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課程標準 任務分解1.知道歷史上疫病的流行與影響。 2.了解中醫中藥的主要成就和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 1.結合學者著述和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發展大事件表,了解中醫學發展的特點,認識中醫藥在新中國煥發新生機的原因。(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結合近代中國公共衛生觀念的發展演變,認識近代西醫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自主預習】一、歷史上的疫病疫病 類型 表現 危害 應對措施天花 1.① 時期,天花席卷尼羅河沿岸。 2.18世紀歐洲天花肆虐,俄國彼得二世、法國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 3.中國清朝的② 皇帝得過天花。 4.被天花傳染的普通百姓不計其數 疫病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甚至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 1.古人逐漸重視公共衛生與疫病的防治(“防”)(中國發明人痘接種防治天花)。 2.古人建立疫病⑧ 機構。 3.近代醫學進步,有效控制了疫病傳播(“控”)(牛痘接種法、巴氏消毒法、青霉素)鼠疫 1.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前期,雅典突然暴發嚴重的鼠疫,死亡軍民人數在一半以上。 2.公元前323年,③ 在巴比倫身染疫病而亡,他建立起來的帝國隨之瓦解。 3.6世紀,地中海沿岸暴發鼠疫,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一半。 4.14世紀歐洲鼠疫大流行并持續了3個世紀,④ 人口死亡過半。 5.中國明末鼠疫橫行黃熱 病 17世紀暴發于⑤ ,在美洲、非洲和歐洲國家流行,肆虐兩個世紀 斑疹 傷寒 20世紀早期,在⑥ 和波蘭大流行,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⑦ 1918~1919年全球暴發,死亡人口在2000萬人以上二、中醫藥的成就古代中醫學成就 現代中醫戰國 ⑨ 四診法:望、聞、問、切 1.中醫藥的治療水平不斷進步(中西醫結合,總結經驗)戰國至 西漢 《黃帝內經》 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東漢晚期 華佗 精通外科手術,創制了“⑩ ”“五禽戲” 2.全國廣泛設立中醫院與中醫院校(學習、研究中醫)。 3.中醫藥工作者開發中成藥制劑。 4. 團隊從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有效抵抗瘧疾;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21世紀以來,中醫藥蓬勃發展,走向世界東漢 《傷寒雜 病論》 提出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東晉葛洪 《肘后備 急方》 記載了 對瘧疾的治療作用 唐朝 孫思邈 《千金方》 中醫臨床百科全書,孫思邈被尊稱為“ ” 唐朝政府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明朝 李時珍 《 》 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針灸 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治療效果顯著,簡便經濟三、西醫在中國的傳播西醫成就 西醫在中國的傳播1.17世紀,英國 著成《心血運動論》,揭示了血液循環的規律。 2.荷蘭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3.19世紀,(歐洲人)將生理與臨床結合創立了 學 1.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 2.鴉片戰爭后,西式醫院和西醫院校建立;引入西方公共衛生措施【答案】①古埃及 ②康熙 ③亞歷山大 ④歐洲 ⑤墨西哥 ⑥俄國⑦大流感 ⑧救治 ⑨扁鵲 ⑩麻沸散 張仲景 青蒿 藥王本草綱目 屠呦呦 威廉·哈維 實驗藥理思考點 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鑒 解題關鍵:挖掘古代防疫措施的合理性,進行概括。思路引領:可結合教材關聯知識,從古代擁有的公共衛生觀念、中醫藥探索治療疫病的方法、專門機構的建立等角度總結。答案提示:古人擁有一定的公共衛生觀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離患者以及掩埋尸體等措施,在今天還有借鑒意義;依據中醫藥探索治療疫病的方法,對治療天花、瘧疾、傷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經驗;建立專門機構,隔離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現代科學。思考點 結合所學,談一談你對中醫藥特征的認識。解題關鍵:須針對中醫藥常識進行概括,形成解釋。思路引領:結合教材內容,從臨床經驗、辨證施治、人與自然的和諧、中醫遺產和典籍傳承等方面思考。答案提示:重視臨床經驗;講求辨證施治,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學遺產,如針灸、推拿、食療等;留下了大量的中醫典籍。(言之成理即可)學思之窗 根據材料,談談對《本草綱目》體例特點的認識。解題關鍵:仔細閱讀材料,把握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的思路。思路引領:結合材料內容,從全書架構、體例完備、前代研究成果、臨床實踐等角度歸納。答案提示:全書框架一目了然;體例完備,大綱、條目、解釋、辨誤、圖像、功用全面重視前代醫學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臨床實踐,辨析真偽,裨補闕漏。思考點 西醫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健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解題關鍵:抓住西醫傳入與中國人健康的關系理解。思路引領:可結合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與近代中國的現實進行分析歸納。答案提示:近代以來,西醫借助科學實驗,醫療技術日益進步。西醫的傳入給近代中國的醫療衛生帶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醫療機構的近代化,西式醫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醫療條件大為改善。其次是醫療技術的科學化,診斷、治療借助科學儀器與實驗手段。最后是公共衛生觀念的形成,西醫的消毒措施帶來了防疫的進步,提倡科學處理垃圾糞便、推廣自來水、進行食品監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衛生的維護。【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這種觀點有沒有道理 試用事實說明。解題關鍵:應看到歷史現象是眾多合力作用的結果,既要認識到事物發展的必然性,也要充分認識到偶然性事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思路引領:首先對材料觀點作出評判;進而依據評判,從歷史現象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角度簡要舉例,分析說明。答案提示:有一定道理。歷史的發展存在必然性與偶然性,疫病的暴發就是人們不能忽視的偶然性事件。例如,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前期,雅典鼠疫橫行導致軍民大量死亡;亞歷山大死于疫病,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但是人類面對疫情并不是坐以待斃的,而是能夠認識疫病的發展規律,對許多疫病進行防治。學習拓展 上面兩段材料有什么共性 它們對醫生的倫理道德提出了什么要求 解題關鍵:第①小問強調“共性”因素;第②小問要注意視角“醫生的倫理道德”。思路引領:第①小問,可結合材料分別提取核心信息,進而從文獻主要內容、當今醫學教育作用等角度綜合分析得出;第②小問可結合材料具體信息進行共性歸納,從醫德要求、醫生應有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等方面思考。答案提示:《希波克拉底誓言》與《大醫精誠》都是醫德教育的重要文獻,至今在醫學院校中發揮巨大作用。兩段材料均強調醫生的高尚道德,要求醫生對患者負責,對職業負責,尊重患者,不計私利。【合作探究】任務1 歷史上疫病的影響與人們作出的應對中醫藥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中華絢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材料一 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生存,長期和疾病作斗爭,總結了豐富的醫學經驗。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唐朝以后,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和中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官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元明清時期,瘟疫流行,溫病學得到了長足發展。自近代以來,社會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傳統中醫藥學,使中醫藥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中醫藥界面臨危機四伏的處境。——摘編自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發展大事件表年份 事件1986年 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3年 國家制定中醫藥標準體系,中醫藥在“非典”等重大疫情防治中貢獻了力量2015年 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 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2019年 國內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65 809個,中醫中藥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摘編自朱建平《中醫藥與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醫藥學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中醫藥在新中國煥發新生機的原因。綜合上述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談談你對中醫藥發展的認識。【參考答案】 (1)特點:歷史悠久;影響海外(傳播范圍廣);分科體系不斷完備(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發展具有階段性(隨著時代變化面臨巨大考驗)。(2)原因:黨和政府重視,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并制定法律;“雙百”方針落實;推行了中醫藥現代化標準體系;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有著突出的效果;科學家努力鉆研。認識:中醫藥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卓越貢獻;中醫作為我國的優秀文化,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其精華傳承發展下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要推動中醫藥的傳播,提高中醫藥的影響力;中醫藥的發展可以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等。“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正文得出“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生存,長期和疾病作斗爭,總結了豐富的醫學經驗”“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和中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官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自近代以來,社會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傳統中醫藥學,使中醫藥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中醫藥界面臨危機四伏的處境”,進而概括中醫藥學發展的特點。 材料二:從出處得出“中醫藥與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從正文表格得出“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發展”“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國家制定中醫藥標準體系”“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進而分析出中醫藥在新中國煥發新生機的原因“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內容限定——中醫藥學發展。第(2)問,時空限定——新中國;內容限定——中醫藥煥發新生機的原因,對中醫藥發展的認識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據材料一“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生存,長期和疾病作斗爭,總結了豐富的醫學經驗”“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和中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官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自近代以來,社會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傳統中醫藥學,使中醫藥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中醫藥界面臨危機四伏的處境”可知。第(2)問第①小問,據材料二“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國家制定中醫藥標準體系”“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并結合所學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史實可知。第②小問,可以從中國和世界兩個角度進行分析歸納任務2 西醫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材料 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為近代中國公共衛生觀念的發展演變狀況。史料 出處我國人謂疫有神,故設法以驅之。西人謂疫有蟲,故設法以防之。神不可見,而蟲可見。微生物乃天地間一大種類,終日與人爭戰,蟲敗則人生,蟲勝則人死 《忘山廬日記》(孫寶瑄于19世紀末著)廣州每值夏秋之際,奇疴暴疫,傳染為災。此非盡天氣之時行,亦地方不潔所致。……當道者為之提倡,申衛生之要旨……務將各街堆積一律清除 《盛世危言后編》(鄭觀應)宣統年間的一份防疫小冊子更明確指出:公眾預防法,無非隔離、消毒、清潔、檢疫四端 《傳染病四要抉微》(1915年《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夫欲保國,必先強種,而強種之術,舍人人自解衛生,自能衛生,其道無由。吾國自醫學失傳,衛生一事,闕而不講,此國民體格所以日趨于弱也 《最近衛生學》(20世紀初上海廣智書局) 根據材料,圍繞近代中國公共衛生觀念的發展演變提出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一論題:近代中國國人的公共衛生觀念不斷增強。論述:晚清到民國時期,西方文化與西方公共衛生觀念不斷傳入中國,國人的公共衛生觀念也不斷進步。隨著西學的傳入和思想解放,國人逐漸認識到惡劣的衛生環境是疫病產生的主要原因,于是打破傳統的疫鬼致病與驅鬼避邪的迷信傳說,重視改善城市衛生環境,采用更加科學的現代衛生防疫手段來開展疫病防治工作。同時,國人對疫病流行的認識不斷深入,認識到公共衛生建設直接關系到國民的身體健康,大力宣傳衛生與保國強種聯系緊密,將醫學衛生提高到政治高度,將對身體的改造與國家的建設相結合,促進國人人生觀、科學觀、健康觀和疾病觀的改變。綜上所述,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國人的公共衛生觀念逐漸實現了由傳統向近代的轉變。示例二論題:近代中國公共衛生觀念的轉變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論述:晚清到民國時期,國人對公共衛生的認識逐步深入,闡明了公共衛生事關防疫及廣大民眾的生命安全,關系到民眾的身體健康,并將其與保國強種相聯系。這些觀念的傳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眾的公共衛生意識,促進科學有效的防疫手段的推行,提高疫病防治能力。另一方面,也對國人傳統的衛生思想產生了沖擊,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衛生觀念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也有助于政府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衛生環境。同時,將公共衛生觀念與救亡圖存的時代潮流相結合,強調國民改造,有利于促進國民民族意識覺醒,推動社會進步。綜上所述,從清末到民國時期,近代中國公共衛生觀念的轉變有助于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示例”只作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圍繞近代中國公共衛生觀念的發展演變提出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提出一個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表格等) 有效信息 “神不可見,而蟲可見”“奇疴暴疫,傳染為災。此非盡天氣之時行,亦地方不潔所致”“公眾預防法,無非隔離、消毒、清潔、檢疫四端”“強種之術,舍人人自解衛生”時空定位 近代中國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晚清到民國時期,西方文化與西方公共衛生觀念不斷傳入中國,國人的公共衛生觀念也不斷進步層次鮮明 從清末到民初(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近代中國國人的公共衛生觀念不斷增強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隨著西學的傳入和思想解放,國人逐漸認識到惡劣的衛生環境是疫病產生的主要原因,于是打破傳統的疫鬼致病與驅鬼避邪的迷信傳說,重視改善城市衛生環境,采用更加科學的現代衛生防疫手段來開展疫病防治工作國人對疫病流行的認識不斷深入,認識到公共衛生建設直接關系到國民的身體健康,大力宣傳衛生與保國強種聯系緊密,將醫學衛生提高到政治高度,將對身體的改造與國家的建設相結合,促進國人人生觀、科學觀、健康觀和疾病觀的改變答題步驟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國人的公共衛生觀念逐漸實現了由傳統向近代的轉變【隨堂檢測】1.中醫認為食品和藥品沒有明確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嚴重,就不用藥,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調理。這體現的中醫藥學理念是( )。A.天人合一B.藥食同源C.辨證施治D.簡便經濟【解析】五谷、果蔬等食品被中醫當作藥物調理輕癥患者,體現了藥食同源的中醫藥學理念,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中醫藥學主張辨證施治,C項錯誤;簡便經濟的理念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錯誤。【答案】B2.9世紀來華旅游的一位外國人寫道:中國政府在眾多公共場所立有一個長、高大約五米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人們易患的各種疾病、治療疾病的藥物及價格,該石柱把得什么病用什么藥都記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A.藥方摘自《本草綱目》B.政府重視民眾健康C.唐代醫療水平高超D.唐代常出現流行病【解析】《本草綱目》成書于明朝,晚于題干中的時間“9世紀”,故排除A項;題干中未涉及唐代醫療水平及流行病的經常出現,故排除C、D兩項;題干“中國政府在眾多公共場所立有……石柱,柱面刻有人們易患的各種疾病、治療疾病的藥物及價格,該石柱把得什么病用什么藥……”體現了唐朝政府注重對醫學知識的普及,重視民眾的健康,故選B項。【答案】B3.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身患瘧疾,病情嚴重,御醫百治無效。此時,西方傳教士洪若翰等人用金雞納霜(奎寧)治好了康熙帝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帝的重視,康熙帝還把金雞納霜(奎寧)等藥物推薦給皇子和近臣使用。這說明( )。A.西藥比中藥更科學B.西藥逐步影響中國C.中西醫學交流頻繁D.西藥成為侵華工具【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康熙帝身患瘧疾,被傳教士用金雞納霜(奎寧)治好,后來康熙帝把金雞納霜(奎寧)等藥物推薦給皇子和近臣使用,這說明西藥逐步影響中國,故B項正確;僅以一個事例不能得出西藥比中藥更科學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出中西醫學交流頻繁,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西藥是侵華工具,排除D項。【答案】B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