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兩種建國方針(1)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2)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2.爭取和平民主(1)重慶談判:1945 年10 月10 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2)重慶政協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二、全面內戰的爆發1.全面內戰爆發: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2.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3.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重點拓展】內戰爆發的必然性◆從兩黨的本質看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爭取和平、民主。◆從兩黨的主張看國民黨繼續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拒絕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一心準備內戰;共產黨方面主張建立聯合政府,抱著和談誠意,但沒有放松對戰爭的準備。◆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看抗日戰爭勝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階級矛盾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1.經濟危機:國統區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2.政治危機: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召開,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土地改革:1947 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2.戰略反攻: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 。3.戰略決戰名稱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時間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參戰 部隊 東北野戰軍 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 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人數 殲敵47 萬余人 殲敵55 萬余人 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 萬余人影響 解放東北全境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5.歷史意義(1)對中國①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真正實現當家做主。②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③為中國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條件。④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歷史新紀元。(2)對世界①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②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③增強了世界和平的力量。6.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取勝的原因(1)從國民黨方面來說①經濟上,財政赤字和幣制改革,引發惡行通貨膨脹,加速了經濟的奔潰。②政治上,政治腐敗,失去民心,威信一落千丈,直接動搖了國民黨政權的基礎。③軍事上,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違背了抗戰勝利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也違背了中國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敗和滅亡。(2)從共產黨方面來說①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組成了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②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③思想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④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確方針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