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課標導航】了解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問題導學】1、根據教材P67頁內容,梳理古代中外陸路交通的成就。2、根據教材P68頁內容,梳理古代中國和西方開鑿的著名的人工運河。3、梳理古代中國和古代西方對海洋的探索概況。4、簡述近代以來世界各地對海洋的探索。5、閱讀教材P70—71頁內容,歸納工業革命時期各國交通發展的概況。6、簡述道路交通的變化對政治、經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知識建構】【材料導讀】1.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京杭運河自隋代開通之后,雖然路線幾經變遷,但是歷代朝廷無不極其重視大運河的維護疏浚,這是因為運河承擔著漕運——這一維系王朝正常運轉的重要活動。.......清代前期,為了維持漕運的需要,清政府不惜耗費巨資,對京杭運河精心維護,以保證王朝生命線的暢通。在漕運的帶動下,大運河商貿興旺,由此帶動運河沿線地區城鄉經濟的發展,使運河沿線的城鄉經濟一派繁榮景象。清代中期以后,漕糧改行海運,再加上黃河決口、戰爭等原因,運河漸趨衰落。隨著輪船、火車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運河在經歷前期的興盛之后,最終被鐵路和海運所取代。——摘自孫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運河衰落對運河地區城市城鄉經濟的影響》材料二英國運河時代(1761——1835年)。英國近代第一條運河是1757年開通的連接圣海倫斯煤礦與默西河的桑基運河。隨之布里奇沃特運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通車一樣,成為英國運輸史上的重大轉折點。該運河通航后運費大減,豐厚利潤的“示范效應”刺激起第一次投資高潮,一大批運河法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此時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業城鎮向四周擴散。80年代下半期,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明顯加快,運河開鑿業掀起第二次高潮,運河興建遍及全國。1835年伯明翰——曼徹斯特運河的竣工通航,標志著英國運河系統的構建基本結束。英國近代運河體系的最后一筆由19世紀90年代曼徹斯特輪渡運河的疏通完成。——摘編自邵會蓮《英國工業革命中運河運輸業發展的經驗教訓》(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運河作為“王朝生命線”的主要表現,并概括大運河衰落的原因。表現:是漕運的主要通道(南糧北運的主要通道);溝通南北經濟,加強對南方的控制(根據所學知識);有利于運河沿岸城鄉經濟的發展。衰落原因:海運的興起;河道於塞、黃河決口、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近代交通運輸的興起。(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進入運河時代的原因。原因:水資源豐富,河網密布;工業革命的開展,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的需要;低廉的運費和豐厚利潤刺激投資的涌入;政府立法的推動。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隴海鐵路是貫穿中國東、中、西部最主要的鐵路干線。1899年,清政府應允比利時國家鐵路公司承辦汴洛鐵路。1909年,汴洛鐵路全線竣工。1912年,北洋政府與比利時簽定《隴秦豫海鐵路借款合同》,決定以汴洛鐵路為基礎向東西方向修筑隴海鐵路。1953年,隴海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鐵路運輸快速發展,尤其是2008年京津高鐵的開通運營,標志著我國鐵路開始邁入高鐵時代,高鐵建設突飛猛進。2021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萬公里,占鐵路營業里程的26.67%,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高鐵作為中國制造的“名片”已經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在俄羅斯、土耳其、馬來西亞等國家屢有斬獲。未來中國高鐵,不僅能有力帶動世界經濟增長,而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整理自中國高鐵網、國家統計局資料材料提供了近現代中國鐵路事業發展的概貌,從中得出一個認識,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示例1:認識:國家獨立是中國現代交通迅速發展的前提條件。論述: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沒有獨立。1881年,為解決洋務運動中民用工業的運輸問題,在英國人的幫助下,中國人修筑了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事業的誕生。洋務運動雖然開啟了交通近代化,但是發展緩慢,到1911年,外國人控制90%鐵路修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現獨立自主。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行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交通事業蓬勃發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萬公里,居世界第一。綜上,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才使得中國現代交通建設迅速發展。(論述必須史論結合;總結只是簡單重復上面的“認識”,只給1分,有升華則給2分)示例2:認識:現代交通的發展顯示中國力量正日益復興。論述:古代中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四大發明、儒家文化等通過繁榮的海陸交通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但是到了近代,在西方侵略的沖擊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國家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力量黯淡無光,交通建設停滯落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快車道,交通事業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重回榜首,在經歷多輪提速后,中國鐵路邁入高鐵時代,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中國力量。綜上,交通發展是中國力量日益復興的重要體現。【隨堂練習】1.近代有報章載,滬上“西人每于閑暇時,喜乘鐵輪小車,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風,較馬車尤迅疾,然須練習多時,方能疾趨”。下列選項中與“鐵輪小車”相關的信息是( )A.機械牽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現B.20世紀初出現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C.標志著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起步D.人們的生活方式由此發生根本性改變解析 據材料“喜乘鐵輪小車,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風,較馬車尤迅疾,然須練習多時,方能疾趨”可知,“鐵輪小車”指自行車,20世紀初出現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故選B項;“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說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機械牽引,排除A項;材料中騎自行車的是西方人,并且自行車也不可能標志著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起步,排除C項;自行車的出現主要是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們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排除D項。2.自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陸續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還有一條是從咸陽直達九原的直道。馳道寬50步,車軌寬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樹一株。馳道的修建( )A.促使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 B.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C.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導致長途販運貿易的繁榮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這有利于加強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故B項正確。公元前221年國家已經統一,故A項錯誤。材料現象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C項錯誤。長途販運貿易的繁榮出現在明清時期,故D項錯誤。3.絲綢之路興起于秦漢,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時期再度興盛起來;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萎縮,但海上絲綢之路卻呈現繁榮景象;直到元朝,陸上絲綢之路再度興起;明清時期,絲綢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A.明清時期絲綢之路完全消亡B.絲綢之路興衰與統治政策無關C.政治統一有利于絲綢之路的暢通D.少數民族政權不重視絲綢之路貿易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絲綢之路暢通的秦漢、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統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統一有利于絲綢之路的暢通,因此正確答案為C項。4.19世紀最后二十五年,鐵路在全球的擴張達到頂峰。其后公路交通開始發展。投向鐵路的資金開始往柏油馬路轉移。這種現象從根本上是由于( )A.人類開始逐步進入蒸汽時代B.人類隔絕的狀態開始打破C.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D.公路交通比鐵路交通投資少解析 據材料“19世紀最后二十五年,鐵路在全球的擴張達到頂峰。其后公路交通開始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汽車發明推廣,故公路交通開始發展,故C正確。5.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業的變遷,據此可推出的結論是( )上海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情況表 單位:人/天年份 人力車 馬車 轎子 馬 腳踏車 汽車 公共汽車 有軌電車1889 6 984 544 9 11 0 0 0 01926 14 600 0 0 0 3 459 3 764 172 922A.近代上海交通的變遷體現了時代的特征B.上海的自然力交通已被機械力交通所取代C.人們在上海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是汽車D.人力車的大量存在阻礙公共交通的發展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可以看出1926年馬車、轎子、馬等交通工具在上海外白渡橋使用情況為0,而腳踏車、汽車、公共汽車、有軌電車使用率上升,另外人力車使用頻率大增,體現了我國近代社會農耕文明受到工業文明沖擊的現狀,故A項正確。人力車不屬于機械力,而且此類車使用率較高,故排除B項;汽車使用率上升,但使用率不是最高,可見并非出行首選,故排除C項;公共交通發展慢與人力車的大量存在關聯性不大,故排除D項。6.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唐代揚州便因地“當南北大沖”而“百貨所集”,城市繁榮異常。宋時更是“十一路百州之遷徙貿易之人,往還皆出揚州城下,舟車日夜灌輸京師,居天下十之七”。這表明( )A.揚州成為南方經濟重心 B.交通改善推動城市經濟發展C.京師地區完全依賴南方 D.大運河取代了傳統交通要道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及陸路交通的發展,地處大運河和長江匯合處的揚州逐漸成為古代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之一,這使得揚州經濟不斷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南方其他城市的發展情況,無法得出“揚州成為南方經濟重心”,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京師地區完全依賴南方,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大運河取代傳統交通要道,故D項錯誤。7.下圖為隋朝大運河和元朝大運河比較圖。大運河河道的變遷是( )隋朝大運河圖 元朝大運河圖A.經濟重心南移的結果 B.經濟形態變革的標志C.中央集權強化的要求 D.政治中心轉移的影響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與隋朝大運河相比,元朝大運河河道截彎取直,不再經過洛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隋朝時期以長安為都城,以洛陽為東都,而元朝以大都為都城,這體現的是政治中心轉移的影響,因此D選項正確。8.鄭和在東南亞有著極高的聲譽,關于鄭和的祠堂、廟宇等當地紀念物至今猶存。而哥倫布在美洲卻不太受歡迎。這反映出( )A.兩者航海目的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結果B.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遠大于美洲的發現C.東南亞地區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D.美洲人沒有認識到歐洲文明的先進解析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其與當地人民進行的是和平的友好往來,哥倫布的遠洋航行是以侵略為目的,給美洲人民帶去了災難和奴役,兩者航海目的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結果,故A項正確;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遠大于美洲的發現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故B項錯誤;材料現象與兩地的文明程度無關,故C項錯誤;哥倫布在美洲不太受歡迎主要是由于哥倫布的到來,給美洲人民帶去了災難和奴役,故D項錯誤。9.下面是1881-1911年中國新建鐵路里程表。這反映了( )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國資本直接投資 清政府獨立籌資 官商合辦里程(千米) 4 171.2 2 746.1 1 042.4 1 042.4占總里程比例 46.3% 30.5% 11.6% 11.6%A.洋務運動推動了鐵路的修建B.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無從發展C.西方列強實際控制了中國鐵路的修筑權和經營權D.清政府通過獨資、借款、合辦等方式控制路權10.1908年,湘潭紳商們對于粵漢鐵路正線不經過湘潭深感憂慮:“潭埠勢必永遠成廢”“數百年祖宗營業,一旦歸于無何有之鄉,萬眾能不寒心”。最終結果,湘潭隔江與鐵路相望,距其15千米的株洲則因鐵路通車走向興盛。由此可見( )A.鐵路改變南北經濟格局B.新式交通影響地方興衰C.列強通過路權蠶食掠奪D.地方紳商掀起保路運動解析 B對,通過題干中粵漢鐵路通車之后,“潭埠勢必永遠成廢”與“距其15千米的株洲則因鐵路通車走向興盛”的對比可知,粵漢鐵路通車之后,湘潭衰落,而株洲興盛,據此可知,鐵路的修建影響到了城市的衰落與興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