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
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
2.難點: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單元導讀】
春秋戰國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變動的時期,百家爭鳴是這一變動的思想反映。周平王東遷后,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化和激烈競爭的需要,各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為秦的統一奠定了雄厚基礎。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從而把握中華文明起源從多元一體最終走向大一統格局的內在原因。
【本課立意】
通過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變法圖強的歷史,了解華夏族、華夏觀念的形成過程,探究社會大變革帶來的制度與思想文化領域的偉大創新。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統治秩序瓦解,社會經濟發展與列國爭霸需要引發的變法運動,直接導致了國家治理方式的轉變。君主專制、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百家爭鳴是社會變革在思想上的反映,反過來又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時空坐標】
【歷史解釋】
1.華夷之辯: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辨別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后。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發揚文化之大義。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有三個標準:血緣衡量標準,地緣衡量標準,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
2.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民本思想在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及變更之中一直存在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其中以儒家民本思想為最主要代表,一般認為,儒家民本思想的實質是以宣揚民本為手段來維護統治的思想工具。
3.小農經濟:以一家一戶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社會生產模式。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鴉片戰爭后開始瓦解。
4.尊王攘夷:齊桓公為爭霸中原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威,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抵御夷狄對中原各國的襲擾。齊桓公實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具有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含義,同時鞏固和延續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的主體地位。
【基礎知識】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學習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后,諸侯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族發展壯大。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
1.春秋爭霸: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
(1)背景:①東周時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軍事實力弱于諸侯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②諸侯實力強大,獨立性增強,大的諸侯國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
(2)根本原因:各諸侯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分封制地方分權的特點導致地方諸侯權力過大,容易導致分裂割據。
(3)開始標志:平王東遷。
(4)時代特點:諸侯爭霸,實質上是奴隸主的掠奪戰爭。
(5)春秋五霸(先后關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戰國紛爭: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封建社會)
(1)背景: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
(2)開始標志:①三家(趙、魏、韓)分晉;②田氏代齊。
(3)時代特點:新興地主階級為實現統一而發動的戰爭。
(4)戰國七雄(并存關系):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國。
(5)影響: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吞并。
3.列國紛爭的影響:諸侯國之間此交彼攻、云譎波詭的矛盾紛爭,不僅消滅了中小諸侯國,形成了“戰國七雄”,而且促進了政治秩序轉型和民族關系發生重大變化。
☆點撥關鍵:戰國時期列國激烈的兼并戰爭,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對傳統社會倫理的產生影響(上下失序,社會混亂,道德仁義泯滅,天下爭于戰功)。激烈的戰爭不僅促成列國政權改組,而且帶來了傳統政治秩序的根本性變遷。政治體制由君主、貴族等級分權制走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全國局勢由分裂趨于統一。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統治者為了增加收入進行了賦稅制度改革,承認了土地私有權,新型的封建生產關系出現,封建地主與農民兩個新興的階級成長壯大起來。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經濟政治利益,展開了向傳統貴族階級奪權的斗爭。這是列國紛紛變法的根本因素。各國進行了前后一百多年的變法運動,剝奪了貴族的特權。傳統貴族政體下,各級貴族按照等級分封制,享有各級爵位、權力,占有土地、人民和財富,并由嫡長子世襲繼承。這些世襲的嫡長子以族長的身份掌握各級政權和兵權。在周王國和列國,世襲的卿大夫按照聲望和資歷擔任官職,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這就是世卿世祿制度。戰國時期列國新興地主階級通過變法運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建立起新型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奪取了貴族的統治權。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
1.含義: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少數民族先進而自稱為“華夏”。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
2.形成:春秋時期,蠻夷戎狄在與中原各國的交往中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華夏文明的先進性:生產力先進(農耕文明)、文化優越(禮樂)、制度優勢(分封、宗法制)。“華夏”一詞的最初含義并不包含族群、領土等政治文化內涵,僅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成為文化、政治實體的名稱,經歷了一個民族交融的歷程。
3.成因:①分封制的實施;②戰爭(諸侯征戰);③經濟文化交流(華夏族與戎狄蠻夷);④戎狄蠻夷內遷。
4.影響:①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②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③有利于形成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感。
☆點撥關鍵: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帶來了社會的動蕩,有造成人民生活困難、痛苦的一面,也有促進社會轉型與民族交融的歷史進步一面。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形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政治體制由君主、貴族等級分權制走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官僚制,歷史也由分裂趨于統一,華夏族與周邊族群以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為紐帶而日趨融合。
【深化拓展】春秋爭霸戰爭與戰國兼并戰爭的異同及影響
(1)相同:①都具備爭奪土地與人口的特性;②都給人民帶來了災難;③都加速了中國統一的步伐;④都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
(2)不同:①階級不同:春秋爭霸戰爭是奴隸主大國的爭霸戰爭,戰國兼并戰爭具有封建地主階級兼并戰爭。②目的不同:春秋爭霸戰爭是大國間爭奪霸主地位,戰國兼并戰爭是富國強兵,消滅其他國家,達到統一。③戰爭特點:春秋時期規模小、時間短、講究禮節程序、陣地戰為主;戰國時期規模大、范圍廣、殘酷性強、不講禮儀規范、野戰包圍戰為主。
(3)影響:①消極:社會長期動蕩、社會秩序混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②積極:有助于結束分裂實現統一,促進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促進了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民族認同的形成。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學習聚焦】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長足發展,階級關系發生變化,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的進步
(1)表現:①生產工具: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春秋中后期鐵制農具、牛耕逐漸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②水利灌溉工程: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成都)、 鄭國渠(關中)、芍陂(淮水流域)。③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戰國)。④生產方式:個體農耕(小農經濟)。⑤經濟政策:重農抑商。
(2)作用:農業進步推動了社會分工,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2.手工業的發展
(1)春秋時期冶鐵技術出現。(2)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鐵器廣泛使用。
3.商業的繁榮
(1)表現:①戰國時,貨幣廣泛流通。②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商業都會)。③私商富比王侯。
(2)政策:西周實行的“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戰國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4.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發展不僅影響國家政治變局,改變社會文化風尚,而且是春秋戰國走向統一的重要推動力量。
☆點撥關鍵: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農民開辟出更多“私田”,不肯“盡力于公田”,諸侯國的“公田”普遍荒蕪。“私田”逐漸演變成實際上的私有土地,而且數量越來越多。為了增加國家收入,各國統治者開始進行賦稅制度改革,承認土地私有權,促使了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出現。公室(奴隸主貴族)要求征收私田賦稅,而私家(卿大夫,即從奴隸主貴族中分化出來的新興地主階級)需要不斷提高本階層的經濟政治地位。因此二者之間必然產生斗爭,此即春秋戰國時期卿大夫與國君之間權力斗爭的根本原因。地主階級向奴隸主貴族奪權的結局是“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地主階級奪權成功。地主階級在奪權過程中和奪權之后,自然要求按照本階級愿望治國,以保護本階級的利益。他們建立封建化政權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變法實現的。因此,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在戰國時期成為一股潮流,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1.背景:①經濟: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斷建立,封建經濟興起。②階級: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潰,新興地主階級崛起,社會階層流動加快。③政治:各國競爭激烈,各諸侯國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增強自身實力,紛紛變法。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新興地主階級向奴隸主貴族奪權。④軍事:兼并戰爭激烈,需要富國強兵。⑤思想:法家思想的出現。
2.目的: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發展封建經濟和政治,增強競爭實力,實現富國強兵,適應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在激烈的兼并戰爭中勝出。
3.代表:(1)鄭國子產“鑄刑書”,將法律條文公布于眾,表明奴隸制貴族專政已經無法維系下去。(2)胡服騎射(趙武靈王)、(3)李悝變法(在魏國推行變法,按照“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授予官職和爵位;主張“盡地力之教”,發展生產;頒布《法經》)、(4)吳起變法(在楚國實行變法,“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5)商鞅變法(秦國)。
4.結果: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
5.認識: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在許多國家掌握政權。他們為了打擊明的奴隸主貴族勢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經濟秩序,迅固新生政權,增強競爭實力紛紛開展變法運動。
☆點撥關鍵: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階級關系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封建依附關系開始產生、發展起來。一部分奴隸和平民自己墾荒種地,獲得了小塊土地的所有權,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奴隸主貴族的控制和束縛,成為自耕農。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產生,他們中的一部分由奴隸主貴族分化而來,有的則是獲得土地賞賜的軍功地主,還有一些是從平民乃至“鄙人”上升而成。他們在奴隸大量逃亡、井田制面臨崩潰的時代,看到奴隸制剝削已無利可圖,于是改變剝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塊,招徠逃亡奴隸和破產平民耕種,從中收取地租。從此,封建地主與農民這兩個新興的階級孕育成長起來。利用土地進行封建剝削,已成為當時主要的剝削方式。依附農民與地主的關系,成為正在形成中并日益發展壯大的階級關系。
【深化拓展】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引發社會經濟制度變革
齊國“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的好壞征收數量不等的田稅。魯國實行“初稅畝”,“履田而稅”,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田畝收稅。晉國“作愛田”。廢除了西周以來對“私田”定期重新分配的制度,把土地一次性分配給農民,允許農民自行管理土地,使土地的產權固定下來。通過賦稅制度改革,各諸侯國實際上完成了土地從公有制向私有制的歷史變遷。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邏輯,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歷史必然性。
(三)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1.原因:①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推動生產力發展(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③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封建專制統治;④為了富國強兵(目的);⑤法家思想成為理論武器;⑥秦孝公重用商鞅。
2.性質:一場比較徹底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變革。本質上是建立先進的封建地主生產關系。
3.內容:(1)經濟:①重農抑商,獎勵耕織。②“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動土地私有制發展。→小農經濟、土地私有。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生產發展,增加國家賦稅。
(2)政治: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官僚政治、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穩定社會秩序。
(3)社會:①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②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戶籍管理、增加賦稅。加強對地方控制,穩定社會秩序。
(4)軍事: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提高軍隊戰斗力,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4.結果:推動了社會轉型,加強了中央集權,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5.評價: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成功的根本原因);②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③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④輕罪重罰,壓迫和剝削百姓、阻礙商品經濟發展等。
☆點撥關鍵:春秋中后期,各國卿大夫與國君之間斗爭激烈。公室(奴隸主貴族)與私門(新興地主)之間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二者在政治經濟領域展開了各種明爭暗斗。新舊勢力的斗爭,大大加速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形成過程。這兩個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對立的階級是從奴隸社會母體內孕育出來的。地主階級向奴隸主階級奪權,在諸侯國內,主要以私門和公室斗爭的形式出現。貴族專政的解體,使奴隸主貴族與奴隸的關系不再是社會的主要階級關系,封建地主和農民的關系成為社會的主要階級關系,中國社會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在奪權過程中和奪權后,為了鞏固和擴展自身利益,加強對農民的奴役和剝削,先后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社會改革,掀起了變法運動,對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進行封建改造,達到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標。
【學思之窗】談談你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教材P12)
教參建議 商鞅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他不僅提出了完備可行的變法政策,而且.闡述了他的變法理論。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如《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商鞅與守舊貴族關于是否有必要變法的對話。守舊貴族反對變法,提出“法古”“循禮”,商鞅站在歷史變化的高度,提出社會是向前發展的,社會需要也隨著時代而變化,現行的政治制度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改革,僅僅依靠“循禮”,無法實現富國強兵、在大國兼并戰爭中勝出的目標。
三、孔子與老子
【學習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別是我國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們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孔子
1.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后期魯國人,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政治主張:①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形勢,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②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仁”(關愛他人);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取信于民,“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具有鮮明的民本思想。③克己復禮:孔子對現實不滿,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但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3.教育主張: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4.其他主張:“畏天命,敬鬼神”,“性相近”、“中庸之道”。
5.儒學貢獻:①晚年對《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成為儒家的經典。孔子在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②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論語》(其弟子整理)當中。③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二)老子
1.地位: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后期楚國人,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哲學主張:①本體論: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②人生觀: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具有樸素的唯物論。③樸素的辯證法: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3.政治主張:老子在政治上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這些觀點見于《老子》一書。
☆點撥關鍵: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大一統國家建立的重要醞釀、準備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創特征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四、百家爭鳴
【學習聚焦】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一)百家爭鳴的概念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流派的知識分子從維護本階級(階層)利益出發,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詰難、批駁其他學說,以確立自己的學說,同時相互學習、吸收,形成學派紛呈,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
(二)百家爭鳴的背景
1.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
2.階級: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
3.政治: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士人的活躍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
4.文化:“學在官府”傳統被打破,私學興起,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
5.社會: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相對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
☆原理: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決定一定時期的文化,同時,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三)百家爭鳴的特點
1.論戰辯駁,代表不同階級。2.吸收借鑒,百家合流。3.主張結束混亂,統一思想,統一社會。
“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
(四)百家爭鳴的主要學派
派別 代表階級 代表 主張
儒家 新興地主 孟子 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
新興地主 荀子 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
奴隸主貴族 孔子 核心思想是“仁”關愛他人;以德治民;有教無類
道家 奴隸主貴族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奴隸主貴族 老子 核心思想是“道”;無為而治;事物之間相互轉換
陰陽家 新興地主 鄒衍 提出“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
墨家 下層平民 墨子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
法家 新興地主 韓非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法治,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適應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①變革觀:厚今薄古,變法革新,統治者應因時而變。②法治觀:以法治國,提出系統的法治理論。③集權觀: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法、術、勢相結合。④倫理觀:性惡論,用刑罰使人恐于犯罪。
(五)百家爭鳴的影響
1.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
2.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3.百家爭鳴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4.百家爭鳴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形成體系,奠定了中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5.百家爭鳴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點撥關鍵:從春秋到戰國,政治變動十分劇烈,經濟又有大幅度發展,促使西周以來的社會秩序逐漸解體統治者不得不改變傳統治國方式。春秋末年,貴族專政的世卿世祿制度趨于瓦解,許多貴族逐漸沒落,必須從事各種行業,客觀上促進“學在官府”轉到“學在民間”。社會變化的加劇也促使士階層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并且思考解決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張。到了戰國時期,社會沖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會更加動蕩,原有的舊制度分崩離析;加上這一時期私學興起,士人隊伍進一步擴大,代表各階層的學派越米越多,提出的主張越來越多。各學派之間相五揮山,競相發表見解,相互借鑒和吸收,形成了“百家爭嗎”的局面。各家學說的中心及其最后歸宿,都是為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各家在并立中爭鳴,推動了我國思想文化的大發展。諸子思想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諸子百家思想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智慧在現代社會仍極具借鑒意義。
【深化拓展】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征(☆☆☆☆)
(1)經濟:①鐵器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②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
(2)政治:①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不斷遭到破壞,奴隸主貴族逐漸沒落。②社會階級關系變化,出現了新興地主和自耕農等階層。③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強化地主階級專政。④富國強兵的改革變法運動風起云涌,成為時代潮流。
(3)軍事:諸侯之間爭霸、兼并戰爭頻繁,戰亂不斷,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
(4)思想:私學興起,學派眾多,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法家學說成為改革的思想武器。
【思考點】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學說?你能舉出若干學派的核心思想內容嗎?(教材P13)
教參建議 春秋戰國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發生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解體,新興士階層崛起。各國統治者為了增強國家實力,紛紛招攬人才,重用士人。士階層針對廢舊立新的現實政治,代表各個階層提出政治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道家學派在哲學上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儒家提出民本、仁、仁政和禮治思想,并重視教育,對保存和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統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選賢任能,提倡節儉。兵家提出“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
【問題探究】查閱戰國變法的材料,結合時代背景與變法措施,說明各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的原因及其效果。(教材P14)
思路引領 戰國時期的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利益而奪取貴族對國家的統治權,其主要途徑是通過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新型的官僚制選官原則。李悝變法、吳起變法以及商鞅變法無不以此為核心內容。變法效果也與各國選拔制度改革徹底與否相關,選官制度直接關系統治基礎。
答案提示 吳起變法主要基于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現實問題,主要措施是:封君傳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祿,廢除疏遠公族的特權。這從政治、經濟上沉重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使其國力迅速強盛。李悝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除奴隸主官爵世襲制,以“食有勞而祿有功”為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使地主階級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權;推行“盡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潛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封建政權的田租收入;頒布《法經》,確立封建法制,鎮壓破壞封建秩序的行為,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李悝變法使魏國經濟迅速發展,地主政權逐漸鞏固,成為戰國初期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建立“循功勞,視次第”的因功行賞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韓國治理成果顯著,諸侯不敢侵犯。
【學習拓展】查閱《詩經》和“楚辭”中的經典篇章,體會其中的人文精神。(教材P14)
思路引領 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經典篇章,通過了解描寫古人的生活與情感的感性材料,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對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認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現實主義傳統對后世文學有重要影響。
答案提示 教師可選擇《詩經》中的名篇,引導學生體會古人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比如《詩經 小雅·正月》表達了對貧富懸殊的不平。《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屈原熱愛祖國、追求自身價值及美好理想的情懷,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家國情懷、追求個人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以及關懷人的現實生活,是《詩經》和“楚辭”中蘊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本課小結】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融合、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是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
社會 的變 革和 轉型 政治領域 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宗法分封制度解體,推動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形成。
華夏認同,夷夏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基,中華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
經濟領域 鐵器牛耕,小農經濟;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為社會和政治變革提供經濟基礎。
思想領域 學術下移,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傳統主流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特征。
文化領域 《詩經》——人文精神和現實主義傳統對后世影響深遠; 《離騷》——楚辭,浪漫主義文學
治國方式 春秋戰國的變革為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九龙坡区| 安泽县| 九江县| 芮城县| 南乐县| 金川县| 阳新县| 莱芜市| 泰顺县| 天水市| 泌阳县| 含山县| 龙州县| 通辽市| 涟水县| 浦县| 黄平县| 昌江| 沙湾县| 阿拉善左旗| 沂源县| 齐河县| 石楼县| 扬中市| 容城县| 同德县| 城口县| 石城县| 明星| 揭西县| 襄汾县| 溆浦县| 前郭尔| 喜德县| 裕民县| 清河县| 甘德县| 嘉义县| 仁寿县| 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