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課程標準】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知識結構】一、古代西亞文化1.概覽古代西亞主要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2.文字楔形文字:(1)創造者: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2)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3)特點: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桿在泥板上壓出一道道像楔子的筆畫(4)影響:在西亞廣泛使用,流行了數千年。3.文學創造了大量文學作品,代表作《吉爾伽美什》。(1)地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2)內容:史詩敘述了蘇美爾地區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活動,中間穿插大量神話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生動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4.建筑古代西亞的建筑和藝術成就輝煌:(1)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生動有趣,壁畫主題多樣,別出心裁。(2)亞述帝國修建了多座規模宏大的王宮,公眾號:高中歷史教研王宮大門上的標志性雕刻是人首飛牛。(3)波斯王宮的多幅雕刻刻畫了臣民進貢的場景,體現了專制帝國統治者的威嚴。5.科學/法典蘇美人發明了60進制。從蘇美爾文明起,西亞地區歷代統治者都重視編纂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1)內容① 前言:宣揚君權神授,炫耀國王的功德。② 正文:詳細規定了臣民的義務以及違背法律后具體的懲罰措施,涉及個人道德,兵役和勞役,租賃、借貸、債務,以及奴隸地位等方面。③ 結語:要求所有人必須遵守法典,違反者將遭到嚴厲懲罰。(2)意義:法典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二、古代埃及文化1.概覽古代埃及地處北非的尼羅河流域。BC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歷經分合,綿延約3000年。2.文字1.象形文字(1)歷程① 它來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② 約形成于BC4千紀末,一直使用到AD4世紀。在此期間,經歷了多種變化。(2)代表作:那爾邁調色板。古代埃及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突出主要人物。3.文學創作出豐富的文學作品:(1)神話:包括世界誕生和人類起源等內容;(2)詩歌:大多是宗教詩,也有愛情詩;(3)哲理故事:傳達著埃及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4)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傳記等(古代埃及人重視家庭)。4.建筑古代埃及的建筑藝術受到宗教較大影響。(1)陵墓: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財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給統治者修建豪華的陵墓,準備豐厚的隨葬品。(2)神廟:法老們還修建了眾多神廟,表達自己對神的敬畏(代表作:卡爾納克神廟)。祭司們宣揚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則賜予神廟大量財富。有些神廟富甲一方,勢力強大。5.科學/法典科學和技術領域,古埃及人有眾多創造:(1)歷法:埃及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古代世界最精確的歷法之一。古羅馬的凱撒制定儒略歷時,吸收了埃及歷法的成就。(2)在數學、醫學等方面,埃及人也頗有建樹。金字塔證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數學上達到了較高水平。6.其他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地區性特征三、阿拉伯文化1.概覽(1)帝國歷史:7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到8世紀已征服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北部的廣大地區。(2)文化歷程:阿拉伯人繼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區的文化遺產,把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結合阿拉伯人的風俗、語言和傳統,創造了阿拉伯文化。(3)地位:阿拉伯文化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2.文學(1)懸詩:阿拉伯半島統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經常派人到麥加附近舉行詩歌比賽,獲勝的詩歌會用金水書寫在布上,懸掛在克爾白神廟的墻壁上,名為“懸詩”。(2)《天方夜譚》:故事集中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受到《天方夜譚》的影響。3.科學/法典科學成就突出(1)數學: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2)天文:白塔尼修正了計算太陽和部分行星軌道的方法,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他的《薩比天文歷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曾經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醫學:伊本·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后被翻譯成拉丁語,長期用作醫學的標準教科書。【習題鞏固】1.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蘇美爾早王朝時期,諸城邦王室、貴族和商人開始將滾印(一種印章)作為私人所有物。它們一般作為官、私印使用,象征印主的財富和地位。烏爾城王室墓葬中出土的滾印都鐫刻了印主名字。材料所述現象的出現主要緣于( )A.文明交流的頻繁 B.楔形文字的成熟C.自然環境的劇變 D.原始藝術的產生2.“他將一生的一些成就和心得著成《醫典》一書,該書綜合了希波克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人的醫學論著,融合了中國、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成果,形成了古代西方最全面的醫藥學百科全書”。材料中的“他”是( )A.伊本 穆薩 B.白塔尼 C.伊本 西那 D.盧克萊修3.《吉爾伽美什》中有這么一個片段:我的朋友啊,誰曾超然人世升了天 在太陽之下永生者只有神仙。人的壽數畢竟有限,人們的所作所為,都不過是過眼云煙!你在此竟怕起死來。你那英雄的威風為何消失不見……我一旦戰死,就名揚身顯——吉爾加美什是征伐可怕的芬巴巴,戰斗在沙場才把身獻,為我的子孫萬代,芳名永傳。以上材料不能反映出蘇美爾人的什么品質( )A.友誼觀念 B.英雄主義C.追求永生 D.追求精神不朽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諸文化是非洲與外界相互影響的結果,這種相互影響就其程度而言,遠遠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亞與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響。這說明( )A.非洲文明是多種文明交融的結果 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文明落后C.非洲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先進文明 D.非洲地區影響世界各文明發展5.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統治者非常重視發展教育和知識普及,大量起用知識分子,公正對待學術問題,并一視同仁給予支持和鼓勵。這種寬容對待學術的態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國各地的文人學者得以擺脫民族與宗教信仰的限制。這一狀況的出現( )A.說明了地理位置決定文明特征B.為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創造了有利條件C.壟斷了世界文明的交融與發展D.推動了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領先于西方國家6.公元前2900-前2000年期間,兩河流域地區統治者擁有較多頭銜。最初一般使用“恩西”“盧伽爾”,意為某一城市的主人,后來其標識的地理范疇逐漸超出原有城市的界限,再后來有的統治者甚至創造出多種“四方之王”“世界之王”的新頭銜。這些變化( )A.表明統治者滿足于小國寡民現狀 B.反映城邦國家向地域國家的演進C.標志著兩河流域文明國家的形成 D.促進了兩河流域統一帝國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