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空坐標考情分析時間 全國 地方21 甲卷-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落后國家革命); 湖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出版物);北京-中共成立;廣東-國民革命(中共三大);江蘇-國民革命(惲代英演講);22 海南-國民革命(汪蔣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動農工);23 【乙】29·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甲】30·中共一大,黨的中心任務確立 山東·1919年的中國進步的少年是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突出理性覺醒和教育革新 廣東·17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習目標 1.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2.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3.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五四運動(1)背景:①政治:民族危機加深;②經濟:民族工業發展,無產階級力量壯大。③思想:新文化運動解放了思想;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④國際:俄國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⑤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概況階段 時間 城市 主力 形式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學生 游行示威,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第二階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3)結果: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易錯易誤 五四運動的徹底性五四運動的徹底性是指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精神。五四運動迫使北洋軍閥政府罷免了三個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只是取得了初步勝利,并未徹底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不能說取得徹底勝利。(4)性質: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5)意義①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②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③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對比分析 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比較項 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相同點 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任務 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同點 時間 1840-1919年 1919-1949年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指導思想 三民主義 馬克思主義奮斗目標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 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革命前途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群眾基礎 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群眾基礎廣泛革命結果 失敗,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成功,實現了民族獨立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后。(2)宣傳中心:北京與上海。(3)概況①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②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③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高考典例】1.(2023·全國高考乙卷·29)1920年5月,陳獨秀發表演說:“中國古人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現在我們要將這句話倒轉過來說,‘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9月,他發文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這反映出( )A.工人待遇得到極大改善 B.民主與科學深入人心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2.(2021·湖南高考·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A.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B.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3.(2021·全國甲卷高考·29)1921年2月,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時稱:“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此所以社會革命不發生于資本集中、工業極盛、殖民地極富之英、美、法,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他意在強調A.社會革命不會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B.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C.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D.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4.(2020·山東高考·7)五四時期,中國知識界掀起了“平民教育運動”。圖1為1919年4月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成員許德珩對一群小商人、人力車夫和店員演說的內容摘錄。這反映出知識界已初步認識到圖1A.平民階層貧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傳播必須與勞工運動相結合C.覺醒民眾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D.團結工農是革命的當務之急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1-1924)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國內 思想上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階級上 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組織上 中國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國際 共產國際的幫助(2)成立時間 1921年7月23日地點 上海,后移至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內容 通過綱領 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奮斗目標 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領導機構 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3)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成立,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深化拓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1)新的革命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2)新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制定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和正確的策略方針。(3)新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廣大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廣大中國人民(包括各民族)的利益。(4)新的國際環境: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聯系起來,使中國革命獲得廣泛的國際援助,特別是得到了共產國際的幫助。(5)新的革命前途:反帝反封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最終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2.中共二大時間 1922年內容 將黨的奮斗目標修改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軍閥,建立民主共和國意義 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3.工人運動的發展領導機構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第一次工人運動 以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被鎮壓為終點影響 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高考典例】5.(2023·全國高考甲卷·30)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強階級基礎。中共一大在討論今后的工作時,“決定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鑒于我們的黨至今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所以代表大會決定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民主革命綱領開始制定C.黨的中心任務確立 D.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6.(2022·海南高考·7)1924年,共產黨員羅漢、王文明、王大鵬等在海南創辦農工職業學校。學校開設栽培、染織、雕刻等課程,同時講授社會發展史和政治常識,并介紹共產主義和新三民主義。1926年春,增設政治課,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此可知,該學校的創辦主要是為了A.立農務本,學以致用 B.實業救國,富裕海島C.普及教育,發達文化 D.扶助農工,喚醒民眾7.(2018·全國Ⅰ卷高考·29)五四運動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是否合適中國國情的爭論,有人反對走俄國式的道路,認為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增加富力”,發展實業;還有人主張“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場爭論( )A.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認清了歐美的社會制度C.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D.消除了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的分歧8.(2015·江蘇高考·9)下圖中帶★處反映了20世紀初期某類組織的分布狀況。它們的歷史作用是( )A.促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B.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基礎C.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 D.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924-1927)1、第一次國共合作(1)條件必要性 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的努力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孫中山的態度 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2)標志: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3)合作方式:黨內合作對比分析 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與新三民主義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異 民族 反對滿清統治,不公開反帝,狹隘的民族觀 公開反帝,強調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民權 強調國民平等 強調平民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 只有“平均地權” 增加“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核心區別 新三民主義包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同 都有民族解放、民主共和、解決民生等內容,都以民權主義為核心;都以民主共和、救亡圖存為目標2、北伐戰爭條件 政治基礎 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政權基礎 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消滅了陳炯明,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對象 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派勢力過程 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影響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打擊了帝國主義;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3、國民革命的失敗(1)原因:客觀上,敵人力量強大,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主觀上,陳獨秀堅持右傾錯誤,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2)標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3)影響: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國民革命宣告失敗。(4)教訓: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深化拓展 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1)革命任務:“打倒列強,除軍閥”說明當時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2)群眾基礎:以兩黨合作為特征,形成了四個階級(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統一戰線。(3)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4)革命軍隊: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消滅了封建軍閥,打擊了列強的侵華勢力。知識補充 國民大革命時期的工農運動工人運動:1925年5月,上海日商紗廠槍殺工人代表共產黨員顧正紅,爆發了全國性的五卅運動。共產黨人蘇兆征、鄧中夏領導省港大罷工,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為了配合北伐戰爭,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上海工人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第三次起義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取得了勝利,起義工人占領了上海,革命勢力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農民運動:到1926年5月初,農民協會組織遍及10余省,會員發展到近百萬人。北伐戰爭推動了農民更大規模的發展。在湖南、湖北、江西農民運動大發展的推動下,其他各省的農民運動也逐漸興起。概念闡釋 左傾和右傾(1)“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2)右傾:是保守主義、機會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3)二者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思想基礎都是主觀主義。【高考典例】9.(2023·江蘇高考·7)陳毅在紀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寧建立反帝“聯合戰線”和領導世界革命的意義,指出列寧逝世一年來,中國革命運動繼續蓬勃發展,尤其是工農階級表現出“領導國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敵人驚嚇恐懼”。此時的“工農階級”( )A.積極聲援五四愛國運動 B.致力于鞏固革命統一戰線C.堅持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D.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10.(2022·海南高考·6)郭沫若在廣東訪某故居時寫道:“早識汪胡懷貳志,何期陳蔣叛三宗。百年史冊春秋筆,數罷洪楊應數公。”據此推斷,“公”應指A.林則徐 B.康有為 C.孫中山 D.蔡元培11.(2021·廣東高考·8)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A.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C.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12.(2021·江蘇高考·9)中共早期領導人惲代英曾在無錫省立第三師范學院演講。據親歷者回憶:“一位穿著竹布長衫的青年登上講臺,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場。他從孫中山逝世談起,講到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反對當時反動、賣國的北洋政府,號召青年奮起救國。”此類演講有利于A.國民革命的發展 B.新文化運動的興起C.土地革命的開展 D.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四、毛澤東思想的萌芽時期 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民革命時期條件 毛澤東進行了廣泛調查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著作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內容 闡明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性線索梳理 線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中國共產黨成立和國民革命時期(1919—1927年)(1)政治上,五四運動的爆發使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促成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北伐勝利進軍,但最終國民革命失敗。(2)思想上,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思想,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習題詳細答案】1.【答案】C【解析】由材料“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可知陳獨秀的演講號召無產階級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的國家,表明無產階級已經覺醒,登上政治舞臺,故選C項;工人待遇大致包括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材料中沒有涉及資本家改善工人的處境的做法,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時期宣揚“德先生”和“賽先生”,使民主與科學的觀念深入人心,時間不符,排除B項;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2.【考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端暴露無遺,出現了對古今中外都置疑及重新估價的傾向,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故選B項;這一狀況是對古今中外文明的反思,并非是反思五四運動,排除A項;對古今中外文化重新估價,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排除C項;僅根據一個“?”不能說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排除D項。【答案】B3.【考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解析】1921年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所以他的意圖應該是為中國考慮,而由其所述社會革命發生在“工業落后之農業國”可知他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故選C項;題干中蔡和森的觀點重在強調社會革命沒有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發生在相對落后的俄國的原因,排除A項;題干說的是“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不是指所有地方的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排除B項;蔡和森是借俄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發生了社會革命,來類比中國也具有了相似的社會革命發生的條件,而不是說俄國革命道路問題,排除D項。 【答案】C4.【考點】五四運動——民眾的覺醒【解析】根據材料“若是再能求點知識,做個有知識的勞動家,莫終日做那些有錢人的機器、富貴人家的牛馬,這是我們所盼望的”可知這反映出此時知識界已初步認識到覺醒民眾,促進其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性,故選C項;近代中國平民階層貧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并非“平民教育運動”的背景,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與材料主旨“平民教育運動”不符,排除B項;根據材料“若是再能求點知識,做個有知識的勞動家,莫終日做那些有錢人的機器、富貴人家的牛馬,這是我們所盼望的”可知這反映出此時知識界已初步認識到覺醒民眾是革命的當務之急,并非“團結工農”,排除D項。 【答案】C5.【答案】C【解析】由材料“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可知中共一大對領導工人運動的任務、方針、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規定或要求,決定了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故選C項;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排除A項;1922年中共二大確立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排除B項;1927年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排除D項。6.【答案】D【解析】據材料“創辦農工職業學校”“同時講授社會發展史和政治常識,并介紹共產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可知該學校的創辦主要是為了幫扶農工,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同時通過思想教育喚醒他們的政治意識,故選D項;栽培、染織、雕刻不屬于傳統農業的范疇,具有新時代農業發展的特點,排除A項;實業救國主要針對的是實業家和民族資產階級,排除B項;材料中的課程教育主要針對工農,對象上不具有普及性的特點,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于現實政治的需要,排除C項。7.【考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解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十年對峙中探索出來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這場爭論圍繞社會主義是否合適中國國情展開,歐美社會制度不是討論的中心問題,并不一定使思想界認清歐美社會制度,故B項錯誤;這場爭論有利于人們認清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進而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條件,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通過這場爭論知識分子達成了共識,而且材料中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至少存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方式,故D項錯誤。【答案】C8.【考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隨后民主革命團體紛紛出現,1905年,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但圖中未涉及檀香山,與“20世紀初期”也不盡相符,故A項錯誤;圖中帶★處與共產主義小組的分布一致,以此為組織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故B項正確;1915年,陳獨秀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而1919年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始指導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時間順序不對,故C項錯誤;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1924年召開有共產黨員參加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形成,國民革命運動高潮迅速到來,圖片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早期組織,時序不對,故D項錯誤。【答案】B9.【答案】B【解析】據材料“列寧逝世一年來,中國革命運動繼續蓬勃發展”、“領導國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敵人驚嚇恐懼”并結合所學可知,列寧逝世是在1924年,此時應是1925年,國共兩黨正在進行第一次合作,開展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故此時的“工農階級”應是致力于鞏固革命統一戰線,故選B項;五四運動發生于191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堅持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是在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南昌起義是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此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7月,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與材料中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據材料“何期陳蔣叛三宗”“數罷洪楊應數公”,可知郭沫若痛斥汪精衛、胡漢民、陳其美和蔣介石叛變革命,違背了革命初衷,而洪秀全和楊秀清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最終因為階級的局限性而失敗,所以他認為革命的堅定意志和革命貢獻以孫中山最為突出,故選C項;林則徐依然屬于傳統地主階級的范疇,排除A項;康有為主張社會改良,反對暴力革命,排除B項;蔡元培屬于民國初期的教育學家,不屬于革命者的范疇,排除D項。11.【考點】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共三大【解析】據材料“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可知中國共產黨已經認識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還比較薄弱,需要在促進經濟發展、增強自身的力量的基礎上開展國民革命,即中國共產黨要調整斗爭策略,具體表現為要團結包括工人、農民、資產階級等在內的社會各階層人群,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開展國民革命,故選A項;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是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重點開展國民革命,而非只是經濟發展,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而不是資產階級,且材料主旨是進行國民革命,排除D項。 【答案】A【答案】A【解析】 由材料“講到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反對當時反動、賣國的北洋政府,號召青年奮起救國”可知演講宣傳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激發青年愛國熱情,有利于推動國民大革命的發展,故選A項;新文化運動強調反封建思想,并未反對當時的軍閥統治,排除B項;土地革命時期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與材料中調動青年學生群體不符,排除C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