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美術作品分類: 真實 抽象 美術作品創作形式 再現性 表現性 是以真實再現客觀世界為目的,作品的藝術形象是逼真寫實的,作者通過真實再現客觀對象的形象創造,蘊藉藝術家對世界的認識、情感和思想。 是以客觀對象為媒介,主要在于作者個人的主觀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審美理想等。 藝術形象予以夸張、變形,甚至予以荒誕的組合等,從而創造一個新的藝術世界。 《血衣》巨幅素描 王式廓 1959年現存國家博物館 192cm×345cm 代表作 字子容,山東人;當代革命現實主義畫家和人民美術教育家。 王式廓 /1911—1973年 《血衣》作品取材于畫家王式廓解放初期在華北各地參加土地改革的斗爭場面。 作者從1950年開始構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還在為這件作品搜集形象與色彩素材,前后歷時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國美術創作史上歷時最長而終未實現畫家本來愿望的作品。 打土豪分田地 作品取材于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場景,畫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絕的婦女,正舉起血衣的瞬間。描繪了激憤的人海與起伏的山巒。在沉郁渾厚的黑白色調中匯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訴。 土改運動中批斗地主 畫家的話: 對所有想表現的人物一定要深深的了解,要有感情,才能進行概括。不然,盡管作者對人物的要求是明確的,但其實還是抽象的,離畫面所要求的具體形象還是很遠的,這個問題,我還要靠到生活中去求得解決。 1954年第一稿 1957年第二稿 1958年第三稿 1959年油畫素描稿 第一組 Group one 《血衣》構圖宏大,全畫以舉血衣的婦女為中心,那手持親人血衣的婦女,手在顫抖,腳已發軟,身體扭曲,幾乎昏倒,一腔深仇大恨,盡在悲痛欲絕之中。 母親手持血衣控訴地主的典型情節和瞬間,形象地向觀眾表明,身受壓榨的奴隸,已經站立起來了。她那向后扭轉的體態,是一個明確的表情,一種肢體語言,飽含辛酸與仇根。而血衣本身正是歷史的鐵證,是對封建階級的無情揭露。 雙目失明的老媽媽,眼眶深陷,滿腔凄楚,欲哭無淚,她太想見到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 第一單元 美術是創造勞動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雙目失明的老婦人 第一單元 美術是創造勞動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手拿字據的老農,勞動了一輩子的雙手粗大有力,創造了無數財富,但又一貧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債 。 被毆打致殘的青年,激憤地捏緊了拳頭,他的母親費力地彎下腰去扶著自己心愛的兒子。 第二組 Group two 第三組 Group three 每一形象,畫家都進行了真實的描繪,都洋溢著作者對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熱愛,對于這些受侮辱,受損害的善良農民的悲慘遭遇的不平。 1.作者:《血衣》是一幅油畫素描稿,作者是王式廓。 2.內容:作品取材于我國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場景,畫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絕的婦女,正舉起血衣的瞬間,描繪了激憤的人海與起伏的山巒,在沉郁渾厚的黑白色調中匯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訴。 3.特點:藝術風格質樸、渾厚,畫家從現實主義出發,用黑白對比的手法,奔放粗獷的線條,對人物細節的虛實處理達到了畫面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統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與內心世界渾然一體。 4.意義:這是一幅影響面極寬、影響力極深的作品,通過這幅畫作,人們學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同時又學到了那有著深厚生活基礎的素描技巧。 源于生活 美術作品不是機械地反映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在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提煉、加工、能動地反映生活 因而又高于生活 《格爾尼卡》 判斷是再現性美術作品還是表現性美術作品? 亞威農少女 格爾尼卡 拿煙斗的男孩 代表作 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 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 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 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 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畢加索 /1881—1973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亞威農少女》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拿煙斗的男孩》 藝術家從多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并將其置于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 立體主義 / 碎裂 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 又譯為立方主義,1907年始于法國。 解析 重新組合 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迭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準備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 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三個小時的轟炸,死傷無數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死難者的哀悼。繪畫史上的杰作——《格爾尼卡》就這樣誕生了。 格爾尼卡創作構思草圖 創作素材 牛的形象表現出殘忍、無情,在冷漠中隱含一種威脅,是法西斯的代表。 抱著已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絕,她的兩只眼睛奇妙地變化成為兩滴眼淚。 慈愛的母親舉著油燈,為驚慌逃難的人們照路。 這匹駿馬發出死亡之前的嘶鳴,伴著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泣。這一形象代表了痛苦中的人民。 這盞眼睛一樣的燈發出耀眼的光芒,又像一只驚恐孤獨的眼睛。 躺在地面的戰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斷的劍,他的肢體已經殘缺不全。劍的旁邊是一朵正在生長的鮮花,贊頌了戰士寧死不屈的精神。 一位衣衫不整的婦女,正驚恐地踉踉蹌蹌向外奔逃。 在驚恐中逃命的人絕望地從樓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烈火。 整幅畫用黑白灰三色繪成,錯綜復雜的黑白灰色塊造成畫面陰郁、恐怖的效果;不規則的線條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錯,給人一種支離破碎和動亂的感覺。畫面沉重又壓抑,充滿了悲劇氣氛。這幅畫控訴了法西斯的罪惡,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示了悲哀和同情。這幅畫曾到挪威、英國、美國各地展出,反響非常強烈。 《格爾尼卡》 賞析 (1) 作者: 畢加索, 是西班牙著名現代主義畫家, 立體派繪畫創始人。 (2) 內容: 畫面表現德國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屠殺無辜居民的情景。 (3) 藝術手法: ①在作品形象上, 從不同視點來表現, 似乎沒有一個完整的形體, 使人感覺到一 種混亂的戰爭場面。 ②運用象征性手法揭露法西斯的暴行, 如公牛代表法西斯, 馬代表苦難的人民。 ③在色調上, 以黑、 白、 灰三色加劇畫面悲劇性氣氛。 (4) 意義: 這幅作品成為控訴法西斯暴行的經典作品, 其深刻的意義使其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系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靈感 激情 媒介 發現 創造 再現表現 生活是什么呢? 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種田、吃飯、旅游、休息等等。 藝術是什么呢? 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例如:用音樂去表現高山流水,用繪畫中去表現梅蘭竹菊,用書法去表現陰晴圓缺。總之用藝術詮釋自然、生活之規律。其目的是:從宏觀上說,使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發展。從微觀上說,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之目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活給藝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藝術盡情地表現自然,表現生活,并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