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課標導航】課程標準 1.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素養聚焦 1.通過史料實證,探究古代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響。2.立足于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認識民居演變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3.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4.能夠從多維度對中外各地民居的差異和特征進行歷史解釋。【問題導學】1、人類居住形式的變化2、村落的出現的原因、表現、特點、影響3、集鎮的興起原因、過程4、中國古代集鎮的發展演變5、城市的產生、特征、發展6、中國古代城市7、西方古代城市8、歐洲中古時期城市9、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與民居特點10、古埃及民居特點11、古代中國民居特點12、古希臘羅馬民居特點13、印第安人民居特點【歷史概念】1、聚落聚落,是人類住屋及其附帶的各種營造物之集合體。狹義的聚落指村落、村莊。如《漢書.溝洫志》所說的“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廣義的聚落指人們居住的地方,范圍包含城市。考古學中所說的聚落形態包括村落與城市。聚落既指人工形成的居住環境,也指人類社會集體聚居或聚集的狀態,還指由人類社會和居住環境形成的整體。研究傳統聚落有四個基礎:自然生態系統、經濟技術系統、社會組織系統、文化觀念系統。道薩迪亞斯在“人類聚居學”中將人類聚居劃分為鄉村型聚居和城市型聚居。針對聚落展開的研究與探討,目的在人而不在聚落遺址及留存物,通過聚落遺址儲存的人類活動信息這一載體,探討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生產活動、社會組織等問題,在解讀人與環境的關系的同時追尋人類社會進化的軌跡。2、城市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技術進步、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推動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條件、經濟作用、政治因素、社會結構、技術條件等。3、中國古代城市“城市”是由于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聚集而形成的較大居民點,是相對于“農村”這一概念而言的。通常把四周圍繞的城墻作為城市的一種標志。在中國古代城市中“城”屬于政治范疇,最初的城是具有防御性質的,并且是用城墻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屬于經濟范疇,指買賣交易和交換的場所。【知識建構】【材料導讀】材料 中國傳統建筑是和中國大家族完美結合的,四合院是其典型代表。四合院的空間布局中講求“坎宅巽門”,正房必朝南,大門一般留在東南方向;西南方向最不祥,那個地方一般就會設置廁所。影壁必須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正對院門,為的是遮擋院子里外雜亂的景物,也是為了避免邪氣進了自己的家。在標準的四合院里,還有一個二道門,二道門是主仆之間的界限;對于女性而言這扇門再往外的地方就不能去了。在四合院的居住中,兄弟之間,正房、偏房之間都有嚴格規定。住在里面的人都要嚴格遵守。——摘編自《安得廣廈千萬間》(1)依據材料,指出古代中國四合院的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四合院存在的意義。參考答案:(1)特點:院落設置講求吉利,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居住方位講究尊卑等級、男女有別,與宗法制結合。(2)意義:承載著傳統文化與民風民俗;有利于家族內部的穩定和團結,但也容易造成生活模式和思維的固化。【隨堂導練】1、“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鎮將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諸鎮“置于管下火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鎮的功能變化反映了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坊市制度被逐漸打破C.地方行政機構權力擴大 D.邊患問題得到解決2、“城市”一詞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國古代典籍則較少將城與市連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一詩中云:“路衢唯見哭,城市不聞歌。”這里的城市,未必是現代城市的含義,可以說有城而少市,毋寧稱城邑或城堡。這段材料反映了當時的“城市”A.“城”與“市”完全分離 B.偏重于政治軍事功能C.商業活動限制嚴格 D.經濟功能在不斷削弱3.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店鋪可以隨處開設,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A.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 B.北宋時期城市功能的增加C.北宋海外貿易繁榮和經濟發展 D.北宋城市是一級行政機構4、據記載,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飲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蘇堤上一家魚羹店味道獨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見,獲賞錢、絹若干。這表明當時A.社會上奢靡之風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強化了市場管理 D.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5、北方的四合院是中國古代典型民居。四合院空間序列為: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前后輔助房間供下人居住,堂屋正中則供奉祖先牌位,家族重大事務都在此進行。帝王宮殿更是巍峨宏大,體現著皇室的唯我獨尊。這表明傳統建筑A.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B.象征家族倫理秩序C.體現君權至上的政治理念 D.強化權威認同的政治心理6、殷商時期村落是人們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們生產勞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規模,設有圍墻和大門,宗族族長也居住其間。據此可知村落A.選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環境 B.使用周期長,具有穩定性C.有利于保障人們的生產生活 D.是完善的社會組織系統7、下表為不同史料關于古代“城”的產生的歷史記述。據此可知歷史記述 史料“城郭溝池以為固” 《禮記·禮運》“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傳·哀公七年》“城為保民為之也” 《谷梁傳·隱公七年》“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A.最初的“城”具有軍事防御性質 B.商業發展是“城”產生的主要原因C.城市承擔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職能 D.城市規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8.古羅馬修建的格羅塞姆競技場運用希臘古典柱式的實踐使他們領悟到層層柱式分割建筑立面的妙處:建筑經分割而顯得秀巧,它可使人在龐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親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羅馬的建筑A.反映了羅馬帝國的廣闊和等級森嚴 B.彰顯了古羅馬的人文主義精神C.體現了古羅馬繼承希臘遺產的虔誠 D.說明了古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殘忍9.興隆洼遺址的氏族居住營地的周圍有寬約2米、尚存深度1米左右的壕溝,這是氏族營地的界限,也是一種防御設施。這也是目前中國大陸遠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設施。據此關于村落的功能說法正確的是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 B.建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活動場所C.有定居、繁衍、防衛、集體活動的功能D.有定居、繁衍、倉廩、防衛的功能10.明清年間,佛山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并稱我國的“四大名鎮”, 與北京、漢口、蘇州并稱為“天下四大聚”。材料體現了以佛山為代表的A.江南工商業集鎮發展 B.由于閉關鎖國松弛,沿海城市的發展C.我國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D.近代城市興起11.14世紀后,意大利一些繁榮的城市里,諸如市政廳、學校、市場和育嬰堂之類的公共建筑日益成為城市中心廣場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廳的底部不僅供等候辦事的市民休息,還供市民集會使用。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公共建筑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 B.經濟發展推動城市規模擴大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 D.人文理念影響城市建筑取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