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通過了解現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 1.結合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來人口的遷移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具有相互促進作用。(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精選史料,分析現代社會移民的特點和影響,理解文化多元化的利與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自主預習·悟新知】【時空坐標】【知識梳理】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發展歷程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全球流動。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①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3)20世紀90年代,② 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變化 (1)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2)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③ 、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作為移民中的“④ ”,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難民是現代社會移民中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因為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⑤ ,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 (1)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簡稱“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2)1951年,聯合國通過《⑥ 》,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 (3)1966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 (4)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⑦ ”,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 (5)盡管國際社會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教材問題】思考點 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對人口遷徙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解題關鍵:二戰后,全球化背景下人口遷徙的原因和階段特點。思路引領:首先,結合教材總結現代人口遷徙的特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把握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規律,進而分析其影響因素。答案提示:①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并對勞動力的素質和勞動崗位的分布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改變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②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影響到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和社會分層,因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升形成的移民中的“知識精英”,他們作為技術移民在經濟移民中處于高端層次,在科技創新和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思之窗 美國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了哪些變化 解題關鍵:美國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的階段性特點。思路引領:圍繞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提取材料中的相關信息概括得出。答案提示:18世紀的美國人口基本由歐洲移民組成,其中絕大多數來自英國。20世紀初,美國移民人口中的歐洲移民仍占大多數,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人數開始占據一定比例。20世紀60年代,歐洲移民人數比重下降到三分之一左右,拉丁美洲移民人數占比近40%,拉丁美洲成為美國移民的主要來源地。20世紀80年代,歐洲移民人數占比下降到10%,亞洲移民人數占比上升到38%,亞洲移民和持續增加的拉丁美洲移民構成了美國新移民的大多數。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特點 (1)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 (2)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⑧ 的移民文化 美國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民族和⑨ 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 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答案】 ①發達地區 ②東歐國家 ③貿易 ④知識精英⑤歐洲 ⑥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 ⑦世界難民日 ⑧多元一體 ⑨文化【拓展延伸】1.文化多元化的利與弊(1)利:①文化多元化能促進人們的思想開放,促進社會的創造和創新。②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③有利于增加人的流動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④有利于提高社會包容度。⑤有利于帶動社會、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⑥有利于實現社會真正的平等。(2)弊:不同文化之間有時會出現誤解,發生沖突。2.現代社會的移民特點(1)國際移民在絕對數量上呈現出較大增勢,反映出當今世界勞動力的全球性流動依然強勁。(2)國際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歐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3)國際移民呈現出“精英遷移”的趨勢。(4)難民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移民治理的重大挑戰。【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觀點 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你的看法。解題關鍵:正確認識美國社會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思路引領:第①小問結合材料信息,可從美利堅民族及主流文化的形成特點、美國族群關系中的矛盾加以認識;第②小問可從美國移民結構的變化、歐洲移民比例的下降、主流文化的內涵變化等視角全面理解。答案提示:“大熔爐”說反映了美國自建國以來形成的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性和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體性”。“大拼盤”說反映了美國族群關系中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隨著移民結構的變化和歐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國主流文化的內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其多元性更為凸顯,由此對美國社會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構成挑戰。學習拓展 面對日益嚴重的難民問題,如果你是聯合國難民署的官員,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方案解決這一問題 解題關鍵:引發難民問題的因素和國際社會的努力及存在的問題。思路引領:本題是開放性思考題,不設統一答案。教師可給予思路引導,并可模擬聯合國難民署機構的會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引導思考。答案提示模擬會議:從發達國家的人口現狀出發,分析勞動力短缺的原因及發達國家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依賴程度;從“難民潮”提供的勞動力和造成的社會問題,分析難民勞動力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差異,以及難民問題給收留國帶來的財政和社會治安的壓力。引導思考:國際社會在難民問題上如何建立更為積極有效的跨國合作機制 如何更好地發揮聯合國的作用,以形成更為合理的全球難民治理方案 【合作探究·提素養】任務1 人口遷移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互動探究】材料 人口流動是人類歷史發展中重要的歷史現象,它給不同的文明帶來沖擊與碰撞,也促進了不同生產方式的傳播與交流。就人類文明史而言,以哥倫布航行美洲為標志的地理大發現,才真正激起了一股史無前例的人口遷移大潮。1850—2000年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時間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人,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萬—3700萬人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人,1974 年為947.5萬人,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 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知識,圍繞“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具有相互促進作用。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前往美洲進行殖民擴張,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歐洲通過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削弱了封建制度,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通過向美洲的人口遷移,加強兩地的聯系,向美洲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有利于美洲的近代化。社會發展吸引人口的遷移。近現代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二戰后歐洲等國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人口由經濟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流向歐洲等發達國家,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綜上所述,人口遷移有利于人口流入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也能吸引人口流入,體現了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審題步驟】(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初步設計“問題”(論點)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知識,圍繞“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展開論述。(試題主題明確——圍繞“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讀相關素材(文字、圖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人口流動是人類歷史發展中重要的歷史現象,它給不同的文明帶來沖擊與碰撞,也促進了不同生產方式的傳播與交流”“1850—2000年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時空定位 世界近現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帶來人口的遷移對資本主義發展和美洲近代化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發展對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以及二戰后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影響層次鮮明 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具有相互促進作用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影響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人口遷移有利于人口流入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也能吸引人口流入,體現了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任務2 文化多元化的利與弊材料一 【審題步驟】“四讀”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讀出處得出“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讀正文圖示得出“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儒家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北美洲”“美利堅合眾國”“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學校德育”“中小學”,可概括出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培育內容。 材料二:讀正文“強調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弘揚文化的民族獨創風格”“各國必須從文化主權的高度加以認識,并切實采取措施”“要對全球化及其文化發展與文化殖民主義的關系進行辯證的分析”“弘揚和發展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極進行文化創新”等,可得出應對西方的文化殖民主義的方法“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1)時空限定——新加坡;內容限定——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培育;角度限定——歷史因素。(2)時空限定——西方;內容限定——文化殖民主義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圖片信息中“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儒家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北美洲”“美利堅合眾國”“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學校德育”“中小學”,從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主導培育內容、中國思想元素、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思想政治文化、公民應具備的道德與權利、重視學校教育等歸納得出。第②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影響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培育的歷史因素、新加坡自身發展過程、國內民族關系的多元性、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地理位置和經濟形態等總結。第(2)問,據材料二“強調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弘揚文化的民族獨創風格”“各國必須從文化主權的高度加以認識,并切實采取措施”“要對全球化及其文化發展與文化殖民主義的關系進行辯證的分析”“弘揚和發展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可概括得出——摘編自馮博《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研究》材料二 在全球化時代,強調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弘揚文化的民族獨創風格,不但不會阻礙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而且這恰恰有益于解構當今西方某些發達國家的霸權主義者試圖借“全球化”之機推行文化殖民主義的圖謀,各國必須從文化主權的高度加以認識,并切實采取措施,對本國的文化予以適當的保護。要對全球化及其文化發展與文化殖民主義的關系進行辯證的分析,要認識到反對文化殖民主義不是反對全球文化在平等自愿基礎上出現的統一化發展趨勢,而是反對全球文化發展的西方化或美國化,要追求文化模式及價值的多元化,實現文化發展的自由化與非政治化,弘揚和發展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堅決抵制文化殖民主義,時刻警惕文化殖民主義的侵蝕。——摘編自岳振宇《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雙重性》(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培育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影響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培育的歷史因素。(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如何應對西方的文化殖民主義。 【參考答案】 (1)內容:新加坡國家認同;中國及中國元素;西方政治文化;公民權利與道德;學校價值觀教育。因素:新加坡自身的發展;多元種族;傳統儒家文化影響;西方文化影響。(2)深入挖掘和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維護本國文化主權;理智地對待全球化與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積極進行文化創新。【思維導圖】【隨堂檢測·精評價】1.據歐盟統計局統計,2015年歐盟有510萬人出生,520萬人死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但同期歐盟總人口卻從5.08億上升到5.1億,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縮。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B.區域經濟集團化的不平衡C.市場經濟在各國實行D.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形成【解析】 由材料可知,歐洲人口的增多是由于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縮,而人口流動加速是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影響,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全球化給歐盟帶來的影響,并未提及區域經濟集團化的不平衡,排除B項;市場經濟在各國實行與移民人口大量增加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國際經濟新秩序還沒有形成,排除D項。 【答案】 A2.下表所示為16世紀至20世紀上半期世界人口的遷移情況。據此可知,引發19世紀中后期世界人口移出地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1500—1850年 歐洲、非洲 美洲1850—1945年 歐洲、亞洲 美洲A.工業革命后黑奴貿易的衰落B.亞洲遭受列強侵略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D.美洲原住民消失【解析】 根據表格內容可得出,19世紀中后期世界主要人口移出地由非洲轉變為亞洲,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受工業革命的影響,傳統的黑奴貿易逐步衰落,因此非洲移出人口減少,A項正確;亞洲遭受列強侵略并不是19世紀中后期世界主要人口移出地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排除C項;美洲原住民并沒有完全消失,排除D項。【答案】 A3.1996年,中國的外國人入境游客人數為674.43萬人次,到2013年就增長為2629.03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為11.34%。這一變化趨勢反映了中國( )。A.由封閉到開放的歷程B.成為移民凈流入國C.成為最大移民目的地D.改革開放深入發展【解析】 據材料可知,1996年到2013年,我國的外國人入境游客人數從674.43萬人次增長到2629.03萬人次,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1.34%,這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D項正確;我國從封閉到開放的標志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我國已成為移民凈流入國,排除B項;僅有外國人入境游客人數及其年均增長率不能說明我國成為最大移民目的地,排除C項。【答案】 D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