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美術中考(七上)CONTENTS中國畫欣賞的基礎知識:畫科、技法、用筆、用墨、裝裱形制、藝術特色。畫科:花鳥畫、人物畫、山水畫技法:工筆、寫意、兼工帶寫裝裱形式:扇面、長卷、卷軸、條幅、鏡框、斗方等。花鳥畫 人物畫 山水畫中國畫可分為三大畫科中國畫的畫法工筆寫意寫意:造型簡易灑脫,筆墨肆意奔放,以意傳神,托物言志。工筆:造型工整,描繪細膩,設色精致典雅,抒情婉約,注重生命特征的表現。兼工帶寫中國畫用筆一般分硬毫、軟毫、兼毫三類。硬毫除狼毫之外,還有紫毫、鼠須、豬鬃、石獾等,特點是彈性強、蓄水少,筆痕勁挺剛健;軟毫蓄水多,墨色易豐富,筆痕柔和含蓄;兼毫性能在二者之間。中鋒側鋒露鋒藏鋒用筆的方法 用筆的特點:頓挫、逆順、快慢、轉折中國畫講究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中國畫的用墨焦墨—即是把研成的墨汁在硯池內經過半日的揮發,再用來畫畫中極其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它是在全幅畫中特別黝黑的部分,黑而有光亮。(二)、濃墨—是說墨色的黑度.僅次于焦墨。焦墨可能有光澤,濃墨因為加入水分,雖黑而無亮光。(三)、重墨—這是對淡墨說的.它比濃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則又顯出黑一些。(四)、淡墨—水分加多,成了灰色的叫淡墨,(五)、清墨—這在墨彩上則是僅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這影子去表現朝霧夕煙似的模糊形象。中國畫的裝幀形式扇面冊 頁鏡 片鏡片軸卷中國美術史瘦金體知識點:作品名:《芙蓉錦雞圖》時 代: 宋 代作 者: 趙 佶畫種 技法:中國畫 工筆《寫生珍禽圖》知識點:作品名:《寫生珍禽圖》時 代: 五 代作 者: 黃 筌畫種 技法: 中國畫 工筆繪畫特點:精微 逼真知識點:作品名:《雙喜圖》時 代: 宋代作 者: 崔白畫 種 : 中國畫 工筆知識點:作品名:《墨竹圖》時 代: 宋代作 者: 文同畫 種 : 中國畫知識點:作品名:《墨葡萄圖》時 代: 明代作 者: 徐渭(開創花鳥畫水墨大寫意先河的畫家)畫種 技法: 中國畫 寫意繪畫特點:借物抒情,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把葡萄比喻成明珠,又把明珠比喻成自己。知識點:作品名:《 游 魚》時 代: 清代作 者: 朱耷(號:八大山人)“哭之”“笑之”知識點:作品名:《花卉冊》時 代: 清代作 者: 惲壽平技法:沒骨法知識點:作品名:《蟹簍圖》時 代: 現代作 者: 齊白石技法:寫意知識點:作品名:《松齡鶴壽圖》時 代: 現代作 者: 陳之佛技法:工筆外國美術史靜物畫:靜物畫成為獨立的繪畫樣式是從17世紀的荷蘭開始的。知識點:作品名:《果籃》時 代: 16世紀作 者: 卡拉瓦喬畫種:油畫知識點:作品名:《靜物》時 代: 17世紀作 者: 雅克·林那德畫種:油畫知識點:靜物畫象征人類的五種感覺:嗅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銅壺 》作者:夏爾丹國家:法國畫種:油畫藝術特點:表現了樸實無華的平凡之美內容背景:代表18世紀靜物畫發展的第二個高峰。《向日葵》作者:凡高國家:荷蘭畫種:油畫藝術特色:后印象主義,將“表現性”引入靜物畫中,并通過繪畫來表達。其他代表作品《星空》。《靜物》作者:塞尚國家:法國畫種:油畫藝術特色:后印象主義《水壺、鍋子和燭臺》作者:畢加索國家:西班牙畫種:油畫藝術特色:立體主義《靜物》 1、 作者:莫蘭迪 2、國家:意大利 3、畫種:油 畫藝術特色:莫蘭迪幾乎從來不用鮮亮的顏色,只是用些看似灰暗的中間色調來表現物象。素描:是繪畫的表現形式之一,一般指用單色完成的畫作。什么是素描?達芬奇 練習花卉 櫥 柜 馬蒂斯 靜物素描:繪畫的表現形式之一,一般指單色完成的畫作。三角形構圖水平線構圖垂直線構圖馬蒂斯. 法國斜線構圖畢加索 瓶花S 形構圖中心式構圖四邊形構圖構圖形式《羊》 英國 亨利·摩爾 素描1 2 3 4臨摹丟勒淡彩畫《兔子》的基本步驟:1、用線畫出兔子的輪廓2、開始加一點明暗3 、利用明暗充分的描繪4、最后用水彩輕輕的罩上一層淡彩畫的作畫步驟:1、用素描的方法起稿2、用彩色鉛筆繼續畫3、再加上淡淡的水彩變化形式:構成變化(重復、分解)豐富變化(添加、組合)夸張變化(減化、夸張)圖案的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對稱平衡對比律動第7課《圖案之美》圖案的分類: 傳統圖案 民間圖案 現代圖案圖案的主要內容:植物、動物、人物、風景、幾何圖案等。傳統圖案 民間圖案 現代圖案蓮花童子藻井圖 小狗 民間剪紙圖案設計原則和作用:實用性和美觀性,改善和美化生活。單 獨 紋 樣適合紋樣二 方 連 續 紋 樣四 方 連 續 紋 樣運用知識點:作品名:《五牛圖》時 代: 唐 代作 者: 韓 滉畫種 : 中國畫藝術特點:運用厚重的線條勾勒形態,在用赭石加墨進行渲染。知識點:作品名:《五馬圖》時 代: 宋 代作 者: 李公麟畫種 技法: 中國畫 白描藝術特點:畫家在畫中著力嘗試運用線條來表達畫面中所有構成元素。極大地豐富了線的表現性,體現出獨特的魅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