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唯物史觀 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必然性和重大歷史影響。時空觀念 認識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運用文獻資料,探究古代物種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種外傳的歷程。歷史解釋 通過史料分析,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特征和影響。家國情懷 認識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經濟全球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1.重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概況2.難點: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重大歷史影響基礎認知一、美洲物種的外傳1.糧食作物(1)玉米:在歐洲:最初種植在庭院中供人___。從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主要的___和飼料作物之一。到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____各國。在中國:____時,從西亞和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傳入中國后,先是在_______種植,后來逐漸擴展到平原地區。___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種植已遍布____。(2)馬鈴薯:在歐洲:最初種植在庭院中供人觀賞。16世紀末,作為___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在中國:與玉米傳播狀況相似。(3)甘薯:在歐洲:傳播比較____。在中國:與玉米傳播狀況相似。2. 蔬菜作物(1)番茄:在歐洲:最初只是作為觀賞植物。18世紀中葉開始作___栽培。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又傳回美洲。在中國:____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_______在菜園種植。(2)辣椒:在歐洲:15世紀末傳入_____。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在中國: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____”。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農作物(1)種類:___類的小麥、大麥、水稻,___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2)過程:①____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用____做成的食品種類繁多,小麥產業隨之興盛。②____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成為產量僅次于小麥的北美第二大農作物。2.禽畜(1)種類:雞、牛、驢、馬、豬、羊等___。(2)過程:歐洲移民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美洲,其繁衍生息,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____的發展。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 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____:物種交流適應了復雜的氣候環境,豐富了糧食種類,提高了人類抗饑荒能力。2. 改變了人們的_______:改變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3. 推動了當地_________的發展: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國,玉米等外來農作物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______的發展。4. 對當地____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美洲的原始森林被濫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中國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是,過度的______,也導致了水土流失。深化探究探究一 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材料一 番薯(甘薯)種出海外呂宋(今菲律賓)。明萬歷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磽確(堅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摘編自(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材料二 清朝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報功祠、“先薯亭”,以紀念陳振龍引進甘薯和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績。——摘編自《福州市政府志》思考:(1)根據材料,說明甘薯在我國得到迅速傳播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陳振龍引種推廣甘薯的意義。提示(1)原因:商人陳振龍推動了甘薯的引種、推廣;政府的倡導激勵了甘薯的迅速傳播;適應性較強的優良生物學特征是甘薯傳播的客觀原因。(2)意義:甘薯易種植,產量高,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緩解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短缺問題;推動了我國封建社會末期的土地開發與人口增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探究二 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1)經濟上,美洲的馬鈴薯、甘薯、煙草、玉米、南瓜等作物傳入中國,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種植結構的調整(有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出現了專業生產區域。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觀上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長創造了條件。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的經貿中心之一,并促進了中國的賦稅變革。(2)政治上,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一方面中國被迫開始了反侵略的戰爭,捍衛國家主權,如鄭成功收復臺灣;另一方面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東南沿海海盜式的騷擾,清政府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失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從而導致近代中國逐漸落伍。(3)文化上,“西學東漸”開始,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東來,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西方文化,徐光啟等人開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農政全書》中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與工具。探究三 “哥倫布大交換”材料一 植物、糧食作物、動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其他歐洲水手的遠航探險以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傳播。“哥倫布大交換”比早先的物種交流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與早先的物種交流不同,哥倫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動植物品種與疾病。因為幾千年來,東西半球與大洋洲的物種都是獨立地沿著各自的軌跡進化的。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物種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與自然環境的永久性變化。——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 在哥倫布到來后的一兩個世紀中,印第安人口減少了95%,主要的殺手是舊大陸來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因此對它們既沒有免疫能力,也沒有遺傳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傷寒爭先恐后地要坐殺手的“頭把交椅”,緊隨其后的還有白喉、瘧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結核和黃熱病。歐亞大陸的病菌在大量消滅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方面起了關鍵作用。這些原住民包括太平洋諸島居民、澳大利亞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編自[美]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歷史上出現過的其他類似的交流相比,“哥倫布大交換”有什么特點。(2)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哥倫布大交換”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提示(1)特點:地理范圍大,開啟了全球范圍的交流;交流內容豐富,包括動植物、人種等多個方面;影響更加深遠,使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2)影響:引發了物種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與自然環境的永久性變化;高產作物的交流與廣泛種植為世界人口的增長提供了食物保障;傳染疾病的傳播導致美洲等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整體上促進了世界的交流,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探究四 物種交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材料一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期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現象凸顯。材料二 1678年,河道總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產粟米”,兩年后就有人感嘆“溝洫之制,水陸失宜”。思考: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物種的引進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影響。提示:影響:人口激增,農業開發超過土地承載能力,亂砍濫伐,植被破壞,過度墾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嚴重。1.自16世紀50年代開始,歐洲的自然科學家把數千種未知物種進行了分類,確定了適應歐洲不同氣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種,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種對歐洲人的飲食習慣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反映出A.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物種交流 B.世界聯系加強影響人類物質生活C.歐洲飲食結構變化引發商業革命 D.新航路開辟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答案】B2.18世紀以前,英國人習慣用自家的小園子供養自己。19世紀中期,英國工人的飲食水平隨著工資水平變化,工資較高的工人,特別是家里每個人都能掙點錢的那些工人,吃得較好;在工資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說明當時英國A.食物供應商品化趨勢明顯 B.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C.新航路開辟改變了飲食結構 D.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答案】A3.清朝嘉慶年間,番椒(辣椒)傳入四川,在烹調中與當地特產的花椒有機結合,形成麻辣兼備的格局,從而促進了川菜的最終成熟定型。這表明清代中期的四川A.經濟文化呈現兼容性特征 B.長途販運貿易蓬勃發展C.閉關鎖國政策被徹底廢棄 D.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答案】A4. 下表是部分物種在亞、歐、美洲傳播、種植情況表,據此可知A. A. 美洲是世界農業物種的中心 B. 其傳播開始于新航路的開辟C. 17世紀中國閉關鎖國不可信 D. 中國農業生產發達世界領先【答案】B5. 16世紀以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傳到歐亞大陸,改變了糧食生產結構;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改變著歐洲人的消費方式;麥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極大地影響了美洲人的經濟生活。這A. 改變了原有的東西方飲食習慣 B. 有利于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C. 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D. 促進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