理,C項正確;市令品位較低,并不能說明當時北方的商品經濟發展滯后,排除A項;隋朝創立科舉制,材料中的北齊北周并未設立科舉,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整頓吏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個人逐漸擺脫對宗族的依賴而自由經商。庶人可以通過工商致富,富貴不再合一”可知,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打破了富貴合一的社會狀態,貴族地位被削弱,許多庶人擺脫舊的等級制度,從事商業獲取財富,這反映社會階層的流動的增強,C項正確;在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活躍,其在社會上依然具有政治優勢,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依然既有社會等級秩序,社會成員的平等不可能實現,排除B項;在當時,經濟上占據主導地位是農業經濟,排除D項。故選C項。6.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宋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兩宋時期設立了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市舶務”,這說明當時海外貿易繁榮,規模大,所以設立專門管理機構,是海上絲綢之路得到發展的表現,B項正確;兩宋時期對外貿易繁榮,始終對外開放,而不是逐漸開放,排除A項;“臻于完善”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兩宋時期海外貿易的繁榮,并沒有體現政府對商業政策的調整,排除D項。故選B項。7.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根據材料中“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從叔”可知,塢堡使得家族之間的聯系得以持續,即塢堡起了凝聚作用,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塢堡對家族聯系的作用,未涉及到其帶有田莊色彩,未涉及到北方生產形式的多樣,排除BC項;材料只有北方經濟,未涉及到南方經濟,排除D項。故選A項。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打制石器的數量約占10%,磨制石器的數量約占90%,使用工具進步,反映出裴李崗文化工具制作技術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不能得出私有制得到較大發展,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與其他地區的比較,不能得出率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排除B項;材料除了生產工具的發展外,未涉及其他方面的變化,不能得出注重生產的精耕細作化,排除D項。故選C項。9.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從賦之所出,江淮居多,可知此時政府財政收入大部分源于江南地區,說明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經濟重心漸趨南移,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財政收入的地區來源,未涉及賦稅制度的弊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不能得出中央集權體制強化,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賦稅上南方占多數,未涉及整體實力的對比,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方農作物在南方大量種植,并且江南地區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主要得益于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帶去了大量勞動力、生產技術和物種,B項正確;魏晉時期南北分裂局面依然存在,排除A項;唐朝兩稅法按照夏秋兩次納稅,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項。故選B項。1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 宋代的東京匯集來自各地甚至包括海外的商品,說明對外貿易繁榮,A項正確;材料內容反映的是對外貿易的繁榮,并不能體現城市經濟功能增強,排除B項;僅根據東京一地的商品貿易情況,不能說明重農抑商松弛,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時期,但根據材料內容無法說明此時是南宋時期,無法判斷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項。故選A項。12.C【詳解】本題屬于單類型單項選擇,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為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在4世紀的時候,中國南方還是一個沒有軍隊的王朝,而中國北方卻只有軍隊,沒有王朝”并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為南北朝時期,在北方,西晉滅亡后,出現了一系列大多建立在少數民族軍事力量上的短命政權,統治者從戰爭中贏得權力,但難以建立長期的民政管理來控制自己不守紀律的下屬,所以說中國北方卻只有軍隊,沒有王朝,而南方組成王朝支柱的軍人(他們往往是北方移民)和已經扎根當地數代的地主家族有明顯區別,因此,中國南方還是一個沒有軍隊的王朝,這反映了南北社會發展不同,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經濟方面,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南北方的差異,體現不出混亂不堪的政治格局,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南北方民族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3.(1)晚明時期商業發展進入繁榮時期;封建經濟的持續發展;新航路開辟推動長途販運和大宗貿易。但商業仍被定性為末業;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重農抑商之下政府對商人的盤剝嚴重;文化專制,禁錮思想;(2)因素:二元政治格局;農業手工業發展,城市興起。影響:為文藝復興運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有助于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商業的發展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政治環境;農業和手工業是商業發展的前提。14.示例論題:氣候變冷影響了宋代南北方經濟發展格局。闡釋:唐宋之際,中國氣候從暖期過渡到冷期。氣候變冷導致北方的農業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環境承載量和人口容納量隨之降低;氣候變冷引發北方牧場退化和游牧民族侵擾中原,民族戰爭不斷,北方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受氣候變冷的影響,小麥適應的生長環境進一步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再加上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農業耕作技術得到極大改進,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城鎮化水平,南方商品經濟更加繁榮,南強北弱的經濟格局逐漸確立。總之,宋代氣候變冷影響了南北方經濟的發展格局,但環境的變化不是導致經濟格局變化的唯一因素,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認識影響經濟發展的多重因素。15.選擇:開元盛世、藩鎮割據、安史之亂。題目:唐朝的盛衰之勢。闡述:唐玄宗統治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輔佐下實施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使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節度使集軍權、行政權、財權于一身)。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局面。邊將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