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余世友:太和中學 阜陽市名師、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 電話: 15855820909 2015年全國新課標歷史試題特點綜述1.考查的內容:重視對主干知識、核心知識的考查(除選一、選四外)主干知識來課程標準及考試說明規定的內容(包括初中的知識),可以結合不同版本的教材來完善包括地圖冊。【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確定歷史學科考試內容。】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Ⅰ)歷史題目統計題號考查內容呈現形式設問形式教材分布分期模塊分值24小農經濟敘述性文字材料影響類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國古代經濟425漢代外戚干政敘述性文字材料背景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政治426宋代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敘述性文字材料影響類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國古代經濟427經濟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圖表類文字材料比較類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國古代思想428小農經濟頑強抵抗外國經濟敘述性文字材料影響類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中國近代經濟429北洋軍閥割據混戰原始性文字材料背景類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國近代政治430國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戰敘述性文字材料背景類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中國近代政治431一五計劃(工業化)圖表類文字材料比較類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中國現代經濟432羅馬法(司法公平原則)圖表類文字材料說明類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世界古代政治43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原始性文字材料說明類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世界近代政治434羅斯福新政(社會保障)敘述性文字材料比較類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世界現代經濟435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世界銀行敘述性文字材料比較類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世界現代政治440孔孟儒學、漢代儒學、維新思想原始性文字材料比較類、概括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中國古代 思想2541工業革命;現代信息技術原始性文字材料評述類工業革命世界近現代經濟1245唐代幣制改革 原始性文字材料概括類、影響類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46抗戰勝利前后各黨派地位的變化 原始性文字材料概括類、影響類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547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法國復興原始性文字材料概括類、原因類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48丘處機 原始性文字材料原因類、影響類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歷史題目統計題號考查內容呈現形式設問形式教材分布分期模塊分值24儒家思想敘述性文字材料說明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中國古代思想425漢代地方吏治原始性文字材料說明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政治426唐宋經濟重心南移敘述性文字材料比較類古代中國的經濟——經濟重心南移中國古代經濟427明代商品經濟發展原始性文字材料影響類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428洋務運動敘述性文字材料說明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近代經濟429康有為思想主張敘述性文字材料說明類維新思想——康有為思想主張中國近代思想430侵華日軍的罪行(對華經濟侵略)敘述性文字材料目的類近侵華日軍的罪行——經濟侵略中國近代經濟431建國初期經濟發展戰略敘述性文字材料背景類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中國現代經濟432工業革命敘述性語句(比較)比較類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近代經濟433第二次工業革命圖表類文字材料說明類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近代經濟434“斯大林模式”敘述性文字材料比較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世界現代經濟435“兩極格局的確立與解體”敘述性文字材料說明類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世界現代政治440孟子思想主張(法制觀念)原始性文字材料概括類、背景類、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演變中國古代 思想25411950~2008年我國節假日的變化圖表類文字材料變化類、原因類現代中國習俗變化——節假日變化中國近現代經濟1245清代養廉銀制度改革 原始性文字材料概括類、影響類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46陳獨秀的民主思想 原始性文字材料概括類、評述類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547蘇聯制定實施原子武器研制計劃 原始性文字材料概括類、影響類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48俾斯麥原始性文字材料背景類、評價類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2.歷史素材呈現形式:強調歷史人物的活動與人的歷史思考。很多是描述性的語言,還有表格、圖片到等。“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人們應該從人的思想行為出發來認識理解歷史,從人的行動與思想中理解歷史活動的發展與變化,從繁復的歷史中考察歷史活動的目的,從而發覺歷史的功用,體現歷史理解的價值。3.選取的歷史素材強調時代特點與思想內涵,且具有廣泛性。如弘揚中華傳統的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40題);滲透依法執政的理念(第32題);倡導愛國主義的精神;失業保險制度(第34);世界銀行中國國力增加對世界銀行的促進作用(第35題);儒學的發展與創新,科技技術的作用(40、41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2011版初中課標對學生素養的要求】(2)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作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3)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學科素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時空觀念,發展意識、多元聯系,史料實證,歷史理解以及歷史評判和歷史認同感。4.考查側重由過去的知識考查到以能力考查為。重歷史認識(歷史解釋)輕歷史事實;不追求覆蓋面而追求深度,思維力度高、邏輯環節多,重視在歷史情境中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材料理解需要整體思維、排除干擾把握主旨。試題難度整體有所下降,2015選擇題難度有較大的調整平均分26.20分,比2014年的選擇題高5.51分。近三年新課標全國試卷Ⅰ試題難度統計(表格中數據湖北試題分析)2012年2013年2014年選擇題主觀題全卷選擇題主觀題全卷主觀題難度略下降,但選擇題難度上升。整體難度略高于是20130.4710.4770.4740.4390.3630.401【考試說明】考核目標與要求(一)獲取和解讀信息1.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3.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二)調動和運用知識 1.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 2.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3.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三)描述和闡釋事物 1.客觀敘述歷史事物 2.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 (四)論證和探討問題1.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2.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3.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示例: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江西省】難度值:0.17 因果關系:邏輯推理;重要概念:外戚(初中教材)、“家天下”(宗法制的影響)5.賦分比重的傾向性日趨明顯。突出對中國史的考查。全國試卷Ⅰ中對中國史的考查由2012年63.25%到2013、2014年68.25%;從中國史的分期來看,突出對古代史的考查,近三年比重逐漸加大(27.5%—33.75%—36.5);從專題模塊來看,2012、2014加大了對文化史的考查,其中2014年占了49%。另外近三年高考的選擇題部分,對中外近、現代史的考查層出不窮、常考常新,幾無重復。而中外古代史部分,除了中國古代經濟史部分的考點有所變化外,政治、文化部分相對穩定和集中。(如:分封制、宗法制、儒家思想古代希臘民主、羅馬法:法律素養、法律程序正義、自然法的精神,理性、正義、平等、法治變革的非常規化)。二.全國新課標大題40題考查的認識:據統計:2015年全國卷一得分統計情況本題共25分三小問:表1 40(1)考生得分及百比得分012345百分比32.50028.0907.59得分678910百分比14.8014.202.80(滿分:10分,平均分3.53,含0分卷/5.23分,不含0分卷,樣本數:130130)表2 40(2)考生得分及百比得分01234567百分比3.7008.2905.69180.1得分89101112131415百分比27.99.890.424.502.0900.1(滿分:15分,平均分7.71,含0分卷/8.01分,不含0分卷,樣本數:130130)1.體現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階段特征,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時間內容2009年建國后的經濟:統購統銷基本脈絡2010年明清手工業發展、英國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外關聯2011年中國古今選官制度的標準古今貫通2012年城市信號燈與三次工業革命階段特征2013年中國古今對海洋的利用(1)古今貫通愛因斯坦熱(2)中外關聯2014年宋應星和牛頓科技成果中外關聯東北移民階段特征2015年儒學的發展(1)古今貫通孟子、蘇格拉底與法中外關聯2.內容來看:大多是主干知識;另外構成主干知識的要素,是小切口、深分析內容。3.材料往往體現運用史觀來統領材料。如近代化、整體史觀、社會化史觀、文明史觀。4.從設問來看:背景、原因、特點、階段特征、認識、變化、內容、異同點、歷史作用、評析;還有限定詞:概括、分析、歸納、說明、比較。5.從內容來看到:經濟史居多,但近兩年來文化史增加。三、全國新課標卷一、二關于第41題思考年 份試題內容(素材)試題設問2010年(第40題第3小問明清時期中國與中世紀晚期英國紡織業生產狀況的比較。(純文字)“闡述對恩格斯所說‘歷史前提’的認識”。2011年歐洲崛起的方式。(純文字)“評材料中關于西方崛起的觀點”。2012年中國近代化的動力。(圖示)“評析‘沖擊—反應’模式”。2013年東漢、唐代地方行政區劃方式的比較。(地圖)(在兩幅圖片中)“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太和殿與英國王宮、首相官邸建筑風格之間的比較。(圖片)“提取(圖片)材料中的信息,從建筑和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中英比較。”2014年關于抗日戰爭內容的“教材目錄”。(目錄)“對該目錄提出一條修改建議,并說明修改理由”。關于世界近代史相關內容的兩幅“教材目錄”。(目錄)“指出其中一處不同,并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2015年科技與生產力之間關系的“公式”。(關系式)“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對上述公式進行探討。”1950——2008年,我國部分節假日狀況。(圖表)“指出其中(我國節假日的)一種變化趨勢并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41題考生得分及百分比得分0123456789101112百分比0023.19021.19012.804.0900.5滿分:12分,平均分4.25,含0分卷/4.73分,不含0分卷,樣本數:130130)思考一:試題考查的演變過程1.試題素材呈現方式的變化越來越多樣化。試題內容開始以圖示、圖片、圖表、歷史地圖、目錄、關系式等多樣化、形象化的形式予以呈現,相比單純的文字史料而言,更為簡約而生動。2.試題設問和作答的要求越來越開放性的特征。2012年以前的題目都是圍繞著一個給定的話題和觀點而展開評價,2013年開始,學生的思維視角不再被動地囿于固定的觀點,而是可以主動地確立自己的觀點。3.作答要求和難度的變化減小。2013年開始,不再要求學生對固定的“觀點”進行“評價”和“論證”而是對自己所形成的“結論”、“事實”或“信息”進行“說明”,闡釋清楚。應對:(1)準確理解題目情境,搞清題目的要求。2.要揭示題目的立意。“生產要素發展成為變革社會的生產方式是受制于社會條件的”(2010年);“不同文明之間是相互融合與影響的”(2011年);“中國近代化的動力類型是外塑基礎上的內源型崛起”(2012年);“行政區劃的依據應因時而變,建筑是政治制度文化的一種外顯形式”(2013年);“國共兩黨及其軍隊都是抗戰的主力,世界近代史亦即全球化的歷史”(2014年);“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節假日的變化折射著時代的變遷”(2015年)。3.邏輯層次強,史論結合。論證方面,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歷史學科的專業術語、典型的史實和論據、精準凝練的語言、首尾呼應的邏輯,分層設計。4.平時積累新素材,鍛煉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上網搜集其他省里大型統考試題。找些漫畫、曲線圖、服飾、郵票、照片等有足夠信息可挖掘的材料)5.試卷卷面工整書寫規范。三.選修試題:外省經驗選兩本。先講原理再講典人物。選一選四不考書上人物,課外資料。選二選四主要考書內容。有的學校以講帶練,如改革和人物,每次考一個人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