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單元規劃】
類別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方式 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中央集權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上計制、刺史制、臺諫合一、考滿、考察、京察、大計、六科、科道、六科給事中、都察院
西方的文官制度 “政黨分肥制”、文官制度
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 《奏定學堂章程》、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五權憲法”、甄別、公務員、干部制度、黨管干部原則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1.結合南宋書院與進士的分布,了解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結合中國古代察舉制和科舉制的特點,探討古代選官用官制度對現代人才選拔的啟示及其所蘊含的積極的價值取向。(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自主預習】
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官員選拔
(1)先秦時期:西周至春秋的①    制是官位世襲的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實行薦舉和軍功制度。
(2)秦漢時期:秦統一后,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漢武帝時期察舉制形成,采取先考察后推舉的方式,以孝廉、茂才等為標準。
(3)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門第成為選官標準。
2.官員考核:秦漢官員考核的辦法主要是②    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所以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3.巡視監察制度: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時設③    制度。此后,巡視監察制度延續下來。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歷史階段 選拔 考核 監察
隋唐 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科舉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④    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 隋唐⑤    為最高監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
兩宋 兩宋時期“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 宋朝也制定了嚴格的標準以考核官員 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監察制度的變化是⑥合一
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官員選拔: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元朝在⑦    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考試從⑧    中命題。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為舉人;會試由禮部主持,考中者為貢士;殿試名義上由皇帝主持,通過者為進士。
2.官員考核:明朝考核有⑨    和考察,考核的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⑩    ,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巡視監察制度:元朝的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明清監察機構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和六科    ,秩輕權重;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
【答案】①世官 ②上計 ③刺史 ④常舉 ⑤御史臺 ⑥臺諫 ⑦1313 ⑧四書五經 ⑨考滿 ⑩大計 給事中
【概念闡釋】門閥士族
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它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從東晉末至南朝逐漸衰落。士族享有特權,把持政權,世代為官,等級嚴格,標榜門第,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阻礙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門閥政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特征。
思考點 為什么說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善的選官制度
解題關鍵:科舉制的作用。
思路引領:根據科舉制創立的背景、內容、特點,從選官用官制度的角度分析科舉制的作用。
答案提示:(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2)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和用人范圍;(3)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4)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
學思之窗 閱讀材料,談談隋唐時期地方官員任用上的變化對中央集權有什么樣的影響。
解題關鍵:選官用官權力由地方轉歸中央。
  思路引領:根據材料“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皆由中央任命,加強了中央集權”等信息概括即可。
答案提示:隋唐時期把地方官的選拔和任用權,從地方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探究與拓展】
問題探究 結合課文,分析中國古代對官員“德”“才”的要求有何特點。
解題關鍵:“德”“才”之間的關系。
思路引領:根據材料“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以及司馬光、朱元璋、康熙帝所說分析總結。
答案提示:對官員的要求是德才兼備,以德為本,先“德”后“才”,目的是為封建專制統治服務。
學習拓展 結合材料,談談你對考核制度的看法。
解題關鍵:“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
思路引領:材料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難,難的是認真切實地貫徹執行。聽取他人的勸諫不難,難的是把他人的勸諫落到實處。據此從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角度分析總結。
答案提示: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必須從嚴治官,有法必依、有令必行,敬畏法紀、敬畏職責、遵紀守法。
【合作探究】
任務1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
材料 下表是某學者根據相關資料制作的南宋書院和進士分布統計表。
省區 書院數/所 進士數/人
安徽 14 695
江蘇 18 2306
浙江 60 3900
江西 101 3697
福建 48 4525
湖北 4 33
湖南 29 441
廣東 20 269
廣西 7 187
貴州 1 0
四川 15 2525
總計 317 18 578
  結合所學知識,從以上表格中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且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 論題:書院的興盛推動了科舉制的發展。
闡述:南宋以后,程朱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居于統治地位。朱熹注釋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教科書。南方各省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等書院數量居多,進士錄取人數也相應較多。在朱熹的推動下,書院大力傳播程朱理學,講授《四書章句集注》,促進了進士錄取人數的增加,科舉制度得到發展。
由此可見,書院的興盛促進了科舉制的發展。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
審試題要求,確定命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結合所學知識,從以上表格中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擬定一個具體論題)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南宋書院和進士分布”“書院數”“進士數”
時空定位 中國古代
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南宋程朱理學;朱熹對科舉制度的影響;科舉考試與書院相互之間的關系
層次鮮明 背景:程朱理學。過程:科舉考試、書院數量。影響:科舉制度的發展
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
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書院的興盛推動了科舉制的發展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程朱理學對書院和科舉考試的影響
書院對科舉考試的影響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書院的興盛促進了科舉制的發展
任務2 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特點和啟示
材料一 《后漢書·左雄傳》有言:“郡國孝廉,古之貢士。”而取士的標準史稱“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脩,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漢武帝時規定:“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漢和帝對少數民族雜居地區的舉才員額給予了優待,規定:“幽、并、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束修良吏,進仕路狹。撫接夷狄,以人為本。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
——摘編自陳榮香、楊月坤《人才選拔應兼顧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漢代察舉制的啟示》
材料二 科舉入仕,是1300年間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無論科舉制與現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試內容和實施環境上有何根本差異,兩者采用公開考試、平等競爭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史不斷證明,在重人情與關系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只有通過公平的考試競爭才能有效地擺脫人情困擾,才能較好地選拔人才。
——摘編自劉海峰《中國科舉文化》
(1)根據材料一,概括察舉制的特征。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察舉制的特征對現代人才選拔的啟示。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中國選官制度所蘊含的積極價值取向。
【參考答案】 (1)特征:“以德取人”的價值取向;“員額分配”的地域傾斜。
(2)德為先,能者上:察舉制奉行“以德取人”的價值取向,察舉制的取士標準“四科”充分體現了察舉制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傾向。現代人才選拔更應該注重德才兼備。
人才選拔的適度傾斜:人才選拔應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并適度對弱勢群體進行傾斜。為保證地區間的和諧發展,人才選拔應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以實現規則公平和對弱者的保護。
(3)價值取向:擴大了人才選拔范圍;提高了用人的合理性;標準明晰,增強選人公正性;不斷完善,維護制度權威性;公平競爭,利于社會階層合理流動;律己修身,培養官吏廉潔性。(言之有理即可)
“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設問得出是關于“察舉制的特征”,進而提煉出材料的信息;從出處“人才選拔應兼顧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可以得出察舉制蘊含的積極價值取向和對現代人才選拔的啟示。 材料二:從出處“中國科舉文化”得出是關于中國的科舉制,進而歸納材料中科舉制蘊含的積極價值取向
“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漢代;內容限定——察舉制。第(2)問,時空限定——漢代;內容限定——察舉制的特征,現代人才選拔。第(3)問,時空限定——古代中國;內容限定——選官制度
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的取士標準和漢武帝、漢和帝的規定分別概括察舉制的特征。第(2)問,根據第(1)問所概括的察舉制特征進行歸納。第(3)問,根據第(1)問的分析并結合材料二省略號前后的信息分別概括歸納即可
【隨堂檢測】
1.有人說:“商鞅治秦,一夜之間,草根與貴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視同仁的公平競爭。平民有可能成為達官顯貴,達官顯貴則有可能跌落為平民。”與之相關的變法措施是(  )。
A.廢除井田制 B.獎勵耕織
C.推行郡縣制 D.推行軍功爵制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并分析題干信息可知,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實行軍功授爵制度,打破了貴族的血緣優勢——世卿世祿制,使得平民階層可以通過軍功進入統治階級,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D項正確;廢除井田制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獎勵耕織屬于經濟措施,目的是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推行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均與削弱貴族特權、促進社會流動關系不大,排除A、B、C三項。
【答案】D
2.“面向社會招攬人才,只講德行與能力,使得許多熟知民間疾苦、體恤勞苦民眾的有德之士進入中央政府,為官員集團注入了新鮮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國古代的(  )。
A.軍功爵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解析】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是以才能和品德為標準的選官制度,故選B項;軍功爵制主要是戰國時期以軍功為標準的選官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以門第為標準的選官制度,排除C項;科舉制是隋唐以來的以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的選官制度,排除D項。
【答案】B
3.下面是元朝元統元年(1333年)蒙古族及漢族進士出身統計表。這一現象的出現折射出當時(  )。
進士出身 蒙古軍戶 漢族民戶 蒙古民戶
母為漢人 妻為漢人
占比 68.18% 71.73% 15.79% 0
A.漢文化的影響擴大 B.族群差異的消失
C.官員結構發生變化 D.進士人數的增加
【解析】據元統元年蒙古族及漢族進士出身統計表可知,蒙古軍戶中的進士,母為漢人和妻為漢人的占絕大多數,說明蒙古軍戶中部分人受到漢文化熏陶,故選A項;B項表述太絕對,故排除;單憑材料信息得不出當時“官員結構發生變化”的結論,故排除C項;材料只是蒙古族及漢族進士出身情況統計,并不能說明進士人數增加,故排除D項。
【答案】A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汉阴县| 平乡县| 黄浦区| 五台县| 全州县| 乌鲁木齐县| 东城区| 永嘉县| 湘阴县| 昌都县| 阆中市| 靖边县| 舟山市| 洮南市| 左贡县| 上犹县| 嘉义县| 荆州市| 白朗县| 乐清市| 信宜市| 鄂托克前旗| 武冈市| 瓮安县| 平泉县| 诸暨市| 遂昌县| 南康市| 通化县| 七台河市| 峡江县| 利津县| 淄博市| 东辽县| 延安市| 封丘县| 安岳县| 古交市| 开封市|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