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1.結合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探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結合從秦至元中央政府機構和地方機構演變的特點和意義,理解古代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自主預習】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時期 概況 政治制度夏 夏、商、西周是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奴隸制王朝國家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① 傳統 商 商朝建立后,實行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據記載,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商周政體中,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西周 (1)制度:貴族等級分封制政體。 (2)主要內容:周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控制著鎬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則分封給與周天子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并允許他們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國內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② 制。分封制是較內外服制更進一步的政治制度,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但要服從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 (3)基本特征:分封制與宗法制、禮樂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歷史 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③ 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為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各國在政治上都進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 主要 內容 皇帝 制度 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三公 九卿 制度 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百官;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圖籍、文書,監察百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各類政務和皇室事務的卿,泛稱“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國家重大事務往往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郡縣制 在總結春秋戰國以來“天下共苦戰斗不休”歷史教訓的基礎上,秦始皇斷然否定了分封諸子為王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秦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④ 掌監察。秦統一后設36郡,后又不斷調整。郡下設縣或道,根據戶數的多少,置縣令(長)、縣丞、縣尉。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文書行政管理 制度 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秦朝還建立了以⑤ 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文獻與出土材料均反映了秦朝文書十分繁密 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中央行政制度時期 中央行政制度 內容、特點、作用(影響)兩漢 三公九卿制 漢承秦制漢武帝設中朝制 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外朝丞相權力大大削弱,加強了皇權西漢晚期三公制 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東漢尚書臺 三公權力受到削弱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與出令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三省共同議政于⑥ ;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三省由皇帝直接掌控;三省長官并稱宰相,分掌相權;三省職責明確,相互牽制,削弱相權,可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職能并加強皇權宋朝 設⑦ 省 其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職權元朝 中書一省制 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明朝 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 綿延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標志著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內閣制 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內閣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清朝 軍機處 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2.地方行政制度時期 地方行政制度 內容、特點、影響漢朝 郡、縣二級制 郡的最高長官為太守;郡尉、郡丞分掌軍事和行政;太守開府分曹理事;各曹屬吏分管具體事務。郡下設縣(有少數民族地方設道);縣設縣令或縣長,下有縣丞、縣尉及分曹屬吏王國與侯國 景帝、武帝后,地方權力被不斷削弱,諸侯國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⑧ ”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州刺史有行政權、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 魏晉南北朝 實行州、郡、縣三級制隋朝 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 承隋制,實行州、縣二級制 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藩鎮割據(唐中期以后) 設⑨ (州以上的地方軍政長官),部分節度使逐漸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宋朝 路、州(府)、縣 三級制 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元朝 行省制 行省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后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 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明朝 廢行省,設三司;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原行省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割;后來,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清朝 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⑩ 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承襲明朝的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答案】①禪讓政治 ②嫡長子繼承 ③宗法血緣 ④監御史 ⑤郵傳 ⑥政事堂 ⑦中書門下 ⑧州 ⑨節度使 ⑩總督思考點 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你認為兩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解題關鍵:“政體”的異同。思路引領:“相同之處”可從實施目的、政體性質、發展狀況等角度總結;“不同之處”可從實行條件、建立基礎、官吏權力、與中央的關系、地方居民組成等角度總結。答案提示相同之處:①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②都是中國古代起過重要作用的地方行政制度;③后來都因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逐漸瓦解。不同之處①實行條件: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聯系,諸侯國的主體都與王室有血緣關系,即使無血緣關系也一般通過聯姻與王室形成甥舅關系,作為血緣宗法關系的補充。內外服制度中,王室與附屬國是同盟關系,是形式上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但未必有血緣關系;內外服制度的“外服”指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認商王的中心地位的。②建立基礎:分封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內外服制度中臣服關系的維持,是以中央力量的強弱為轉移的,同時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③官吏權力:分封制下諸侯擁有封地和相應爵位。內外服制度中的臣服只是在商王強大的軍事征服下才結成的一種臣屬關系,附屬國接受封號,表示對商王承擔義務,商王則承認附屬國所擁有的土地和臣民。④與中央的關系:分封制下,諸侯國對周天子的義務更加明確,周天子對同姓諸侯的分封到達邊疆要地,周王室的有效管轄范圍擴大,形成“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下諸侯國有較大的地方獨立性。內外服制度下,商王有支配內外服的實際權力,但控制力有限,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⑤地方居民組成:分封制下,多數封國內血緣關系被打破。內外服制度下,附屬國內居民多聚族而居,有血緣聯系。學思之窗 東漢政論家仲長統總結的三公權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解題關鍵:理解材料中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的意思。思路引領:聯系西漢中后期中央集權“失權”的史實,理解光武皇帝設立尚書臺,使之成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樞所在的意義。答案提示: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中朝作為協助自己決策的中樞機構。漢武帝死后,權臣霍光統領中朝,掌握實權。霍光延續了漢武帝晚年的既定政策,中央集權制度沒有受到大的影響。宣帝時,中央集權甚至得到了全面強化。但宣帝之后,皇權衰弱,外戚宦官干政持續不斷,中央集權名存實亡,最后導致王莽代漢。這一歷史教訓使劉秀認識到中央集權“失權”的危害,這也是他在東漢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動因。自漢武帝開始的中朝尚書權力的增大,已經開始制度化約束包括丞相在內的“強臣”干政局面,劉秀果斷將尚書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設立尚書臺,使之成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樞所在。史書記載表明,東漢的尚書臺已經擁有了各方面的參與決策與行政權力。思考點 歷代中央行政中樞制度經歷了哪幾個重要演變階段 解題關鍵:“中央行政中樞體制”演變的內在規律和基本特征。思路引領: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歷代中央行政中樞體制的設置的本質和特點歸納其演變過程。答案提示:秦朝是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大一統王朝的開端,建立了以丞相為首的行政中樞,這一制度延續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出于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設立中朝,使之成為行政中樞所在,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中朝尚書的權力在此階段發展起來。西漢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對行政中樞制度產生重要影響。東漢建立后,以尚書臺作為行政中樞,三公的權力進一步削弱。隋唐的行政中樞是三省,三省長官并稱宰相,三省中中書省又因草擬政令而處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宋朝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但又設樞密院、三司分掌軍政與財政,分割宰相權力。元朝實行中書省總理政務的中樞制度。明朝初年廢除宰相制,以內閣作為行政中樞。清朝雍正時,確立了以軍機處作為中樞的制度。從總體上看,歷代中央行政中樞制度經歷了秦漢、唐宋、明清三個重要演變階段。其總體趨勢是削弱宰相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中國古代自秦漢以后為什么要堅持實行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地方行政制度 它有什么歷史作用 解題關鍵: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地方行政體制的形成原因、基本特點和歷史影響。思路引領:第①小問,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從歷代統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標、與分封制的比較優勢、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地方行政體制的特點等角度理解;第②小問,可從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對當今中國國家治理的現實借鑒等角度總結。答案提示:春秋戰國時期,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生產關系開始產生,由此誕生了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中央集權制與郡縣制就是適應新的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維護地主階級整體利益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史很長,其間有很多變化,但這兩大階級的基本性質都沒有改變,因此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也就不會改變。郡縣制作為中央集權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層級上歷代有不同劃分,但其本質沒有改變,一直是適應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政治制度。郡縣制對維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以及維護地主階級整體利益都產生了很大作用。中國歷史上有些王朝也曾推行過分土治民的分封制,如漢初郡國并行制,西晉分封并不斷擴大宗室諸侯王的權力,但它們都被實踐證明是瓦解中央集權的力量,根本起不到藩衛中央的作用,所以郡縣制是歷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主體。關于郡縣與分封的選擇,除了秦朝產生過激烈爭論之外,歷代政治家對郡縣制都持肯定態度。柳宗元和顧炎武盡管不能從本質上認識到郡縣制的必然性,但他們樸素的直覺無疑也是正確的。學習拓展 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廷議、朝議、集議的基本形式,進一步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下中央決策的方式。解題關鍵:廷議、朝議、集議的基本形式、本質特點和積極作用。思路引領:閱讀材料,把握主旨;查閱相關資料,認識其基本形式;結合廷議、朝議、集議的相關特點,聯系所學知識,從廷議、朝議、集議的本質目的、發展軌跡、發揮的作用等角度思考。答案提示:中國古代自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后,中央決策體制中就形成了以廷議、朝議、集議的方式決定國家重要事務的一種傳統。如秦朝的皇帝制度問題、郡縣與分封制取舍問題等都經過了廷議。參加廷議的人員也很廣泛,并不局限于中央高級官員,參加廷議的人員大都可以暢所欲言,由皇帝集思廣益,最后裁定。歷代皇帝的很多詔令在發布之前也都經過了廷議。秦朝開始的廷議在后世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其趨勢是向較為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廷議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的一種“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決策的合理性。廷議制度雖對君主權力有一定制約,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議結果是否被采納,仍然取決于君主意志,而不取決于廷議的結果正確與否,或其是否為多數人所贊成。(答案以廷議為例)【知識圖示】1.先秦時期2.秦朝時期 3.明清時期【分析比較】1.分封制和郡縣制分封制 郡縣制劃分 標準 與宗法制相聯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按地域劃分官吏 權力 王位世襲,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 官吏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調動,不能世襲,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與中央 的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官員職 責范圍 在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土地管理權 在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利弊 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實質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 2.中國古代丞相與明代內閣首輔丞相 內閣首輔權力來源 丞相制度賦予 皇帝個人信任職責 一級決策者 侍從咨詢為主任免 要經皇帝及大臣商議 直接由皇帝的意愿決定與皇權的關系 制約皇權 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3.內閣與軍機處內閣 軍機處不同點 朝代 明朝 清朝設置 原因 皇帝政務負擔沉重 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皇權;處理西北軍務的需要權限 明成祖時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明宣宗時擁有票擬權 按皇帝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再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特點 皇帝的最高幕僚、內侍機構 人員簡單(簡);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相同點 由與皇帝較親近的人員組成;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無決策權【合作探究】任務1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材料 自古迄今,如何處理統與治的關系,特別是如何解決統與治之間的沖突,是郡縣制國家治理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家治理”,其實包含兩個層面:一為“統”,即國家對其疆域和人民的統治;一為“治”,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各項公共事務的治理。對于中國國家治理研究有三種視角,一是“統”的視角,一是“治”的視角,一是“統與治的關系”的視角。統與治的沖突有三種類型,分別為中央統治與地方治理的沖突、國家統治與社會治理的沖突以及中央政府內部的政權與治權的沖突。——摘編自曹正漢《論郡縣制國家的統與治》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一論題:郡縣制國家的統與治既緊密聯系,又包含著內在的沖突。闡述:“統”的對象主要指人,目的是形成國家統一體,維護國家的完整和安全,維護中央政權的穩定和延續;“治”的對象主要指事,目的是有效地處理各類公共事務,達到“分治其事、集權于上”的效果。兩者互為補充,共同構建起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為統治者所重視,但統與治之間存在天然的沖突。比如在封建制之下,中央統治力量較弱,地方諸侯的治理權過于強大,中央難以統治地方;而在郡縣制之下,中央統治力量強大,地方治理權較小,難以有效地治理地方。綜上所述,唯有通過制度化的途徑分配好權力和利益,處理好統與治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示例二論題:解決好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沖突是國家治理的關鍵。闡述:在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關鍵是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西漢建立后,實行郡國并行體制,導致出現王國問題,給中央政權帶來威脅。漢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漢武帝時,頒布了“推恩令”,使王國數量增多,領地縮小,無力對抗中央。唐中葉以后,藩鎮勢力增強,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唐亡后,割據勢力更加發展,演變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央集權制度再次遭到破壞。綜上所述,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時要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要兼顧地方利益,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穩定發展。(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命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擬定一個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國家治理’……一為‘統’……一為‘治’,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各項公共事務的治理”“分別為中央統治與地方治理的沖突……”時空定位 中國古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關鍵;西漢郡國并行體制、平定七國之亂、“推恩令”;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宋代中央集權;中央與地方之間關系層次鮮明 從西漢初期到中期的中央集權制度;從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解決好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沖突是國家治理的關鍵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西漢初期實行的郡國并行體制威脅了中央集權,漢景帝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唐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唐亡后演變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央集權制度遭到破壞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時要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要兼顧地方利益,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穩定發展任務2 古代中國君主專制的加強材料一 秦設三十六郡(實際略多),郡下為縣,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在這樣的體制下,承擔著日常治理重任的是縣。另一方面,漢代有由虛到實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這充分體現出大一統實在太“大”,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但在有“封建”傳統的中國,這類介于中央和州縣的機構,常容易產生所謂的“藩鎮割據”。——據羅志田等主編《地方的近代史: 州縣士庶的思想與生活》整理材料二 在漢朝以前,三公的辦公場所稱為“府”,是當時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到了漢成帝時,開始了機構改革,三公行政級別平行,聯合執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在三公之下,又設置了太常等九個“卿級”官員,卿的辦公場所稱為“寺”。“九寺”是漢代的九大部委,綜合了現今國務院各個部委、機構和單位。九寺中的太常寺,相當于現在的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藥監局、中國氣象局。一直到明清時期,機構改革不斷。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創設“四輔官”,幾個人共同為皇帝出謀劃策,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機構演變的特點,并說明這種演變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機構改革的特點。【參考答案】 (1)特點:縣是最穩定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縣以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在不斷調整。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廣大地區的管理;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2)特點:側重行政機構改革;圍繞相權開展;以皇權為中心;實行大部門體制,職能綜合性強。“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設問得出是關于“從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機構演變”,進而概括出材料內容的特點。 材料二:從設問得出是關于“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機構改革”, 進而概括出材料內容的特點“四定” 定向詞(依據材料、結合所學): 第(1)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第(2)問:根據材料二(指導學生在設問中畫出關鍵詞)“四定” 定法詞(概括、說明、評析): 第(1)問,概括……并說明……;第(2)問,概括……(指導學生在設問中畫出關鍵詞)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從秦到元;內容限定——地方政府管理機構。第(2)問,時空限定——中國古代;內容限定——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第①小問,據材料一“承擔著日常治理重任的是縣”“漢代有由虛到實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這充分體現出大一統實在太‘大’,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得出;第②小問,據材料一“漢代有由虛到實的州”“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第(2)問,根據材料二“三公行政級別平行,聯合執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九寺’是漢代的九大部委,綜合了現今國務院各個部委、機構和單位”“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幾個人共同為皇帝出謀劃策,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等概括得出【隨堂檢測】1.公卿的族屬是商周政治建構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異姓和同姓公卿的比例差異說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A.家國同構 B.等級森嚴C.君主專制 D.官僚政治【解析】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圖中從商代到西周中期異姓和同姓公卿比例的變化可以看出西周時期國家的權力大部分由同姓公卿掌握,體現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即家國同構,故選A項;圖中異姓和同姓體現的是血緣差別,而不是等級差別,排除B項;君主專制是秦朝才建立起來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秦朝郡縣制的建立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D項。【答案】A2.史料記載,漢文帝時“分淮南為三國,盡立厲王三子以王之”,漢景帝時“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漢武帝時“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據此可知漢朝地方政策( )。A.具有妥協性 B.具有靈活性C.具有繼承性 D.具有全面性【解析】材料體現的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對王國勢力進行削弱,說明漢朝地方政策具有繼承性,C項正確;A、B、D三項與材料無關,均排除。【答案】C3.古代皇帝集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任用身邊的親信近臣組成決策核心;另一種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使其相互牽制。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屬于( )。A.前者 B.兩者兼有C.后者 D.兩者皆無【解析】漢武帝集權的方式是在中央設立內外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組成內朝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以宰相為首的外朝的權力,故選A項,排除B、C、D三項。【答案】A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