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課標導航】1.了解世界市場的形成;2.認識世界市場對商業貿易的意義。【問題導學】1、概括近代世界市場推動因素,簡述其形成三個過程。2、歸納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原因、影響。3、歸納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原因、影響。4、概括近代世界商業貿易變化的背景、貿易中心轉移的表現。5、簡述近代世界和中國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有哪些。6、簡述商業貿易中商品種類增多的原因、表現?國際貿易格局變化的表現。【歷史概念】1、資本輸出: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或資本家為了獲取高顏利潤或利息在國外進行的投資和放貸。按輸出資本的類型,分為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借貸資本輸出,是由帝國主義國家的政府、企業或者銀行出面,把資本貸給其他國家的政府、企業或銀行,目的是索取利息,并借此向輸入國提出各種條件,特別是要求輸入國為其生產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提供有利條件。生產資本輸出,是由帝國主義國家的政府、企業或者銀行直接投資,在國外獨立創辦企業,或者與外國資本聯合創辦企業,或者低價收買外國已有的各種企業,目的是以遠比本國低的價格在輸入國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就地進行生產和銷售,以取得壟斷高額利潤。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就是指在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世界各地由原來相對隔絕的區域性市場發展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世界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開放和擴張的 本性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推動力。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兩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助推劑。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通信工具的發展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條件。【知識建構】【史料研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隨著英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確立,廣闊的殖民地為其帶來巨大的市場和商業利潤,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在18世紀下半期以蒸汽機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興起了,機器大生產的產品遠遠超出國內市場的容量,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工廠生產需要的原料多來自世界各地,同時工業革命也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轟開落后地區大門的堅船利炮,在工業革命推動下,資產階級的全球擴張把整個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樣描述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進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最野蠻最頑強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何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殖民體系研究》材料二 兩宋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可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除主干道外,還有許多支線。兩宋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還制定市舶條或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舶商貨物。進出口貨物達400多種,進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藥材等,主要出口紡織品、金屬及其制品、陶瓷品、茶葉等,外貿分官營與私營,以后者為主。——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工業革命如何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工業革命推動了工農業生產發展,為世界市場形成提供物質基礎;工業革命引起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命,為世界市場形成提供聯結紐帶;工業革命為資產階級提供了轟開落后地區大門的堅船利炮,密切了國際交流,使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殖民體系的確立成為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保障。(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兩宋絲路架構的市場與近代世界市場的區別。區別:兩宋是區域性市場,近代是全球性市場;兩宋以政治經濟和平交往為主,近代還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奪;兩宋時期交易以手工制成品和奢侈品為主,近代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兩宋絲路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友好交往,近代世界市場具有破壞性與建設性的雙重作用。【精講點撥】近代商業貿易的特點1.主要推動力為新航路開辟、歐洲人的殖民擴張和兩次工業革命。2.形成多個區域貿易中心。西歐各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使歐洲成為當時世界上商貿最為活躍的地區,并逐漸形成若干個較大的區域貿易中心:地中海貿易、中歐貿易、波羅的海貿易和大西洋沿岸貿易。亞洲也形成了新的貿易中心。3.國家政權在商業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國家給予種種特權建立起來的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成為一個具有國家職能的特殊機構,在世界各地經營壟斷貿易。4.商業貿易經營形式多樣化并呈現現代化趨勢。商品和證券交易所、銀行、百貨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等新型經營形式發展和完善,適應了當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深刻影響了現代社會的發展。5.跨洋貿易是當時貿易形式的主流,它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擴張過程中的殖民掠奪。6.商品流通種類的新變化,改變了世界各地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加強了各地的聯系和交往。7.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經歷了由荷蘭壟斷到英國主導再到多個新興工業國家為中心構成的貿易新格局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課堂反饋】1.尼德蘭的安特衛普16世紀20—70年代成了世界貿易的中心和歐洲商品的集散地,每年輸入安特衛普的商品總值達1 600萬金克朗。這主要是因為( )A.工業革命興起 B.新航路的開辟C.價格革命影響 D.資本主義崛起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大西洋沿岸逐漸成為世界的貿易中心,材料中“每年輸入安特衛普的商品總值達1 600萬金克朗”的現象正是新航路開辟引起的結果,B正確;工業革命興起于18世紀60年代,時間不符合,A錯誤;價格革命導致的是歐洲市場的通貨膨脹,不符合材料主旨,C錯誤;資本主義崛起早于材料中現象的時間,D錯誤。2.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現了糧食交易所,倫敦辦起了綜合交易所。這些現象表明(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B.英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C.商品輸出成為殖民擴張的手段 D.近代世界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解析 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世界商路和商業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蘭的安特衛普、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紛紛出現交易所,使近代世界商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D正確;A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排除;B是在18世紀中葉后,排除;當時殖民擴張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奪,C排除。故選D。3.1584年,意大利成立了里阿爾托銀行。1587年成立了威尼斯銀行。1609年,荷蘭建立了阿姆斯特丹銀行。1619年,德國建立了漢堡銀行。西、英、荷等國也建立了一些中央銀行。這些國有銀行的建立說明了( )A.各國經濟國有化開始 B.資產階級確立了統治地位C.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 D.資本主義經濟占主導地位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西方國家國有銀行的出現主要是商品經濟發展對資金渴求的產物,C選項符合題意。西歐各國經濟國有化開始于二戰后,A選項排除。國有銀行建立不代表資產階級確立統治地位,B選項排除。17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還處于微弱狀態,D選項排除。4.17世紀初,英國、荷蘭、丹麥、法國等紛紛建立東印度公司。其中,英國在印度的統治都是通過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曾一度侵占了中國的澎湖和臺灣。由此可知,這些東印度公司( )A.推動了西歐的殖民擴張 B.是現代意義的跨國公司C.是西歐貿易興盛的根源 D.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解析 從材料“英國在印度的統治都是通過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可見東印度公司幫助政府,對外殖民統治,故A符合題意。從材料“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曾一度侵占了中國的澎湖和臺灣”可見,東印度公司不是現代意義的跨國公司,故排除B。西歐貿易興盛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東印度公司只是起推動作用,故排除C。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擴張是對亞洲經濟的掠奪,導致了亞洲的長期落后,故D表述錯誤,排除。5.1897年,盛宣懷奉旨在上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先后在北京、天津、漢口、廣州、香港、煙臺、鎮江、汕頭、福州和重慶等地設立分行。這種新的商業經營形式被引入中國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強入侵的影響 B.洋務運動的開展C.民族工業的發展 D.實業救國的影響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新的商業經營形式被引入中國,因此A正確;B、C、D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選A。6.16—18世紀,歐洲從海外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煙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紀,歐洲在海外尋求的主要產品逐漸成為金屬、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導致該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場規模的擴大 B.歐洲生產方式的變革C.全球殖民強國的更替 D.亞非拉美地區的衰落解析 16—18世紀處于資本主義萌芽階段,歐洲主要是進口生活消費品,隨著19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展,歐洲需要大量原料,故選B項;材料中反映的是歐洲的進口商品的變化,不是世界市場規模的擴大,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歐洲的進口商品,不是全球殖民國家的發展,排除C項;因為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導致亞非拉美地區落后,排除D項。7.17世紀上半葉,歐洲國家紛紛到亞洲進行殖民活動,引發了亞洲海上貿易格局的變化。對此,表述正確的是( )A.荷蘭通過設立據點控制東亞海上商路 B.英國在對華貿易中處于順差地位C.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 D.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解析 17世紀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積極殖民擴張,控制了東亞海上商路,A項正確;英國在對華貿易中處于逆差地位,B項錯誤;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C項錯誤;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是在新航路開辟后(15世紀末16世紀初),D項錯誤。8.16—19世紀初,西班牙侵入菲律賓后開辟了菲律賓與墨西哥之間的商業航線,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此后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銀至少有半數輸往中國。這一航線的開辟( )A.使印度洋沿岸成為貿易中心 B.提高了亞洲的經濟地位C.源于中國對外來商品的需求 D.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解析 材料中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將東亞、東南亞卷入世界市場,推動了早期的經濟全球化,D正確;材料時間是新航路開辟后,當時世界貿易中心是大西洋沿岸,排除A;這一時期亞洲的經濟地位相對下降,排除B;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意味著外來商品在中國當時尚未有巨大市場,排除C。9.約在1600年時,經好望角航線運往歐洲的胡椒是100萬—200萬磅,丁香、靛藍、藥品、肉豆蔻等有35萬—65萬磅,而經商隊運進地中海的胡椒有300萬—400萬磅,丁香等有70萬—100萬磅,另外還有生絲50萬磅。這些數字說明( )A.開辟新航路的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線依然十分重要C.貿易中心轉移不明顯 D.西葡兩國爭奪貿易主導權解析 據材料“約在1600年時,經好望角航線運往歐洲的胡椒是100萬—200萬磅……而經商隊運進地中海的胡椒有300萬—400萬磅……”可知,此時地中海航線運輸商品數量多于好望角航線,說明地中海航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新航路的開辟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對歐洲和世界產生了深刻的、長遠的影響,材料僅說明1600年左右兩條航線的運輸狀況,并沒有否定開辟新航路的作用,故A項錯誤;據所學可知,開辟新航路以前,地中海航線壟斷東西方貿易,而材料“經好望角航線運往歐洲的胡椒是100萬—200萬磅”說明地中海航線的地位受到沖擊,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故C項錯誤;材料未涉及西葡兩國,故D項錯誤。10.1870年至1913年,國際上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發達國家和初級產品生產國的國際分工更加明確,各國之間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這表明(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B.世界市場發展過程中區域發展不平衡C.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D.國際分工是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前提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額增加,國際分工日益明確,世界各國聯系更加密切,世界大多數國家主動或被動地加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世界市場中各國之間聯系的密切而非發展的不平衡,排除B項;C項與題干無關,排除;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前提是交通、通信工具的推廣,排除D項。11.下表描述了19世紀國際貿易增長情況。這說明( )時期 國際貿易增長1840—1870年 3.4倍1870—1900年 1.7倍A.世界生產與世界市場的矛盾尖銳B.國際壟斷導致國際貿易規模萎縮C.世界生產下降導致國際貿易衰退D.帝國主義對國際市場的爭奪加劇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后期的世界貿易增長變緩,而兩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飛速發展,這說明世界生產與世界市場的矛盾尖銳,故A項正確;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19世紀后期以來,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C項說法錯誤;D項無法由材料得出,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