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活與哲學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班級 姓名【課前預習案】【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熟練掌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和看待社會、正確地設計和規劃人生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知識梳理】(具體要求:詳讀教材,結合自學講義考點解讀和要求,15分鐘在體系內速記重點原理。建議:理解記憶法;關鍵詞記憶法;要點記憶法)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想一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不是說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同時、同等程度地發生變化?為什么?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基本規律(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①原理②方法論:我們要改革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原理及方法論①原理②方法論:改革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上層建筑更好的促進經濟基礎的完善和發展,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3)社會基本矛盾(4)社會基本規律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社會發展是怎樣實現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不斷解決中實現的。①階級社會 ②社會主義社會注意: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變革。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原理(2)方法論溫馨提示:人民群眾是一切對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人民群眾有不同的范圍。不能認為人民群創造物質財富、知識分子創造精神財富。【體系構建】(具體要求:5分鐘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尋覓社會的真諦【課堂探究案】【自主探究】1.重點檢查(小組互查,教師抽查)(1) 如何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及普遍規律分別是什?(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社會發展是怎樣實現的?(4) 為什么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內容是什么?2.判斷正誤(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決定,始終密不可分。( )(2)正確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錯誤的社會意識不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4)改革就是要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寫出要點;合作討論,完善要點;點評點撥,總結規律方法)1.材料 黨的十八大把黨在領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理論創新的內容,比如把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寫入黨章,作為我們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們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材料,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分析說明黨為什么高度重視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2.今年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三十年來,中國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材料 李克強總理強調:我們過去的發展靠的是“人口紅利”、“開放紅利”、“資源紅科”,那么,當今中國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復雜的矛盾問題,更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消除制約發展的體制障礙,以優化資源配置結構,為此需要激發人民群眾智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多釋放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釋放更多“改革紅利”。從“尋覓社會的真諦”角度,分析材料所體現的哲學道理。【當堂檢測】1. (2015 全國Ⅱ卷) 2014年10月,習近平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是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從唯物史觀看,這是因為:①文藝的源泉是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②文藝的發展取決于文藝創作方法的創新③文藝反映社會生活的形式與風格是統一的④文藝反映并服務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15·上海卷)鄧小平說,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決不是一個人腦筋就可以鉆出什么新東西來。因為A.人民群眾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B.人民群眾是社會改革的參與者C.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改革的歸宿點 D.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3.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心理體驗,它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但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這說明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④社會意識的變化獨立于社會存在的變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創新設計”起著重要作用。 以奔馳、通用、波音、西門子等為代表的汽車飛機、電力電器設計,引領了現代交通和電氣化社會;以英特爾、微軟、蘋果、聯想等為代表的芯片、軟件、智能終端設計,造就了信息網絡社會的生活方式。 這說明A. 創新推動社會制度的發展 B.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C. 創新促進思維方式的變革 D.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5.某地區黨委在多年實踐基礎上,積極建設反腐倡廉制度體系,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有效性得到加強,駕馭市場經濟能力不斷提高。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創新反腐體制體現了A.調整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B.制度改革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C.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D.體制創新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的保證【課后拓展案】1.“法”字在7000多條網友推薦詞中脫穎而出,成為2014年中國年度漢字。2014年日本評出的年度漢字是國民最為關注的“稅”字,而韓國評出的年度漢字則是四字成語“指鹿為馬”。年度“漢字”的產生表明A.人們的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B.人們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對象的正確反映C.科學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D.一定的社會意識是由一定的社會存在決定的2.我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多次表明,中國改革要啃“硬骨頭”。下面對改革認識正確的有①改革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②改革是辯證的否定,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改革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④改革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和內在要求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這啟示我們 ①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②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③應該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人民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4.新一輪農村改革,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將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正式提上農村土地制度和產權改革層面,通過制度創新推動農業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再一次推動農村生產力大釋放,從而確保改革紅利最大釋放并用之于農。從哲學角度看,這表明①實踐基礎上的制度創新是農村改革的先導 ②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③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 ④農村體制變革是人民利益與社會規律性內在統一的要求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5.我國古語古訓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下列古語古訓與其哲理相一致的是①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規律是客觀的②自高必危,自滿必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整體處于主導地位④雖有堯之智而無眾人之助,大功不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我的疑問】(具體要求:動腦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參考答案【自主探究】2.判斷正誤(1)× (2)×(3)× (4)×【合作探究】1.(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隨著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黨的指導思想要適應變化的實際,與時俱進。(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有利于指導革命和建設事業走向成功。2.(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當今中國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復雜的矛盾問題,要求深化改革更多釋放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體現了這一點。(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要求通過改革使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說明了這一點。(3)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體現了這一點。(4)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是歷史創造者。要激發人民群眾智慧,要激發人民群眾智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多釋放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釋放更多“改革紅利”說明了這一點。【當堂檢測】1. B 2.D 3.A 4.D 5.A【課后拓展案】1.D 2.C 3.B 4.D 5.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