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導學案(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導學案(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動方式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課標導航】
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和主要勞作方式。
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
【問題導學】
1.農業生產耕作工具有哪些變化?
2、農業生產灌溉工具有哪些變化
3、農業生產畜牧業工具有哪些變化
4、手工業工具紡織工具的進步?
5、手工業工具陶瓷業工具的進步?
6、手工業工具金屬冶煉工具的進步?
7、農業家庭式勞作的背景、表現。
8、農業莊園式特點、典例
9、手工業家庭與作坊概況、特點
【歷史概念】
1、生產工具
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來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物件。生產工具被置于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起著將勞動者的勞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作用。任何社會要生存和發展下去,都必須進行生產。要生產,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生產工具。人類社會最早使用的生產工具,是將天然石塊和樹枝進行簡單加工而成的工具,它們好像是人體器官(手臂和拳頭)的一種人為的擴大或延長。后來,人們在同大自然的斗爭實踐中逐步積累了經驗,生產工具也逐步得到改進,先后出現了打制石器、矛、標槍。新石器時代,弓箭開始獲得廣泛的應用。公元前二三千年,開始向金屬工具時代過渡,先后出現了青銅器、鐵器等。鐵器的出現使大面積的農田耕作和森林開墾成為可能。封建社會末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機器代替手工工具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機械性的生產工具在各種繁多的生產工具中起決定性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現在已進入自動控制裝置時代,電子計算機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機器不僅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也代替人腦的一部分勞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使人類的社會生產力又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生產工具作為社會生產力中的主要因素,具有重要意義。社會生產的發展和變化,首先是從生產工具的變革和發展開始的。生產工具的先進或落后,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標志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強。生產力的變革,終將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
2、男耕女織
在一個經濟實體中,男子從事農業,女子從事紡織業相結合的生產方法,是一種自然分工,即在生理基礎上的分工。產生于社會第一次大分工。男耕女織的生產單位最初是原始公社父權制氏族與家族,后來是奴隸主莊園以及個體農民家庭。男耕女織是與手工勞動及低下的生產力相伴隨的,在很長的一個時期里成為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基礎,成為自然經濟的標志。宋元以后,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手工勞動的基礎之上的,棉紡業的技術、設備、場地、生產過程適應個體農民家庭經濟狀況,封建剝削沉重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要以紡織收入獲得貨幣,補農業收入之不足,因而,并未引起男耕女織結合體的破壞,在某些地區還有結合加強的現象。直到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大量進口的機制紗和國內紗廠生產的機制紗,逐步取代農家生產的棉紗,部分農民買洋紗織布,紡與織漸漸分離。至于農家耕與織的徹底分離,即農民完全放棄家庭手工業紡織業,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完成的。
【知識建構】
【材料導讀】
發展農業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創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部分)
時期 內容 備注
春秋戰國 牛耕、鐵農具
都江堰、鄭國渠
測知二十四節氣 有利于安排農事
秦漢 耬車 提高播種效率
選種、育秧 提高產量的重要途徑
魏晉南北朝 翻車
《齊民要術》
隋唐 筒車、曲轅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彌補耕牛的不足
《農桑輯要》 元朝政府頒發的農業指導用書
《十二氣歷》
明清 《農政全書》
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顯著特點。根據材料概括這一特點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
答案:表現:發明創新農業生產工具;改進耕作技術;興修農田水利;重視農時;總結推廣農業經驗。
原因:人多地少;小農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重農抑商觀念的長期影響。
【隨堂導練】
1.如圖為兩種不同的養馬方式,圖1是散養,圖2是廄養。兩相比較后者的優勢主要在于
A.保護生態環境 B.確保牲畜安全
C.降低養殖成本 D.增大綜合效益
2.下面是三幅出土于四川的漢代畫像磚的圖片,它們可以用來研究漢代
A.集體協作勞動普遍化 B.生產工具的多元化
C.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 D.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3.春秋戰國時期,以家庭為組成單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經營中,通過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逐步形成了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的形成主要在于
A.精耕細作農業的出現 B.鐵犁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C.集體耕作方式的破產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定
4.《三國志·韓暨傳》中寫道:“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因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A.灌溉工具 B.農耕技術 C.冶金工具 D.交通工具
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鼓勵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在古希臘羅馬歷史上,氏族部落解體以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勞作也日漸普及。對此合理的解讀是
A.交流使小農經濟成為東西方當時主流的生產方式
B.東西方家庭生產模式的出現均源于生產力的進步
C.亞歷山大帝國的遠征推廣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模式
D.男耕女織的分工構成東西方農業生產的最初形式
6、據記載,中國古代官營手工作坊多配有專門“技工學校”,工匠要根據不同的工種接受期限不同的技術訓練和學習。秦代《均工律》中就規定“工師善教工,故工一歲而成,新工二歲而成”。下列選項與上述作用相似的是
A.編戶齊民 B.登記造冊 C.科舉選官 D.男耕女織
7、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亳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一州惟兩家能織,相與世世為婚姻,懼他人家得其法也?!鄙鲜霾牧媳砻?br/>A.市場需求促進手工業技術的推廣
B.家庭手工業技術保守封閉
C.亳州成為當時絲織業的生產中心
D.手工業技術通過家庭傳承得以發展
8、下圖為明代書中所繪手工提花機,繼承了漢唐以來提花技術,能控制上萬根經紗,織出精美花樣。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說明中國古代已有機器工業 B.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出現
C.說明中國古代紡織技術高超 D.說明私營紡織業已經很發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错那县| 上栗县| 泾川县| 南溪县| 娱乐| 米易县| 格尔木市| 盱眙县| 三河市| 颍上县| 麻江县| 巨野县| 乃东县| 新乡市| 罗江县| 淳安县| 盈江县| 玉山县| 工布江达县| 利辛县| 定州市| 罗田县| 奎屯市| 惠水县| 剑阁县| 新田县| 微山县| 南昌县| 辉南县| 松溪县| 开原市| 宜良县| 海阳市| 措美县| 呼伦贝尔市| 曲麻莱县| 崇州市| 习水县| 民县| 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