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標準及解讀】課標 導航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簡述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的概況,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其局限性。 2.掌握列強侵華加劇的主要表現,如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的基本史實,理解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命題 趨勢 1.重點關注:太平天國運動的概況、綱領、影響;洋務運動的活動及評價;戊成變法運動的背景、內容、結果、原因及意義;義和團運動的背景、過程、口號、意義。 2.注意: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及與西方近代化的比較,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與西方的工業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內容有不同的特點。重點 難點 1.重點:晚清社會階層探索中國出路的基本史實;甲午戰爭的影響 2.難點:充分理解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為挽救近代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并認識其進步性和局限性。時空 坐標【基本概念】金田起義、拜上帝會、官督商辦、朝貢外交、宗藩體系、民族工業、救亡圖存、中體西用、租借地、勢力范圍【概念闡釋】1.圣庫制度:太平天國時期實行的一種公有共享經濟制度,即公庫、國庫。農民留足口糧,其余產品全部繳納圣庫。定都天京前,保障部隊供給,吸引農民參加革命和保障軍事紀律等都發揮積極作用;后期成為供太平天國各王、將領等取用的來源。2.官辦與官督商辦:【官辦】自古就有,主要指政府對鹽、鐵、生產工具、貨幣等實行專營專賣。【官督商辦】是指清政府委派官僚,招募資本,開辦企業,并由官員在企業中擔任要職,管理企業的一種模式,這種企業招募的資本多為官僚、富紳、買辦的投資。說白了就是官員辦一個企業,然后讓商人投資,說入股以后有分紅,但是企業所有的事情都是官員在管,企業的總辦(總經理)等要職都是官府任命,商人除了出錢以外什么都不能干,而且“自負盈虧”,虧了錢算自己的,根本無法參與正常的企業經營與分紅。【官商合辦】是指是由政府與私人共同投資入股 、共同參與經營管理 、共同承擔盈利或的企業形式 。也就是說這個企業不再是官府主辦,在企業成立之初就有私人參與,其后的企業管理與經營也不再是官員一家獨大。官府方面無論是財力、還是人力都沒有官督商辦那么強勢。3.中體西用:“中學”:指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體”即治國之“本”;“西學”:指先進的實用技術等;“用”即治國的手段。4.近代民族意識: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認同感(個人層面)5.勢力范圍:是指帝國主義列強憑借軍事、政治、經濟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全部領土或部分領土,宣稱它享有獨占該地區的權力,不許其他國家染指。6.租借地:是列強先用武力占領,然后通過不平等條約,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將他國領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區稱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長短不一,最長不得超過100年。期滿歸還。7.商品輸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革命后的自由競爭階段對亞非拉地區主要采取傾銷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的方式,稱謂商品輸出。資本輸出:進入帝國主階段后,主要采取開設工廠、銀行貸款、開采礦山、修筑鐵路等更高級的方式對亞非拉地區掠奪,稱謂資本輸出。在近代中國甲午戰爭以前,西方列強主要采取商品輸出,也有資本輸出,甲午戰爭后主要采取資本輸出,也沒放棄商品輸出。反映西方列強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的不同的經濟掠奪方式。8.宗藩關系:宗藩關系基于中國古代的華夷國際秩序,具體內容為藩屬國的國王繼位,須經過宗主國的冊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屬國需定期向宗主國朝貢;宗主國負有幫助藩屬國維護統治秩序的責任。朝鮮是中國最古老最忠實的藩屬國。明代以后朝鮮歷年遣使,服裝、紀念等諸方面向中國靠攏。直至明代滅亡,朝鮮仍然使用“后崇禎”年號,可見其對中國之忠誠。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使朝鮮開始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日本也希望占領朝鮮作為繼續侵略中國的基地。1894年初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以此為借口向朝鮮派駐部隊。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1895年4月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中國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朝鮮自此徹底脫離“宗藩體系”。中國的最后一個藩屬國也宣告消失。“宗藩體系”徹底解體。【深化認知】1.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經濟:農民階級是分散的小生產者; 政治:不能提出科學革命綱領;思想:缺乏科學理論指導,多用宗教; 組織:自私性分散性,難形成領導核心。因此農民階級承擔不起領導中國革命重任。2.洋務運動的特點(1)以外部壓力為啟動壓力。(2)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開端。(3)以移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要途徑。(4)以內外結合、新舊結合為基本方針。(5)以土洋并舉,以洋帶土、以土養洋為模式。3.近代化的內涵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經濟上:工業化、市場化;思想上:理性化、科學化; 社會生活上:城市化;世俗化。4.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思想上: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動搖了“禮儀至上”的傳統倫理價值觀的權威地位;經濟上: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興辦的民用企業,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邁出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第一步;外交上:洋務運動促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洋務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系;軍事上:洋務派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進程;教育上: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未達到主觀目的,但產生了客觀效果。5.甲午戰爭是傳統中國與近代中國的分水嶺(1)侵華方式:列強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2)民族危機: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經濟結構: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洋務運動破產;(4)階級關系: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領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5)學習西方:向西方學習從技術層面轉向制度層面;(6)清政府政策調整:清政府被迫調整政策,推行新政,客觀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來;(7)民族意識:中華民族新覺醒,更多階級、階層投入救亡圖存行列。4.門戶開放政策背景:①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嚴重損害美國商業利益;②美國忙于美西戰爭未能在中國占有一席之地。提出:1899年美國向列強提出。主要內容:①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享有均等貿易的機會;②在整個中國范圍,列強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機會平等。影響:①得到列強不同程度的贊同,緩解了列強在華爭奪的矛盾,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②美國不再追隨歐洲列強,更加積極謀求侵略中國的霸主地位,標志著美國對華侵略的新階段;③隨著日本侵略東北建立滿洲傀儡政權,該政策不復存在。【時代階段特征】1840—1901年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也是中國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時期,主要處于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政治:列強發動的一系列戰爭(兩次鴉片、甲午中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階層人民(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積極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推動中國在屈辱中逐漸向近代化邁進;閉關自守狀態被打破,傳統宗藩體制走向解體;外交觀念發生轉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確立。經濟:隨著西方經濟侵略的加劇,中國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洋務派創辦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獲得初步發展;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習俗、物質生活發生重大變化。思想:“天朝上國”思想受到沖擊;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向西方學習成為救亡圖存的主流;洋務派的“中體西用”、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等,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知識結構】清朝時期,臺灣地方志的修撰一直備受重視。請閱讀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蔣毓英主編《臺灣府志》為清朝首部臺灣府志,其記載鄭成功攻克臺灣時,舟師擱淺,“水忽漲十余丈,巨艦畢入”,編者認為此“非天之相此逆旅也,蓋將借手以式廓國朝無外之疆域”。清軍收復臺灣時,則“咸水苦軍士,而海岸忽涌甘泉,眾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克復”。——摘編自[清]蔣毓英主編《臺灣府志》材料二 自康熙至道光,臺灣府、廳、縣志修成且保存至今21部,另有私人纂修志書多種。其中,有關臺灣收復后社會變化的記載隨時間推移而增多。如乾隆年間《重修鳳山縣志》記載臺灣由“不糞種”“種植后聽其自生,不事耘除”,到“生齒日繁……勤耘耨、浚溝洫,力耕不讓中土”,而雍正年間《臺海使槎錄》等志書亦載臺灣少數民族從“無田器”,到“耕種如牛車犁耙與漢人同”,以至“禮節近亦漸學漢人”,“骎骎乎有中土之習”。 ——摘編自柳浪《清朝臺灣地方建置與方志編纂研究》等材料三 同治年間,臺灣《淡水廳志》修成,其序言強調淡水乃“沿海七省藩衛”,“海防尤重”。光緒年間所編《恒春縣志》則記載日本“覬我土地”,朝廷派沈葆楨“提兵渡臺”,“以公法條約,折沖于尊俎之間”,事畢,恒春設縣,而“日本之役為恒春設縣之由,……不可不備錄之,以符數典不忘之意”。——摘編自《清代臺灣方志匯刊》(1)材料一中,《臺灣府志》記載“水忽漲十余丈”和“海岸忽涌甘泉”兩起事件,作者有何動機?(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臺灣收復后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5分)(3)材料三中兩部臺灣地方志的記載,反映了哪些歷史背景?(6分)【達標檢測】1.19世紀90年代,中國各地的新設民族企業,常到上海、廣州、廈門以較高的工資覓雇工人。這一現象可用于說明當時A.產業工人的待遇豐厚 B.資產階級的救國實踐 C.通商口岸的產業優勢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2.晚清洋務派創辦各種新式企業;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產興業”政策。二者的共同點是A.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 B.以實現富國強兵為目的C.主要采用官督商辦經營方式 D.瓦解了封建統治的基礎3.甲午戰爭之后,張之洞在“奏議”中提出九條自強措施(內容見下圖)。其主張一、宜練陸軍; 六、宜速講商務; 二、宜亟練海軍; 七、宜講求工政(即發展物理、化學、機械制造等); 三、宜亟造鐵路; 八、宜多派游歷人員; 四、宜分設槍炮廠; 九、宜預備巡幸之所。 五、宜廣開學堂;是對洋務救國思想的延續與維新派的救國方案一致C.體現了濃厚的實業救國色彩D.推動了西方近代科技的傳入4.1886年,總理天津武備學堂的楊宗濂與匯豐銀行職員吳懋鼎、德國人穆麟德合伙創辦天津自來火公司。原本答應代購機器的德國人李曼卻不甚出力,遂發生爭執。后李曼聯絡公司所聘洋匠至德國領事館指控楊宗濂,德國領事將該案移交天津海關道處理,經荷蘭駐華公使調處,公司須付李曼白銀500兩,洋匠各數百兩。旋因穆麟德抽走股本,楊宗濂復請淮軍將領周某合股。御史為此彈劾楊宗濂,謂“官府其身而市儈其行,見輕外國”。由此可知A.天朝上國觀念根深蒂固 B.外國人把持中國海關大權C.民族工業發展舉步維艱 D.清朝實行外交人員銜級制5.王韜在《洋務》中指出:“處今之世,兩言足以蔽之:一曰利,一曰強。誠能富國強兵,則泰西之交自無不固,而無慮其有意外之虞也,無懼其有非分之請也。一旦有事,不戰以口舌,則斗以甲兵。不折沖于樽俎,則馳騁于干戈。玉帛烽,待于境,惟命之從。不然,講論洋務者愈多,辦理洋務者愈壞,吾誠未見其可也。”這論述A.試圖突破中體西用的主張 B.體現了興辦洋務中的策略性C.對歐美有全面深入的認識 D.找到了富國強兵的正確方法6.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部分史學家關于太平天國運動性質的觀點據表可知,這些觀點史學家 觀點范文瀾、胡繩 單純農民戰爭或農民革命郭毅生 資產階級性的農民革命或市民革命章開沅 單純農民戰爭兼具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A.源于對當時中國經濟和階級狀況的不同認識B.尚未形成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封建斗爭的共識C.表明權威史家對歷史問題的論述更全面客觀D.證明只有史學討論能推動歷史解釋的多元化7.在中國的內江外海幾乎被洋人占盡的情況下,輪船招商局的成立使外國侵略者壟斷中國航運的企圖被打破;開平煤礦在投產后,其產量迅猛增長,滿足了政府的用煤需求,奪回了長期被洋煤占據的市場。這說明官督商辦企業A.以與列強進行商戰為主要目的 B.一定程度上維護民族經濟主權C.與外國資本存在天然對抗關系 D.亦商亦官特點成為其發展優勢8.淮軍將領宋慶統率諸軍時,只有身邊的“毅軍”各營聽從調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時。其他軍之征調者相與徘徊,觀望不肯出關(山海關)。即關外從征之師,又或瞻徇依違,敗不相救”。與材料相關的戰爭所造成的影響是A.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B.導致宗藩關系進一步解體C.引發晚清權力結構變化 D.清廷成為列強的提線木偶9.1865年清政府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最初計劃以造船為主,因鎮壓人民需要,改造槍炮,造船成果極為有限。甲午戰后因經費緊張,無力造船,船塢長期荒廢,1905年將造船部單獨劃出,招商經營。由此可知,江南制造總局A.隨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而解體 B.體現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C.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設立 D.折射出近代化過程舉步維艱10.針對一場中外戰事,《申報》在1884年8月刊登多篇社論,包括《論御敵仍當以炮臺為重》《論中國水師實為有用》《閩江戰事失算失援說》。判斷社論提到的“敵”是A.法國 B.英國 C.日本 D.德國11.同治初年,曾國藩主持重刻了王夫之的《船山遺書》,使之得以傳遍海內。他亦十分關注魏源的著作,于同治七年(1868 年)專折奏請以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這表明曾國藩A.認同經世致用 B.重視中外文化交流 C.主張民主平等 D.意在改變封建統治12.1864年5月,清廷命令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李鴻章整頓江南田賦,以正賦取代戰爭期間權宜采取的糧捐、畝捐等,并要求“認真收納,年清年款”。在此后的數年間,長江中下游六省普遍開展了清賦。“清賦”之舉意在A.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B.促進江南經濟的發展 C.提高漢族官僚集團地位 D.恢復清廷的統治秩序13.咸豐二年(1852年)至咸豐四年,清廷先后向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14省陸續委任了一批以“在籍紳士”為主、間由現任和候補官員擔任的“團練大臣”。咸豐九年至十一年,委派仍以回籍官員和在籍縉紳為主。據此可推斷A.地方治理潛伏危機 B.傳統士紳結構瓦解 C.團練興辦成效顯著 D.督撫的權力被架空【問題探究】(1)動機: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偶然性;淡化鄭成功的歷史功績。凸顯清朝統治臺灣的合法性;臺灣統一是天命所歸,大勢所趨。(2)變化:精耕細作,農耕經濟的發展;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傳播;人口增多;少數民族文明開化;民族交融或文化認同。(3)同治時期:邊疆危機的爆發(民族危機加深);近代海防觀念或海洋意識的發展;光緒時期:日本侵華野心的暴露;近代外交的實踐。【達標檢測】1.C 據本題材料“常到上海、廣州、廈門以較高的工資覓雇工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海、廣州、廈門這些通商口岸的工人對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技術等接觸較早、較深入、較全面,有較大的優勢,故中國各地的新設民族企業為了自身企業的發展會到上海、廣州、廈門以“較高工資”覓雇工人,C項正確;材料提到上海、廣州、廈門的工人待遇較好,不代表所有的產業工人都待遇豐厚,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民族企業以較高的工資覓雇工人”,與“救國”無必然關系,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民族企業以較高的工資覓雇工人”,與“晚清政府政策是否支持”無必然關系,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目的都是要富國強兵,挽救民族危亡,鞏固統治,中國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旗號,日本明治維新以鞏固天皇政權,殖產興業,實現民族振興為己任,B項正確;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屬于封建性企業,民用工業采用了一些資本主義管理方式,但不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排除A項;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主要采用官督商辦經營方式,日本殖產興業是建立官營工 廠,扶植民營企業,排除C項;洋務運動在中體西用指導之下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排除D項。3.A 根據材料“甲午戰爭之后,張之洞在‘奏議’中提出九條自強措施”及所學可知,這些措施依然是奉行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的思想,沒有跳出學習“器物”的范疇,體現了對洋務救國思想的延續,A項正確;維新派主張政治改良,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民族資產階級創辦工廠的做法體現了濃厚的實業救國色彩,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洋務運動時期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這有利于推動西方近代科技的傳入,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886年,總理天津武備學堂的楊宗濂與匯豐銀行職員吳懋鼎、德國人穆麟德合伙創辦天津自來火公司”“御史為此彈劾楊宗濂,謂‘官府其身而市儈其行,見輕外國’”可知,御史認為楊宗濂身為官員卻從事商業活動,有損國體,天津自來火公司在創辦過程中受到外國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制,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艱難,C項正確;天朝上國是指輕視外國,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外國人對中國海關大權的控制,排除B項;楊宗濂并非是外交人員,排除D項。5.A 王韜是早期維新派的代表,王韜強調中國國家、民眾全面興利后,民富國強,外來者即使有心掠奪也心存顧忌,昔日西方列強動輒欺侮中國的局面將會得到改變,反映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試圖突破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思想束縛,A項正確;興辦洋務中的策略性體現為“中體西用”,“官督商辦”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現為王韜對于“洋務運動”的反思,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一戰之前,許多中國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西方的成就,沒有充分認識西方文明的不足,而材料沒有體現“對歐美有全面深入的認識”,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韜屬于早期維新派,強調富國強兵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主張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是歷史證明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排除D項。6.A 據材料史學界形成太平天國運動性質的不同觀點,是因為不同的史學家對當時的經濟、階級狀況認識不同,A項正確;農民戰爭、農民革命、市民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本身都具有反封建性質,史學家對太平天國的反封建斗爭性質形成了共識,排除B項;材料無法證明權威學者對歷史問題的論述更為全面,排除C項;除了史學討論,個人研究等也能形成歷史解釋,排除D項。7.B 輪船招商局的成立使外國壟斷中國航運的企圖被打破,開平煤礦奪回了長期被洋煤占據的市場,表明洋務派創辦的官督商辦企業與外國企業爭奪市場和利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入侵,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民族經濟主權,B項正確;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主要是為了解決軍工企業資金、運輸和燃料等的困難,而非為了與列強進行商戰,排除A項;洋務派創辦的官督商辦企業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與外國資本存在一定關聯,既依賴又對抗, “天然對抗”說法錯誤,排除C項;官督商辦企業具有亦商亦官的特點,但這種體制也有容易產生腐敗問題、侵害商人權益等弊端,排除D項。8.B 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淮軍將領”是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出現的,淮軍將領宋慶統率的各支軍隊出現軍紀渙散,不肯積極出山海關,清軍出山海關作戰是指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清軍出關去幫助藩屬國朝鮮來抗擊日軍侵略,但甲午戰敗后藩屬國朝鮮被日本占領,脫離中國,這場戰爭導致了宗藩關系進一步解體,B項正確;A項指鴉片戰爭,排除A項;B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排除C項;D項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排除D項。9.D 根據所學可知,以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為代表的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材料反映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發展過程曲折,體現了中國近代化舉步維艱,D項正確;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是洋務企業,不是民族工業,排除B項;洋務企業創辦的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統治,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是官辦的封建企業,排除C項。10.A 根據材料“1884年”、“閩江戰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法戰爭時間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前期的戰場在越南北部,后期由于戰事擴大,中國的東南沿海為新的戰場,因此材料中提及的“敵”是法國,A項正確;中英之間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間是1840年至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是1856年至186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日甲午戰爭時間是1894年至1895年,且主要地點位于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排除C項;德國與中國作戰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間是1900年,排除D項。11.A 依據題干可知,反映的是曾國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張經世致用,說明曾國藩也主張經世致用,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外文化交流,王夫之也不是其中代表,排除B項;曾國藩是封建地主階級開明士大夫,不會主張民主,也不會改變封建統治,排除D項。12.D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政府為了滿足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在南方一些省份加收糧捐、畝捐等,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清政府命令地方官員整頓江南田賦,恢復正常的賦稅制度,取消戰爭期間加征的苛捐雜稅,目的是恢復統治秩序,D項正確;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已被鎮壓,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整頓賦稅,不是為發展經濟,排除B項;清政府重用漢族官僚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促進了漢族官僚集團地位的提高,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13.A 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不惜動員地方縉紳勢力大力創辦團練,這客觀上提升了他們的地位,為后來地方勢力的坐大和漢族地主掌握地方實權埋下了伏筆,說明地方治理潛伏危機,A項正確;當時士紳結構尚未瓦解,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團練興辦成效,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地方督撫的權力有所擴大,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