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課 第一框 社會發展的規律班級 姓名 編號XA17【學習目標】1.識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兩大社會基本矛盾;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3.通過探討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發展規律,能使同學們形成正確的社會歷史觀和科學的社會發展觀。【課前預習案】【知識梳理】(具體要求:詳讀教材,結合自學講義考點解讀和要求,15分鐘內速記重點原理。建議:理解記憶法;關鍵詞記憶法;要點記憶法)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1)社會存在: (2)社會意識: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3.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溫馨提示:思維與存在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1)區別:①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則不是。②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2)聯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1.生產活動: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1)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1)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決定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溫馨提示:(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它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2)兩對基本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更為基本,是一切矛盾的物質根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制約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有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三.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社會發展是在 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1)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 (2)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改革【課堂探究案】【自主探究】(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1.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指社會意識可以脫離社會存在而存在。 2.任何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3.社會意識或落后于或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這就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是一樣的。5.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寫出要點;合作討論,完善要點;點評點撥,總結規律方法)活動一 祠堂——是聯絡宗親的場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載體。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鄉村治理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殘余有時也被人用來排斥外姓、干擾選擇。新農村建設以來,W村把老祠堂翻修擴建成寬敞明亮的新禮堂,開展創建“文化禮堂、和美鄉風”系列活動,敬先賢、誦村訓,儀禮傳習、普法講座、村民一家親、評選孝老愛親最美家庭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禮堂已成為村里的文化地標。禮堂文化溫潤了村民關系,促進了鄉村治理。去年,該村被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省級示范村。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意識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轉化為禮堂文化。活動二 “改革”在十八大報告中被提到了86次,其中兩次提到“全面改革”,五次提到“深化改革”。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年來,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拙上,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進步。結合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相關原理,分析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當堂檢測】(相信自己,力爭全對!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限時5分鐘完成。)1.春節,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節日,在中國本土舉國歡慶的同時,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至少4000萬同胞也將以不同方式歡度春節。盡管有各種因素的影響,華人的2016年春節,依然多彩紛呈。這句話表明A.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B.社會意識是獨立的C.社會存在的性質由社會意識的性質決定 D.社會存在是不斷變化的2.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边@句名言包含的哲學道理是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能動作用C.社會存在決定著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D.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3.2015年7月1日,《社會保險法》正式施行4周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對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了更高的期許,這是立法的經濟、社會和群眾基礎。社會保險制度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和探索,為社會保險立法提供了實踐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保險法》出臺可以說是水到渠成。材料體現了①正確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 ②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③社會意識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苌蠈咏ㄖm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薄敦懹^政要》中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給我們的啟迪是①善于聽取他人意見,是促進認識發展的重要途徑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轍,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錯誤?、廴藗儦v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茏杂X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有利于把握社會發展規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 我國原有政府管理過多過濫,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規范政府職權,更好地發揮為市場經濟服務的職能。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體現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社會是物質的 D.社會是變化發展的【知識體系構建】(具體要求:5分鐘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社會發展的規律【課后拓展案】1.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如果上帝的觀念是鳥類創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長著羽毛的動物;假如牛能繪畫,那么它畫出來的上帝一定是頭牛。”該觀點說明了 A.動物也有意識 B.上帝是人腦主觀自生的C.有什么樣的上帝就有什么樣的上帝觀念 D.上帝觀念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 2. 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時,整個世界爭論不休,“不合倫理”的詛咒聲一度鋪天蓋地。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試管嬰兒”已是很正常的事。人們觀念的變化說明了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D.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3.馬云說,為賺錢順便做好事,還是為做好事同時賺錢,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以商業的心態去做事已經不行,必須以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以公益的心態獲得的回報越多,個人的價值就越大②“心態“影響商業活動體現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③不同的“心態“決定著商業活動中的思維方式和成?、芊仙鐣幝傻囊庾R能轉化為服務社會的物質力量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4.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心理體驗,它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但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這說明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凵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苌鐣庾R的變化獨立于社會存在的變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 黨的十八大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睆奈ㄎ锸酚^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上層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②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③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自由發到自覺轉變的標志④我國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由不適應走向適應的標志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馬克思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對這一論述理解正確的是①勞動是人特有的實踐活動和存在方式 ②人的發展以物質生產的發展為基礎③生產工具決定人類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④生產方式決定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我的反思】第十一課第一框 社會發展的規律 參考答案【自主探究】1.× 2.√ 3.× 4.× 5.× 【合作探究】活動一 W村的祠堂文化必須加以轉化,因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殘余是一種落后的社會意識,影響村民團結,對社會發展起消極作用;禮堂文化既繼承祠堂文化的積極因素,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有助于推動新農村建設。活動二【解析】 本題要求運用生活與哲學相關原理,分析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體現了辯證的否定觀;改革是為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的解決有利于社會主義的完善。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實質是“揚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否定,通過改革推動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改革就是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使之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③20年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體現。【當堂檢測】1.A 2.A 3.D 4.B 5.B【課后拓展案】1.D 2.D 3.D 4.A 5.C 6.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