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結合晚清畫報中“新聞”與“古事”的關聯,梳理中華文化在不同時期與異邦文化的交流,認識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關聯。(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結合湯因比《歷史研究》中關于中國文明對未來世界影響的論述,理解在當今世界的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的魅力,認識中華文化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自主預習·悟新知】【時空坐標】【知識梳理】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融入過程 兩漢之際 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 主張頓悟成佛的① 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時期 以② 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影響 (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西學東漸明清 時期 (1)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等方面的新知識,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 (2)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近代(1)鴉片戰爭以后,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1862年,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的③ 成立;接著,清政府又創辦了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1868年,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 (3)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李大釗等倡導者,主張吸收④ 的思想;十月革命后,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⑤ 在中國的傳播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對亞洲 漢字 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各國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儒學與佛教 3—5世紀,儒學在東亞、東南亞等地區流行。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社會制度 朝鮮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日本⑥ 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基本一樣 律令、歷法、 建筑、繪畫等 方面 東亞和東南亞深受唐文化影響對歐洲 (1)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火藥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加速了騎士階層的衰落。 (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4)繼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⑦ ,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5)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 【答案】 ①禪宗 ②儒家學說 ③京師同文館 ④民主與科學 ⑤馬克思主義⑥大化改新 ⑦活字印刷機【概念解讀】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韓越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地域相近區域。東亞文化圈的基本要素為漢字、中國式律令制度與農工技藝、道教、中國化佛教(漢傳佛教)。這些要素給東亞諸國的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結構、生產力發展以深刻影響。其形成主要有地域、種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教材問題】學思之窗 閱讀上述詩句,體會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的影響。解題關鍵:詩句的作者及詩的體例、內容等。思路引領:據材料把握作者、體例、內容等相關信息;聯系所學知識,結合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進行思考。答案提示:兩首詩都是外國人使用漢字創作的律詩,不僅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嚴格按照律詩格式要求,還在詩中使用了歷史典故,充分體現了作者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的深刻影響。思考點 中華文化對人類發展的影響還表現在哪些方面 解題關鍵:明確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符號”的特色產品和典章制度等。思路引領:聯系所學知識,選擇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符號”的特色代表來分析其與人類發展的關系。答案提示:長期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促使中國的絲綢、鐵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科舉制度西傳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創立;等等。【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看法。解題關鍵:基于唯物史觀進行解讀。思路引領: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兼收并蓄學習和基于中國國情的理性判斷等方面思考。答案提示: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學習一切民族、國家的“長處”“好的東西”;另一方面,不能“無條件地照搬”,要獨立思考判斷,根據具體條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國的實際。學習拓展 結合所學,聯系社會生活,舉例說明中華文化在當今人類文明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解題關鍵:把握“當今人類文明發展”這一視角。思路引領: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社會生活,從新中國的科技成果和外交政策、理念、原則等方面總結歸納。答案提示科技方面:青蒿素、雜交水稻。國際關系方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合作探究·提素養】任務1 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互動探究】材料“新聞”與“古事”《點石齋畫報》在《申報》上刊載的廣告說道,“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淺而易曉,故士夫可讀也,下而販夫牧豎,亦可助科頭跣足之傾談”。“百工圖”或《詩經》意境畫,“時事”是主角,如今改出畫冊,“古衣冠”因而登堂入室,扮演主人的角色。此類故事日后不斷重演,只是不見得如此戲劇性而已。至于古代中國的場景及人物,更多的是借助倫理、歷史、掌故等欄目來實現。正是因為以新聞為主體的畫報中不時涌現古人、古事、古詩、古畫,讓古今之間充滿了張力。在晚清畫報中,“新聞”與“古事”互相滲透,相安無事。 圖1 百工圖 圖2 點石齋畫報時事精選圖 圖3 新樣氣球——據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整理提取材料信息,對晚清畫報中“新聞”與“古事”的關聯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參考答案】 歷史解釋:晚清畫報中出現“新聞”與“古事”互相滲透的現象。近代列強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加深;西學東漸,晚清和近代畫報體現了這一時代特征。畫報主要面向普通民眾,“新聞”與“古事”相互滲透,有助于民眾更好地掌握信息。這種關聯起到啟發民眾、傳播西方先進知識、開闊國人視野等進步作用。畫報中“新聞”與“古事”的關聯體現了形式的創新,對后來的畫報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審題步驟】“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從圖片主題得出“新樣氣球”,從出處得出“《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從正文得出“在晚清畫報中,‘新聞’與‘古事’互相滲透,相安無事”“故士夫可讀也,下而販夫牧豎,亦可助科頭跣足之傾談”“正是因為以新聞為主體的畫報中不時涌現古人、古事、古詩、古畫,讓古今之間充滿了張力”等信息,進而關聯所學知識解讀“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時空限定——晚清;內容限定——畫報中“新聞”與“古事”的關聯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從時代背景、時代特征、作用及影響等角度入手,據材料“在晚清畫報中,‘新聞’與‘古事’互相滲透,相安無事”得出晚清出現“新聞”與“古事”互相滲透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時代背景,此時近代列強侵略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據材料“新樣氣球”及材料出處“《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并結合所學得出西學東漸,晚清和近代畫報體現了這一時代特征;據材料“故士夫可讀也,下而販夫牧豎,亦可助科頭跣足之傾談”“百工圖”“點石齋畫報時事精選圖”并結合所學得出畫報主要面向普通民眾,“新聞”與“古事”相互滲透,有助于民眾更好地掌握信息;據材料“正是因為以新聞為主體的畫報中不時涌現古人、古事、古詩、古畫,讓古今之間充滿了張力”并結合所學得出這種關聯起到啟發民眾、傳播西方先進知識、開闊國人視野等進步作用;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聞”與“古事”的關聯體現了形式的創新,對后來的畫報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任務2 中華文化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互動探究】材料 湯因比認為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于中國文明,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的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他堅信未來的人類只有走向一個“世界國家”,才能避免因民族國家的狹隘國家利益而帶來人類社會的滅亡。西方在經濟和科技上影響了世界,在政治上卻完全無法為世界建立一個整合和統一的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世界國家”,西方式的多黨競爭的民主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的變遷。他對未來人類社會開出的藥方不是武力和軍事,不是民主和選舉,不是西方的霸權,而是文化引領世界。——摘編自[英]湯因比《歷史研究》根據材料,提取一個論題,結合相關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1論題:未來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引領。闡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未中斷的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格。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的精神,突破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限制。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孔子主張“仁者愛人”,這些思想符合新時代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對多元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博采眾長,同時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重要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積極學習中國儒家文化、模仿中國古代社會制度,逐漸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當今世界形勢紛繁復雜,問題眾多,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為人類解決共同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理念,中華文化引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制勝法寶。示例2論題:西方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西方文明難以引領未來世界的發展。闡述: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西方文明從古希臘文明中走來,在當今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西方文明的發展給人類發展帶來眾多優秀成果,也越來越暴露出許多問題,難以引領未來世界的發展。古希臘給世界帶來了“民主”,古羅馬給世界帶來了“法制”。經歷近代民族國家崛起,資本主義制度逐漸在西方世界確立和發展。資產階級民主也隨著殖民擴張傳播到世界各地,西方世界把民主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唯一辦法。伴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建立,科技的不斷革新和發展,世界逐漸形成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格局。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矛盾重重,最終使得世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人類文明遭受巨大打擊。二戰以后資本主義陣營掀起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世界長期處于兩大陣營對峙的威脅之下。兩極格局瓦解后,人類文明長期面臨霸權主義的威脅和恐怖主義的泛濫。世界發展始終面臨各種威脅,無法找到人類文明的發展之路。西方社會的發展曾經給世界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科技和民主的政治理念,然而世界由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組成,文明發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未來世界的發展需要不同文明攜手進步。【探究步驟】(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初步設計“問題”(論點)根據材料,提取一個論題,結合相關知識進行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提取一個論題)讀相關素材(文字,圖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于中國文明,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的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西方在經濟和科技上影響了世界,在政治上卻完全無法為世界建立一個整合和統一的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世界國家’,西方式的多黨競爭的民主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的變遷”時空定位 古今中外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格;中華文化向外傳播,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重要影響;中華文化為人類解決共同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理念層次鮮明 傳承及其影響—傳播及其影響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未來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引領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的精神,突破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限制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對多元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答題步驟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為人類解決共同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理念,中華文化引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制勝法寶【思維導圖】【隨堂檢測·精評價】1.“這一時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類與自然關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類社會關系(君—民)方面,強調民的作用。”下列符合這一時期前一關系的主張的是( )。A.民貴君輕 B.君主受命于天C.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為主,君為客 【解析】 “制天命而用之”是指人掌握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體現的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天—人),突出人的地位,故C項正確;“民貴君輕”體現的是人類社會關系(君—民),強調民的作用,故A項錯誤;“君主受命于天”體現的是人類社會關系(君—民),強調君的作用,故B項錯誤;“天下為主,君為客”說的是人類社會關系(君—民),強調民的作用,故D項錯誤。 【答案】 C2.下圖所示是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左、中、右三款分別受到希臘古典文化、俄國芭蕾舞、中華文化的影響。這類服飾是(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B.歐洲文明衰敗的結果C.古典主義盛行的表現D.文化國際交流的產物【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法國時裝在設計之時受到希臘、俄國、中華文化的影響,展現了文化國際交流的成果,D項正確。【答案】 D3.明萬歷年間,傳教士羅明堅認為在教義和儀式上與天主教頗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國得到傳播和深入中國文化內部的結合點;而傳教士利瑪竇認為只有尋求與中國上層即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廣泛傳播。上述觀點有助于( )。A.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減緩西方列強對華的侵略C.傳播西方最先進的科技 D.打破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 【解析】 羅明堅借助佛教、利瑪竇借助中國上層力量傳播天主教,這有助于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選A項;此時還沒有列強侵華,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傳播宗教,沒有涉及科技,排除C項;兩位傳教士的行為對打破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幫助,排除D項。 【答案】 A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