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隋唐政治演變與民族交融一、思維導圖二、學習提示1.“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表現?2.隋、唐走向衰落的原因分別是什么?3.隋唐時期在制度上進行了哪些創新?有何影響?4.唐朝與周邊民族政權交流交往的表現有哪些?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是什么?三、能力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以洛陽為中心,南起余杭,北達涿郡的大運河貫通中國南北,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開鑿這條運河時在位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武則天2.隋朝二世而亡但影響深遠。下列選項中,與之相近的是( )A.秦朝 B.漢朝 C.宋朝 D.元朝3.唐太宗在位時,開創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局面,史稱( )A.開元盛世 B.康乾盛世 C.貞觀之治 D.光武中興4.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 )A.牧野之戰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靖康之難5.《舊唐書》記載:“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贝瞬牧现饕从沉? )A.藩鎮割據 B.宦官專權 C.朋黨之爭 D.黃巢起義6.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行政分工對應正確的是( )A.門下省——起草詔令 B.中書省——審核詔令C.尚書省——執行詔令 D.三省分工不明確7.隋唐時期創立并實施的選官制度是( )A.察舉制 B.科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襲制8.《舊唐書·地理志》記載:“(貞觀)二十年四月,西突厥泥伏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首領名稱)率眾內附,乃置庭州,處葉護部落。長安二年,改為北庭都護府?!北蓖ザ甲o府管轄地區位于( )A.東部地區 B.云南地區 C.西域地區 D.漠北地區9.《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是研究回鶻歷史的著作,通過這部著作我們可以了解近代( )的發展歷史。A.回族 B.維吾爾族 C.壯族 D.滿族10.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唐蕃盟于長安,長慶三年樹唐蕃會盟碑于拉薩。碑文刻有:“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贝舜螘? )A.體現了唐朝開明的對外政策 B.結束了雙方和戰不定的局面C.開啟了唐蕃之間的文化交流 D.加強了唐朝對西南地區管轄(二)材料解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煬帝大業四年)詔發河北諸軍百余萬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ù髽I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使可通龍舟,并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宋]司馬光編《資治通鑒·隋紀五》材料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其二)》(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一中“涿郡”和“余杭”在隋朝大運河中的位置。它們對應的分別是今天的哪兩座城市?(2)根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評價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得失。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科舉制有如下特點:一,它建立了應試入仕者與政權的直接關系,應試者掌握著一定的自主權,自愿報考,而不需官僚舉薦,因而也就剝奪了官僚私人把持選舉的特權,至少從制度上講避免了“唯親、唯勢”而不“唯才”的弊端;二,選取錄用以考卷成績為標準,帶有一定的客觀性與科學性;三,社會成員不論門第出身,只要身家清白、不屬賤民,便可報考,打破了門閥世族的壟斷,擴大了選才的范圍。以上幾點,無疑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李治安、杜家驥《中國古代官僚政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分析實行科舉制的意義。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B 2.A 3.C 4.C 5.A 6.C 7.B 8.C 9.B 10.B(二)材料解析題11. (1)涿郡是大運河的最北端,即今天的北京;余杭是大運河的最南端,即今天的杭州。(2)得:貫通中國南北,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失:耗費大量人力財力,農民不堪重負,加速了隋朝的滅亡。12.(1)三省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2)改變了世家大族政治壟斷的局面;以考試成績為標準,強化客觀性競爭,有利于選拔人才;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