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0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導學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復習(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0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導學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復習(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20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學案
時空坐標
考情分析
時間 全國 地方
21 河北-專制與共和(顧維鈞回憶錄); 山東-經濟發展(民國初關稅); 湖北-生活變遷(博覽會); 天津-新文化運動(教育);
22 甲卷-專制與共和(參與一戰); 乙卷-新文化運動(內容轉變); 廣東-新文化運動(舊勢力壓迫女性); 山東-新文化運動(李超的新生);
23 新課標-國民政府初期民族工業的發展 天津-7 新文化運動;山東-6 新文化運動 湖北-8 袁世凱復辟帝制; 遼寧-袁世凱復辟帝制
學習目標 
(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現象及影響。(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短暫春天的原因、表現、影響。(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表現、影響。(4)新文化運動的原因、概況、主張、影響。
一、袁世凱復辟與北洋軍閥的統治
1.袁世凱的復辟帝制
(1)袁世凱復辟帝制
專權 1912年3月 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1913年3月 宋教仁案
1913年11月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1914年5月 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
1914年底 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
賣國 1915年5月 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
稱帝 1915年10月 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
1915年12月 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鏈接·選擇性必修1]
一、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
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
轉折 1913年春“宋案”發生和“二次革命”被鎮壓
失敗 ①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②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③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
結局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
二、民國初年的官制改革
1.考試制度:1913年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2.甄別制度
(1)內容: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各種檢驗、調查、檢查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2)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原因:
①內部: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
②外部:列強在各自勢力范圍內扶植代理人。)原因
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
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和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各省
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
(2)軍閥割據的表現
①軍事上混戰: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
②政治上爭權:段祺瑞與黎元洪的“府院之爭”;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
③外交上參戰
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表現:1917年8月14日,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派十幾萬名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
影響: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3.革命派維護共和的斗爭
(1)宋教仁案后,革命黨人發動“二次革命”,很快失敗。
(2)反獨裁: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
(3)護國戰爭:袁世凱稱帝后,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
3.護法運動:段祺瑞破壞臨時約法后,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但西南軍閥千方百計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
深化拓展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
(1)反專制獨裁運動高漲:革命派開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反對張勛復辟、護法運動等;思想文化領域爆發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政治舞臺。
(2)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轉變:君主專制被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后來民國雖有名無實,但仍能顯現當時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
(3)中國革命出現重大轉折: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入絕境,五四運動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4)新的階級因素和新的政黨出現: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5)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統一戰線,掀起了國民大革命的高潮。
【高考典例】
1.(2023·遼寧高考·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頒布《商會法》,規定商會對各級地方官廳行文一律用“呈”“稟”,地方官廳對商會則用“令”“批”。該法一經頒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這反映了當時(  )
A.文言文與白話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觀念與科學思想的斗爭
C.改良思想與革命理念的碰撞 D.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
2.(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 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
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 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
3.(2021·河北高考·8)《顧維鈞回憶錄》記載:1912年的北京由“廢帝宣統管轄之下的紫禁城”“東交民巷和民國首都三部分組成”;1913年,“(袁世凱)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臨時國會被解散了”“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據此可知,當時
A.推翻君主專制迫在眉睫 B.軍閥統治喪失基礎
C.帝國主義勢力異常強大 D.民主革命任務艱巨
4.(2015·全國Ⅰ卷高考·29)《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  )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義和團運動時期
C.辛亥革命時期 D.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二、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和新文化運動
1、民族工業的發展——短暫的春天
條件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
實業救國思潮
表現 紡織、面粉等輕工業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影響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概念闡釋 “實業救國”思潮
“實業救國”論是近代進步思潮之一,“實業救國”是近代社會各階層實現救亡圖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徑。甲午中日戰爭后,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紛紛投資設廠,提出并以實際行動踐行“實業救國”的主張;在辛亥革命影響下,“實業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與“民主共和”成為當時兩大社會思潮。
易錯易誤 
一戰期間,并非所有的列強都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比如,日本和美國都加緊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侵略,所以,放松對中國經濟侵略的主要是歐洲列強。
深化拓展 深入理解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
(1)特點
①從產生和發展看: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地域分布、產業結構)。
②從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內地很少。
③從經濟結構看:以紡織、食品等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④從地位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⑤從發展歷程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民族工業始終發展不充分。
(2)作用
①從經濟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代表歷史潮流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
②從政治領域看,推動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的開展提供了社會基礎,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及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③從思想領域看,推動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沖擊和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④從發展趨勢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難以獨立發展。
深化拓展 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及啟示
2、社會生活
背景 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
表現 ①改用陽歷,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②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
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
概念闡釋 民國初年社會生活觀念和習俗變遷的原因
政府政策:民國政府不斷推行改革,使中國的社會生活發生變化。
經濟因素: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城市中近代化基礎設施的逐步建立。
思想因素: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思想的傳入和不斷傳播。
【高考典例】
5.(2023·全國高考新課標卷·30) 表2 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東北)
產業資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業資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業資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表2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 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
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 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
6.(2021·山東高考·7)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A B
C D
7.(2021·湖北高考·7)博覽會是觀察社會生活發展演變的窗口,又是匯聚物品和傳播知識的平臺。表1可以看出近代中國
表1 武漢勸業獎進會和西湖博覽會征集展品類別對比
武漢勸業獎進會(1909年) 西湖博覽會(1929年)
征集 展品 類別 天然產品(飲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藝品、美術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織工藝類、工藝品類、機電工業類、化學工業類、礦產品、醫藥用品類、教育用品類、文藝品類、農產類、飲食制類、動物類、革命紀念品類、外國參考品
A.物質文化生活變遷 B.工業體系已經形成
C.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現代科學知識普及
8.(2020·全國Ⅰ卷高考·29)20世紀20年代,中國度量衡的狀況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別”“同一天平也,有庫平、漕平、湘平、關平之分別”“同一尺也,有海關尺、營造尺、裁衣尺、魯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別”。這一狀況
A.提高了市場交易的成本 B.加劇了軍閥林立的局面
C.造成國民經濟結構失衡 D.阻斷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三、新文化運動
1、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失敗,共和政體遭到破壞,人們對失敗原因進行反思
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思想 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專制和愚昧束縛著國民的思想。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促使人們思想解放
2、興起
(1)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
3、內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個性解放、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共和、憲政等,反對君主專制和軍閥獨裁。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包括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等,反對迷信武斷、愚昧盲從、偶像崇拜等封建落后思想。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舊道德:指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資產階級道德行為規范。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4、意義
①推動了全國報刊業的發展。
②推動了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③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深化拓展 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歷程
【高考典例】
9.(2023·天津高考·7)20世紀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供給他一個運動場,發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見,他們提倡在教育中(  )
A.貫徹民主與科學的精神 B.重視發展學校體育運動
C.宣揚儒家道德倫理觀念 D.注重體育與德育的融合
10.(2023·山東高考·6)圖2為1919年12月《少年社會》的創刊宣言。這表明該刊編者認識到(  )
A.互助協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會改造是時代使命
C.青年學生是宣傳社會主義的主力軍 D.理性覺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11.(2022·廣東高考·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后來魯迅發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小鳥”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 B.“籠子”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
C.“無路”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 D.“鷹”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
12.(2022·全國乙卷高考·29)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 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
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
13.(2021·天津高考·6)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
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
線索梳理 
線索: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
(1)政治上,袁世凱獲得革命果實后,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和愛國人士,進行了一系列維護共和和國家主權的斗爭。
(2)經濟和文化上,中華民國建立后,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民主共和理念傳播,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在此背景下展開的新文化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思想文化的解放與革新。
【習題詳細答案】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呈”“稟”“令”“批”“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可知,民國初年,“呈”“稟”與“令”“批”的對比,體現了地方官廳是商會的上級,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實際上是在反抗專制主義,即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故選D項;文言文與白話文使用的矛盾爆發于新文化運動時期,排除A項;“呈”“稟”“令”“批”是專制思想,而非愚昧觀念,排除B項;改良思想與革命理念的碰撞發生于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思想與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保皇派在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辯論,排除C項。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加之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抵制日貨使得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的春天,但當時民族工業存在惡性競爭,一些公司詆毀其他公司販賣日貨,從而影響其公司的發展,說明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故選A項;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1914年至1918年處于一戰時期,歐洲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使我國民族工業發展迎來黃金時期,排除C項;材料“喪心病狂之徒”“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并非特指外國企業,無法得出中外商業之間競爭愈發激烈,排除D項。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民國初期,帝國主義在華享有特權,袁世凱的一系列活動違背民主政治要求,說明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民主革命任務艱巨,故選D項;“廢帝宣統”說明清帝已經退位,君主專制制度已被推翻,排除A項;“(袁世凱)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說明北洋軍閥統治中國,“喪失”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中雖涉及帝國主義,但不能說明其勢力異常強大,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4.【考點】北洋軍閥割據混戰
【解析】“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軍閥和直系軍閥之間的混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還未形成地方軍閥割據,故A項錯誤;義和團運動時期還未形成地方軍閥割據,故B項錯誤;辛亥革命時期還未形成地方軍閥割據,袁世凱死后才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故C項錯誤;皖系軍閥和直系軍閥之間的混戰,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故D項正確。
【答案】D
【答案】A
【解析】據表2數據可知,從1894年到1936年,中國民族產業資本的比重從2.28%增加到21.36%,結合所學,甲午戰后、辛亥革命后、一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數據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故選A項;從表中數據看,商業資本的比重雖逐年下降但仍占主導,因此商業貿易日益萎縮的結論錯誤,排除B項;金融業資本比重雖然有所上升,但漲幅不大,而且金融體系制度如何無法反映,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近代中國的經濟結構包括農業、工業和商業等領域的發展狀況,表格只提供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金融業資本的比重和發展態勢,并沒有提供其它經濟部門的數據,所以無法判斷經濟結構是否逐漸失衡,排除D項。
6.【考點】民國初期中國海關稅征收額的變化原因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13—1921年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期間列強忙于大戰,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所以從國際局勢的影響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戰期間海關稅收額總體下降,一戰之后列強的經濟侵略卷土重來,所以海關稅收額大幅提高,這與A圖相似,故選A項;由于一戰之后列強繼續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所以B圖中1918年之后的圖示與實際不符,排除B項;1914—1918年間由于列強忙于一戰而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這期間是海關稅收額最低的時候,但C圖中最低點在1913年,排除C項;1914—1918年間由于列強忙于一戰而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這期間是海關稅收額最低的時候,但D圖中與之不符,排除D項。
【答案】A
7.【考點】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物質文化生活變遷
【解析】據材料“武漢勸業獎進會和西湖博覽會征集展品類別對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覽會展品比1909年的武漢勸業獎進會多了染織工藝類、機電工業類、化學工業類、礦產品、醫藥用品類、文藝品類、革命紀念品類等,這表明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的影響等,物質文化生活變遷,故選A項;“形成”說法錯誤,近代中國重工業發展緩慢,輕工業也沒有形成齊全的門類,排除B項;“開始”說法錯誤,鴉片戰爭后民族意識就開始覺醒,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單憑博覽會的展品,不能得出現代科學知識“普及”的結論,排除D項。【答案】A
8.【考點】近代中國的經濟——20世紀20年代度量衡的混亂
【解析】材料反映出當時國內的度量衡種類繁多,這種混亂的狀況使得商品交易需要相互間的換算,因此提高了市場交易的成本,故選A項;材料中國經濟領域度量衡的混亂,沒有直接導致政治上的軍閥割據混戰,排除B項;材料中國度量衡的混亂狀況,與國民經濟結構內部農、輕、重比例失衡無關,排除C項;材料度量衡混亂的狀況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沒有體現出“阻斷了”,排除D項。
【答案】A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凡德道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供給他一個運動場,發展他的品格”可知,材料強調體育的基礎地位以及對德育的促進作用,反映了他們提倡在教育中注重體育與德育的融合,故選D項;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兩大口號,民主主要是指民主精神,科學主要是指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而體育與德育是教育方法,二者屬于不同范疇,排除A項;教育要體育與德育融合,而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儒家道德倫理觀念里蘊含德育思想,但材料不僅強調德育,而且還強調體育的重要作用,排除C項。
【答案】B
【解析】題干述及的時間是1919年,即新文化運動后期,圖片內容是《少年社會》的創刊宣言,即創刊的目的,據圖片內容可知,該刊物要塑造“有社會生活情感的少年”和“進步的社會”,這表明該刊編者認識到人的解放和社會改造是時代使命,故選B項;據題干“協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協作是培養“有社會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排除A項;題干雖然述及了“少年的社會”及“社會的少年”,但是并沒有述及新少年在新社會中國所宣傳的具體內容,排除C項;據題干中“社會的少年”和“少年的社會”等內容可知,理性覺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會的途徑,而不是“前提”,排除D項。
【答案】D
【解析】1918年正值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材料中“小鳥”代表反對傳統禮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會遭到社會上舊勢力的反對,材料中的“鷹”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這是魯迅對當時社會舊勢力的抨擊與鞭撻,故D項正確;材料中“小鳥”代表已經覺醒的女性,排除A項;“籠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禮制,而非落后的經濟形態,排除B項;當時君主專制已經被推翻,排除C項。
12.【答案】D
【解析】據材料“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初期,新舊之分存在絕對化的傾向,之后有了更高的判別標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宣傳民主和科學,對中西方文化存在絕對的肯定和否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傳播,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來看待中西方文化,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故選D項;據所學,東西文化論爭,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已經出現,“五四”前后爭論尤為激烈,而非五四時期引發,排除A項;據所學,明末清初之際,黃宗羲等人已經對儒家思想予以批判和繼承,排除B項;據材料“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可知,這一轉變在一定程度打破了之前過于肯定和否定的理念,但“消除”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
13【考點】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眾的覺醒,民族覺悟和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推動了新的教育流派和團體的建立,故選A項;材料強調新的教育流派和團體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排除B項;材料是民國初期教育領域的變化,與政體的完善無關,排除C項;1904年清政府頒行的《癸卯學制》為中國近代新教育的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云浮市| 老河口市| 章丘市| 驻马店市| 宜阳县| 汾阳市| 桐梓县| 金秀| 上犹县| 广平县| 平度市| 邓州市| 诸城市| 枣阳市| 通城县| 越西县| 西峡县| 从化市| 洱源县| 宜都市| 新野县| 饶阳县| 东乌| 西充县| 保靖县| 兰坪| 宁都县| 沾益县| 保定市| 贵港市| 甘谷县| 西畴县| 道真| 锡林郭勒盟| 时尚| 循化| 舒城县| 任丘市| 康乐县| 肃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