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目標任務 主干內容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亞非拉人民的抗爭,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素養達成 1.分析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各自特點及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培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 2.家國情懷:學習亞非拉人民為獲得民族獨立的斗爭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主權意識。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1.18世紀末19世紀初背景 歷史 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埋下了拉丁美洲爭取獨立的火種經濟 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思想 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時機 ①法國大革命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也嚴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②美國的獨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過 程 法屬海地 1804年海地的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西屬拉美 在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經過多年征戰,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實現了獨立葡屬巴西 1822年,巴西擺脫了葡萄牙的統治獲得了獨立影響 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國家都建立了共和制;但拉美國家并未真正擺脫殖民壓迫2.19世紀至20世紀初背景 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英美等國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1823年,美國發表門羅宣言,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美國在對拉丁美洲進行經濟侵略的同時,還進行武力干涉,實行了“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典型地區 巴西建立共和國 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①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②1917年,墨西哥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系統認知] 拉丁美洲人民經過艱苦斗爭,于19世紀20年代基本獲得獨立。但由于拉美特殊的政治、經濟狀況,仍面臨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二、亞洲的覺醒背景 政治 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經濟 亞洲國家的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思想 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 條件 1885年,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國民大會黨過程 ①1905年,以提拉克為首的國大黨激進派主張聯合人民群眾的力量,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②1908年,孟買工人政治總罷工,表明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伊朗立 憲革命 時間 1905—1911年,伊朗發生了立憲革命成果 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規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國家影響 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中國 辛亥 革命 性質 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意義 ①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②它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系統認知] 20世紀初,亞洲各國的民族民主意識加強,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使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逐漸向近代化國家邁進。三、非洲的抗爭事件 概況 結果埃及的抗英斗爭 ①祖國黨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號,以此喚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識; ②1882年,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阿拉比領導埃及軍民進行了英勇無畏的抵抗 抵抗失敗,阿拉比被俘,英國占領埃及蘇丹馬赫迪起義 ①1881年,蘇丹爆發大起義; ②武裝起義持續近20年,起義者曾占領蘇丹大部分地區,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起義失敗后,英國控制了蘇丹埃塞俄比亞 抗意戰爭 ①1894年,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 ②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發表《告人民詔書》,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者,保衛國家的獨立; ③1896年,打敗侵埃意軍,迫使意大利簽署和約 埃塞俄比亞保持了自己的獨立[系統認知] 非洲國家的抗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促進了非洲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由于非洲大多數國家發展水平比較低,其反侵略斗爭呈現出徘徊型的特征。探究點 民族意識覺醒——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任務驅動 1.——拉美實現獨立的原因與缺陷[材料一] 到18世紀后半葉,拉美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各地相繼出現了商業中心。到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在殖民地封建社會內部孕育成長。拉丁美洲的革命深深受益于同時代歐洲和北美的發展……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自由主義理想深刻影響了整個南北美洲受過教育的少數人的心智。……美國獨立戰爭……受到了人們的歡呼。幾年后,法國大革命向人們提供了另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推翻專制統治的實例,而同時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完全忙于歐洲事務,結果給新世界提供了一個向這兩個國家的統治發起挑戰的難得機會。——摘編自菲利普·李·拉爾夫《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在西班牙、葡萄牙統治時期,拉美的大量土地就掌握在極少數大地主手中,形成大地產制。獨立后絕大多數大地產更加擴大……大地產保留了對農民的封建半封建剝削……大種植園發展單一作物制,生產與銷售受外國控制,極大地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拉美各國在政治上形成“考迪羅”制。大地主與天主教會、軍閥結成聯盟,操縱政權……軍事獨裁者為了維護統治,往往投靠外國勢力,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這就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打開了大門。——摘編自劉宗緒《世界近代史》[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拉丁美洲實現獨立的原因,分析拉美各國獨立后阻礙其發展的因素。[提示] 原因:拉丁美洲經濟發展,人民要求擺脫宗主國經濟掠奪,取得民族獨立;啟蒙思想的影響;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因素:經濟上,盛行大地產制,土地問題沒有解決;單一作物制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政治上,民主流于形式,形成了軍事獨裁的“考迪羅”制度;外部面臨著帝國主義的滲透和侵略。2.——亞洲覺醒的多重因素[材料] 繼俄國1905年的運動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個亞洲——土耳其、波斯、中國。在英屬印度,動亂也正在加劇。……世界資本主義和1905年的俄國運動徹底喚醒了亞洲。幾萬萬被壓迫的、沉睡在中世紀停滯狀態的人民覺醒過來了,他們要求新的生活,要求為爭取人的起碼權利、為爭取民主而斗爭。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標志著20世紀初所開創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階段。——摘編自列寧《亞洲的覺醒》(1913年5月7日)[解讀]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亞洲國家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人民“要求為爭取人的起碼權利、為爭取民主而斗爭”;俄國革命的帶動或影響。3.——辯證認識西方列強侵略的雙重作用經過一段時間,工業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國,都得到亞洲人和西方人的強勁推動,盡管這種推動在東南亞來得較遲。同技術進步至少同樣重要的是引進了19世紀西方式商業和工業組織機構,如銀行和合股公司,它們改變了亞洲的面貌并最終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覆滅。更重要的是亞洲人民族身份意識的覺醒,這使他們與殖民地征服者對立起來。過去的亞洲大帝國和其他國家,在文化和官僚政治結構上是與現代歐洲民族國家不同的,但亞洲人明智地看到,歐洲國家強大力量之源正是他們所缺乏的統一和干勁,而他們若想再次成為他們自己國家的主人,就必須具備這樣的統一和干勁。——摘編自羅茲·墨菲《亞洲史》[解讀] 西方列強對亞非拉的侵略,給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與此同時,也給亞非拉各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推動了這些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引發了各國的多種形式的民族民主革命,因而列強的侵略也成為殖民主義覆滅的“掘墓人”。史論形成 1.正確認識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差異由于各個地區、國家的社會發展程度很不平衡,外來資本主義刺激下產生的新的經濟因素,或強或弱,階級結構的變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區和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斗爭水平高低各異,形式和性質也不盡相同。在亞洲,由于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階段,并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出現了民族資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如中國的同盟會和印度的國大黨;二是舊式的農民起義逐漸被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代替,宗教的旗幟被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的旗幟代替;三是新的階級力量參加了斗爭,如1908年印度孟買工人大罷工。 至于朝鮮的甲午農民戰爭、中國義和團運動,則還屬于傳統的運動模式,不占主流。在非洲,斗爭水平總體上相對落后,主要是舊式民族運動,只有埃及出現了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2.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1)拉丁美洲①革命范圍廣,時間長,成果豐碩。②革命任務具有反封建和反殖民壓迫雙重性質,爭取民族獨立是首要任務。③獨立運動的領導者是土著地主集團中的先進分子。④獨立運動的結果具有特殊性。經濟上封建大地產制沒有被根本觸動并有所發展,政治上“考迪羅主義”盛行。(2)亞洲①新興的資產階級掌握了革命領導權,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提出了革命綱領。②資產階級政治運動開始在不同程度上與工農運動結合起來。③各國的工農運動從自發斗爭逐步轉向自覺斗爭,尤其是亞洲的工人階級表現出了革命的徹底性。④亞洲各國革命者在斗爭中相互支持、彼此激勵,并開始進行聯合嘗試。(3)非洲①武裝斗爭和武裝起義是反對殖民主義的主要形式。②有組織、規模大、持久的武裝反抗,甚至發展成為全國性的衛國戰爭。③領導力量多樣,有宗教領袖、國王、知識分子等,但大多屬于傳統社會階層。④從性質上看,大多數屬于舊式的民族解放運動。遷移訓練 1.20世紀初,“亞洲的覺醒”已勢不可擋。在中國,和平改革的思潮漸漸讓位于共和革命的思潮,革命活動也在國內風起云涌,圍繞共和革命這一中心,新的思想解放潮流在論戰中走向深入。從外因的角度看,中國人民的“覺醒”主要緣于( )A.維新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失敗B.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成立C.列強侵華的加劇及西學的傳播D.近代民族工業的迅猛發展解析:選C 結合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可知,西方列強的侵略、民主思想的傳播成為中國人覺醒的外因,故選C項;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成立、民族工業發展推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都是民族覺醒的內因,排除A、B、D三項。2.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爭的主要領導者是舊式統治階級,而亞洲和拉丁美洲則進入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階段。產生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社會思想意識形態的差異B.社會階級結構的差異C.人民群眾是否支持反帝斗爭D.社會經濟結構的差異解析:選D 在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列強逐漸把非洲變成其完全殖民地,導致非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非常不充分,而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是半殖民地,其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正是由于社會經濟結構的差異,導致其民族解放運動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故選D項。3.20世紀初,亞洲各國西化的知識分子階層和工商業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結盟,紛紛建立政治組織,掀起了印度國大黨運動、伊朗立憲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等運動。這些運動( )A.實現了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B.傳播了民族民主思想C.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D.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解析:選B 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亞洲掀起了民族民主運動,促進了民族民主思想的傳播,故選B項;印度、伊朗和中國當時都未實現完全獨立,排除A項;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發生在這些運動之后,排除C項;辛亥革命只局限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群眾基礎不廣泛,排除D項。多閱讀·發展學科素養(一)——歷史認知更豐滿“亞洲的覺醒”“亞洲的覺醒”這場革命風暴,雖然由于資產階級首次革命缺乏經驗和帝國主義勢力的過分強大而失敗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但它所體現的亞洲的覺醒,卻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它為日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勝利,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沒有20世紀初亞洲這場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就不會有以后中國、朝鮮、越南等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二戰后亞洲資產階級民族獨立國家的紛紛誕生。亞洲資產階級的首次革命雖然失敗了,但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這場革命風暴中愈挫愈奮的革命志氣和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永遠是亞洲人民的革命遺產,永遠鼓舞著亞洲的愛國志士,為亞洲的今天和明天而奮斗不息!——摘編自才家瑞《“亞洲覺醒”的內涵及該時期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的類型與特點》(二)——換一種視角看歷史對門羅主義的評價學術界在評價門羅主義的性質時,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門羅主義是“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前奏,具有擴張性,是美國從“孤立”走向擴張的重要環節。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指出,美國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這一口號,反對歐洲國家干涉美洲事務,是為了消除異己,憑借優勢在美洲建立霸權。例如,《高校世界歷史配套教材·近代史卷》一書中寫道:“門羅主義以它民主的形式、道義的精神、含混的措辭,在當時受到拉美新獨立國家的普遍歡迎,而門羅主義對‘神圣同盟’各國企圖干涉拉美民族革命的陰謀提出警告,客觀上有利于拉美各國的民族獨立運動。但同時應該看到,美國政府實質上是要把美洲變成美國人的美洲,到19世紀80年代,當美國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時,門羅主義就成為美國擴張主義者在美洲大陸建立霸權的工具。”另一種觀點認為,門羅主義更多地具有防御性,與其說它是“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前奏,不如說它是美國早期“孤立主義”的變種。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指出,美國提出門羅主義時,自身的經濟實力尚不強大,無需廣闊的海外市場。與此同時,歐洲依然占據優勢地位,法國、英國等國對拉丁美洲虎視眈眈。缺乏強大軍事實力做后盾的美國不愿意與歐洲國家產生正面沖突,于是提出門羅主義,希望建立一個與歐洲體系彼此脫離的美洲體系。門羅主義出臺后一段時間內,美國很少直接插手拉美事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