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通過了解近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1.結合1500—1850年全球人口與經濟的變化趨勢,認識近代殖民活動導致人口的跨地域轉移,又對世界不同地區產生深遠影響。(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2.精選史料,理解華工的特點及其對世界歷史的貢獻,特別是華工對美洲、大洋洲的開發作出的貢獻。(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自主預習·悟新知】【時空坐標】【知識梳理】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爭相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① 等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 變化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影響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② ,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主要國家的人口結構(1)在美國和加拿大,③ 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④ 生活。 (2)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 (3)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沒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⑤ 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4)在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但也很少超過人口的半數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背景 隨著殖民擴張的加劇,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越來越多的⑥ 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⑦ 影響 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⑧ 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 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原因 (1)19世紀初,英美等國開始陸續頒布禁止⑨ 貿易的法令,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 (2)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形成了⑩ 貿易 貢獻 (1)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 (2)留下來的華工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 。他們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 【答案】 ①天花 ②文化認同 ③白人 ④保留地 ⑤混血人種 ⑥英國人 ⑦新西蘭⑧歐洲文化 ⑨奴隸 ⑩苦力 唐人街【概念解讀】“苦力”是英語coolie的音譯,意思是奴隸,“苦力貿易”也就是“奴隸貿易”,在西方文獻中一般用“契約工人”代替它。簽訂“契約”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外國公司發布招工信息,中國人“應募”,在契約上寫明工作的性質、工資數額等;另一種是先向船主賒欠船票,到達地點之后從工錢中扣付。這些契約很多是強迫簽訂的,且簽訂之后并不能真正履行,因此,“苦力貿易”在本質上是販賣行為,也被稱為“豬仔貿易”。1846年12月7日,英國商人在廈門拉開了“苦力貿易”的序幕,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苦力貿易的中心轉移到了廣州,到1873年3月底,“苦力貿易”名義上已經結束,但仍有大批契約華工通過各種方式被販賣到各殖民地。【拓展延伸】1.近代以來國際人口遷移及其特點(1)15世紀隨著新大陸的發現,世界人口遷移的規模開始擴大。當時的國際移民多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著是荷蘭,最后是英國、法國等。這一時期移居新大陸的歐洲人數量不多,最初多是推行殖民統治的殖民者和士兵,接著是貧苦的勞動者。這一時期大規模遷到美洲的是非洲黑人。(黑奴貿易)(2)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是國際人口遷移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的時期,也是人類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時期。進入20世紀,歐洲平均每年外遷的人口超過150萬。這一時期,國際移民的流向仍是由歐洲大陸向新大陸遷移。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移居到新大陸的歐洲人有5030萬。(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一批新的國家的出現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國際人口遷移又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第一,政治性的人口遷移比以往規模更大、時間更長;第二,外籍工人的國際遷移規模越來越大;第三,國際遷移的流向發生很大變化。2.近代華工對世界的影響(1)下南洋:促進了南洋經濟的發展,傳播了中華文化。(2)赴美華工:促進美國西部開發、太平洋鐵路交通發展。(3)促進了大洋洲的開發。(4)華工還為東南亞經濟作物的開發、種植作出很大貢獻。(5)近代華人還在南非開采金礦,甚至為一些國家的獨立戰爭作出較大貢獻。(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華工為英法兩國在西線戰場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教材問題】學思之窗 想一想:歐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動對美洲文化有什么影響 解題關鍵:殖民活動下美洲文化的多元性。思路引領:結合材料中的相關信息歸納得出;總結殖民活動下美洲文化的特點。答案提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動帶來了歐洲宗主國的文化,他們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發展。同時,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現了以歐洲宗主國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思考點 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大洋洲人口結構產生了哪些影響 解題關鍵:大洋洲的人口結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思路引領:據教材內容歸納即可。答案提示:原住民人數在英國殖民活動中因屠殺、疾病等因素大為減少,而來自英國的各種移民人數則持續增加,導致大洋洲人口結構由原來的以原住民為主改變為以英國移民為主。【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閱讀上述材料,聯系相關史事,談談華人對美國西部開發作出的貢獻。解題關鍵:近代華人移民特點及對美國西部開發的影響。思路引領:據教材相關材料信息,聯系相關史實歸納得出。答案提示:華工對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修建以及后來的西部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做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拿比白人工人低得多的工資,用簡單的工具,完成了常人難以完成的工作,等等。學習拓展 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談談你的看法。解題關鍵:比較歐洲對亞非拉殖民侵略的特點。思路引領:基于材料中歷史現象分析;總結歐洲殖民侵略在亞非拉呈現的不同特點;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因素。答案提示:本題為開放性題目,不設標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合作探究·提素養】任務1 近代人口跨地域轉移的原因與影響【互動探究】材料 大事年表,是學者根據某一主題,把特定時期的較大事件按年代排列起來的一種參考資料。1500—1850年全球人口與經濟變化的趨勢約1500年歐洲人口達8000萬18世紀歐美城市化增長;全球大多數人口集中在南亞和東亞1750—1800年印度手工業開始衰落1750—1850年中國人口翻番,美洲人口增長了6倍1784—1814年英國從中國進口3億磅茶葉18世紀晚期奧斯曼帝國失去其對造船業的控制權1795年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出版1796年愛德華·詹納研制出改進了的天花疫苗1798年馬爾薩斯《人口原理》出版約1800年歐洲人口達到1.8億 材料所示的大事年表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500—1850年全球人口與經濟變化趨勢的認識。對此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1見解:我贊同這位學者的認識,經濟進步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理由: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有利于社會人口的增加。首先,英國18世紀發生了工業革命,大量人員從農村進入城市,城市化飛速發展。約1800年,歐洲人口達到1.8億,這時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其次,中國康乾盛世時期,社會穩定,農耕經濟持續發展,表現為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產作物被引進。因此,1750—1850年,中國人口翻番。總之,經濟進步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人口的增長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示例2見解:我認為該學者的認識需要修改,這一大事年表需要補充“16—19世紀,非洲喪失大量人口”。理由: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將大量非洲黑人擄掠到美洲為奴,使非洲在16—19世紀喪失了大量人口。首先,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喪失,給非洲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造成了該地區長期的貧困和落后。其次,來自非洲的奴隸為美洲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促進了美洲地區的開發,也影響了美洲新的文化和族群的形成。最后,以販賣非洲奴隸為主要方式的早期殖民擴張,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綜上所述,16—19世紀,罪惡的“三角貿易”,使得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同時對世界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示例3見解:我贊同這位學者的認識,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素質顯著提升。理由:經濟發展不僅促進了人口數量的增長,更提升了人口的普遍素質。首先,17、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促進了歐洲啟蒙運動的產生,啟蒙思想家以理性主義為核心內容,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一書是這一時代的產物,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其次,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科學的進步,詹納改進天花疫苗,提高了人類生存質量,從而提升了人口的身體素質。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人口身體和思想素質的進步創造了物質條件,從而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審題步驟】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初步設計“問題”(論點)材料所示的大事年表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500—1850年全球人口與經濟變化趨勢的認識。對此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試題主題不明確——對此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讀相關素材(文字、圖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18世紀”“歐美城市化增長;全球大多數人口集中在南亞和東亞”“1750—1850年”“中國人口翻番”“約1800年”“歐洲人口達到1.8億”時空定位 世界近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英國工業革命與城市化進程;歐洲人口的增長;中國康乾盛世時期經濟的發展;中國人口的增長層次鮮明 英國工業革命—中國康乾盛世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我贊同這位學者的認識,經濟進步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答題步驟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人口的變化中國康乾盛世時期人口的變化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經濟進步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人口的增長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任務2 近代以來中國的海外移民【互動探究】 材料一 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調查團抵達古巴,調查華工受虐事件。調查團先后視察了當地的甘蔗種植園、豬仔館、制糖廠以及囚禁華工的“官工所”,他們還收集到1176份口供證詞。下表所示為綜合其他華工史料,對所見的459份口供提供者所進行的信息整理。年齡段 人數 /人 出洋前 職業 人數 /人 出洋 地點 人數 /人 籍貫 人數 /人1—10歲 4 耕田 84 澳門 354 廣東 38211—20歲 142 做小生意 106 汕頭 38 福建 4921—30歲 216 做工 87 廈門 30 其他 2831—40歲 71 其他 26 其他 1441—50歲 20 未說明 156 未說明 2351—60歲 1未說明 5——摘編自張書《晚清古巴華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華工口供為中心的考察》等材料二 吾人對此可敬可愛之中國人,正宜尊仰之,感謝不逞也。如無此數千華人助戰,及在野工藝廠當工之華……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摘編自古巴駐德公使奇沙禮《華工贊助古巴獨立史略》19世紀50年代初,舊金山附近500萬英畝低洼地常年浸澇,荒廢無用。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州的農業季節工人,華工占75%。據加州土地測量局局長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方面為加州所創財富近3億美元。——摘編自[美]喬治·西華《從社會經濟方面看中國移民》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期古巴華工的三個特點,并分別說明其形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說明美洲華工的歷史貢獻。 【參考答案】 (1)①特點:遭受殘酷剝削。原因: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國窮民弱。②特點:出洋華工以青壯年為主。原因:古巴高強度工作的需要;列強的有意誘騙;黑人奴隸制的逐漸廢除。③特點:出洋前職業種類較多,以小生產者為主。原因:列強侵略,許多小生產者破產;晚清社會動蕩,民生艱難;等等。④特點:出洋地點集中在澳門、汕頭、廈門等通商口岸。原因:是西方國家在華活動的主要區域;與華工相關條款的規定;出洋便利,列強可節省成本。⑤特點:在籍貫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或廣東和福建是輸出華工最主要的地區)。原因:接近澳門、廈門等出洋口岸;這些地區受列強侵略早,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等較多;列強在當地宣傳拐騙力度大;當地有下南洋的傳統;等等。(任答三點即可)(2)政治上,為美洲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經濟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審題步驟】“四讀”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出處得出“晚清古巴華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華工口供為中心的考察”,從正文得出“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調查團抵達古巴,調查華工受虐事件”“11—20歲”“142”“21—30歲”“216”“做小生意”“106”“做工”“87”等,進而歸納出19世紀中期古巴華工的特點。 材料二:從出處得出“《從社會經濟方面看中國移民》”,從正文得出“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據加州土地測量局局長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方面為加州所創財富近3億美元”,進而說明美洲華工的歷史貢獻“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19世紀中期,古巴;內容限定——古巴華工的特點。第(2)問,時空限定——美洲;內容限定——華工的歷史貢獻;角度限定——政治、經濟、文化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根據材料“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調查團抵達古巴,調查華工受虐事件”得出遭受殘酷剝削。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國窮民弱等方面回答。根據材料“11—20歲”“142”“21—30歲”“216”可知出洋華工以青壯年為主。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古巴高強度工作的需要、列強的有意誘騙、黑人奴隸制的逐漸廢除等“兩定” 方面分析作答。根據材料“做小生意”“106”“做工”“87”可知華工出洋前職業種類較多,以小生產者為主。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列強侵略,許多小生產者破產;晚清社會動蕩,民生艱難等方面思考作答。另外還可從地域方面概括特點,如出洋地點集中在澳門、汕頭、廈門等通商口岸。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商口岸是西方國家在華活動的主要區域;與華工相關條款的規定;出洋便利,列強可節省成本等方面思考作答。在籍貫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或廣東和福建是輸出華工最主要的地區)。原因:接近澳門、廈門等出洋口岸;這些地區受列強侵略早,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等較多;列強在當地宣傳拐騙力度大;當地有下南洋的傳統;等等。第(2)問根據材料“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可知,政治上,為美洲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根據材料“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據加州土地測量局局長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方面為加州所創財富近3億美元”可知,經濟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上,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思維導圖】【隨堂檢測·精評價】1.據西班牙史學家拉斯卡薩斯1520年的敘述,天花是西班牙卡斯提爾人帶到美洲的,造成了超過1/3的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原住民的急劇減少直接導致( )。A.土生白人力量的壯大 B.美洲淪為殖民地C.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 D.奴隸貿易的興起 【解析】 “超過1/3的印第安人死亡”造成美洲人口缺乏,直接導致了奴隸貿易的興起,故選D項。 【答案】 D2.1518 年,西班牙國王頒布特許狀,允許本國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奴隸輸入加勒比海群島,這被視為歐洲各國“合法”從事黑奴貿易的起點。到 1825 年,西屬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構成如下表所示。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西屬美洲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歐洲人 18.2% 23.4%混血種人 28.3% 17.8%非洲奴隸 11.9% 49.8%印第安人 41.6% 9.0%A.西葡兩國的黑奴貿易遠超他國B.印第安人遭到種族滅絕C.美洲的人口結構產生顯著變化D.非洲文化發展為拉美主流文化【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美洲的印第安人的比例要小于非印第安人的比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殖民國家在美洲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并且將黑人從非洲販賣至美洲,使美洲的人口結構產生顯著變化,C項正確;材料沒有將西葡兩國的黑奴貿易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無法得出“黑奴貿易遠超他國”的結論,排除A項;西屬美洲印第安人的占比是41.6%,材料無法體現印第安人遭到種族滅絕,排除B項;由材料得不出非洲文化發展為拉美主流文化,排除D項。【答案】 C3.墨西哥三文化廣場矗立著阿茲特克金字塔大神廟、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墨西哥外交部大廈。該廣場碑文上有這樣的評述:“這不是任何人的勝利或失敗,而是一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這主要體現了文化的( )。A.碰撞與融合 B.侵略與反抗C.創新與繼承 D.交流與借鑒 【解析】 據材料“墨西哥三文化廣場矗立著阿茲特克金字塔大神廟、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墨西哥外交部大廈”可知,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展示了古老的阿茲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現代文明,這三種文化共存于一個廣場,體現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故選A項;三種文化共存于墨西哥三文化廣場中,體現了文化的融合,排除B項;創新與繼承體現的是在本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繼承與創新,而材料中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體現了文化的碰撞,排除C項;文化交流與借鑒體現了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材料中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體現了西班牙入侵對墨西哥文化的影響,無法體現墨西哥對西班牙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 【答案】 A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