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1.結合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了解晚清時期的學堂選官制度。(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結合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考選制度的建立,探討民國時期文官考試制度的特點和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自主預習】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科舉制度的變化 19世紀末科舉制度的改革 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19世紀80年代后,科舉制度發生一系列改變。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在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下,廢八股,改試策論,以① 命題。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20世紀初科舉制度的廢除 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② 年,光緒帝詔準自1906年起,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于城鄉各處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 選官制度的改革 傳統選官制度的改革 新政開始后,清政府一方面進行官制改革,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對選官制度進行部分更新,對成績優秀者進行③ 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選官制度的改革 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的確立 1904年年初,清政府頒布《④ 》,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不久,清政府又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文官選拔制度建設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南京臨時政府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出臺的草案要求:在官員選拔方面,應以⑤ 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同時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⑥ 兩種方式。1913年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文官考試法草案》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 建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⑦ 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 內容和 特點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⑧ 負責。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試法》。《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盡管制度規定嚴密,但實施過程中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此外,對一般在職人員,國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干部制度(1)改革開放前干部制度的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制度。后來,我國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2)改革開放后干部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改革開放以后,干部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在堅持貫徹⑨ 的根本原則下,我國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2.公務員制度(1)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與推行: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⑩ 》,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至此,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 【答案】①時務策 ②1905 ③殿試 ④奏定學堂章程 ⑤考試 ⑥甄別 ⑦1933 ⑧考試院 ⑨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 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和留學畢業生選官等選官制度變革的措施,分別分析其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對知識分子產生的影響。答案提示:讀書人政治經濟地位下降;傳統的信仰崩塌;意識形態領域處于多元混亂的紛爭之中;讀書人被迫分流,部分轉入新學領域,學堂和留學教育成為入仕為官的主要途徑;出路由單一的入仕為官進入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眾多領域;影響階級結構的變動,導致了社會分化瓦解;部分讀書人充當教職,作為塾師群體接受新式教育,推動了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思考點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務員制度的意義是什么 解題關鍵: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思路引領:從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中國國情、繼承傳統、借鑒經驗、建設管理、科學法制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答案提示: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公務員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管理制度。它的建立,是為了繼承和發揚我國干部人事管理優良傳統和基本經驗,吸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并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做法,有利于對干部實現分類管理,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有利于增強政府機關的生機和活力,有利于促進政府機關人事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學思之窗 閱讀材料,對照課文相關內容,分析其中的變化。解題關鍵:明確新時代對公務員隊伍建設新要求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思路引領:一是找出變化的具體內容;二是分析變化的原因。答案提示主要變化:改非領導職務為職級,實行職務、職級并行制度,重新設置了職級序列。原因: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對公務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規定不適應、不符合新形勢的要求,需要與時俱進地加以修訂完善。加強對公務員隊伍的統一領導,黨管干部等要求要進一步體現到具體規定中。【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近代以來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發展過程。解題關鍵:明確中國近代公務員制度演變的重要代表性事件。思路引領:分階段羅列出近代以來(分為中華民國不同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個階段)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發展過程進行敘述。答案提示(一)中華民國時期①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②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③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考試制度有了新的發展。一是正式設置考試院作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考選、銓敘事宜,是公務員制度的主要執行者和監督者;二是1929年頒布了《考試法》,此后又頒布一系列法規,初步形成了公務員法律法規基礎。(二)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公務員錄用制度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①20世紀90年代,國務院發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國家公務員選用制度初步建立。②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我國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③2018年,我國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學習拓展 搜集資料,進一步了解清末選官制度變革對傳統教育和讀書人命運產生的沖擊。解題關鍵:清末選官制度的內容及其對知識分子的影響。思路引領:從科舉制的變革和廢除、學堂選官 (2)當今公務員考試報考與錄用的特點及其意義:2006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以來,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合作探究】任務1 晚清的學堂選官制度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其中《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部分內容摘要如下:立學總義 設初等小學堂,令凡國民七歲以上者入焉,以啟其人生應有之知識,立其明倫理,愛國家之根基,并調護兒童身體,令其發育為宗旨,以識字之民日多為成效,每星期不得過三十點鐘,五年畢業歷史科目 其要義在略舉古來圣主賢君重大美善之事……以養國民忠愛之本源。……采本境內鄉賢名宦流寓諸名人之事跡,令人敬仰嘆慕地理科目 其要義在使知今日中國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簡圖,以養成其愛國之心。……宜懸本縣圖、本省圖、中國圖、東西半球圖、五洲圖于壁上格致科目 其要義在使知動物、植物、礦物等類之大略形象、質性……以備有益日用生計之用。……庭院中動物、植物、礦物,為之解說其生活變化作用——摘編自程美寶《由愛鄉而愛國:清末廣東 鄉土教材的國家話語》材料二 下圖為“初等小學堂四年完全科國文教科書第2冊”中的插圖(1911年)。綜合以上材料,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論題: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論述: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傳統的教育和科舉制度已經不適應人才培養和官員選拔的需求。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將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設蒙養學堂。1904年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晚清教育改革旨在培養近代化人才,特別重視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要求所有學生七歲入學,培養愛國的根基。通過學習歷史、地理、格致等學科,培養小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國家的情懷;在國文教學中,引導小學生熱愛國旗和國家。總之,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改變了傳統的忠君教育,向愛國教育轉變,從培養科舉人才到培養綜合人才,大大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和社會轉型。(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命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綜合以上材料,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擬一個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1904年”“清政府頒布”“立其明倫理,愛國家之根基,并調護兒童身體”“其要義在略舉古來圣主賢君重大美善之事……以養國民忠愛之本源”“其要義在使知今日中國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簡圖,以養成其愛國之心”“以備有益日用生計之用”“我愛我國”“愛我國國旗”時空定位 中國近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西學傳播與洋務運動;科舉制度;1901年清末新政;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晚清教育改革的目的和影響層次鮮明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背景、措施、特點、影響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1901年清末新政的措施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改傳統的忠君教育為愛國教育,從培養科舉人才到培養綜合人才,大大促進了近代教育發展和社會轉型任務2 民國時期文官考試制度材料 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制,選官似乎又回到了東漢末年的混亂局勢。北洋政府時期頒布了《文官高等考試令》《文官普通考試令》等700多種行政法規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規、法令體系。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政府行政范圍日益擴大,行政指令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業務、有專長、技術嫻熟的專業行政官隊伍來有效執行中央號令,國民政府考試院陸續頒布各種相關法規。應該說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其考選機構獨立化、事務官與政務官分離、按職位分類、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取代四書五經等。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考選制度不僅在考試形式、考場管理、考官、應試資格、法規等方面都吸收了科舉的環環相接、細密有序的特點,最重要的是對科舉公平競爭、平等開放、擇優錄用、機構公正等選才精神的繼承使公務員考選制具有了名副其實的科舉特色。1927~1937年錄取各類行政人員、司法人員、外交人員及其他專門技術人員等共10 172人,較大限度地網羅了一批高素質人才,許多沒有背景的考生,因成績優異而得以入選,為各階層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據陳小錦《南京國民政府(1927-1937)公務員考選制的科舉特色》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考選制度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考選制度的特點及影響。【參考答案】 (1)背景:科舉制的廢除;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北洋政府文官考試的借鑒;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的行政需要。(2)特點:將西方文官制度與傳統科舉制度相結合。影響: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擴大了統治基礎;培養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提高了行政效率。“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從出處得出是關于“南京國民政府(1927-1937)公務員考選制的科舉特色”,進而概括材料中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考選制度的背景、特點和影響“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2)問,時空限定——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內容限定——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考選制度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根據材料“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制,選官似乎又回到了東漢末年的混亂局勢”“北洋政府時期……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規、法令體系”“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政府行政范圍……”“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可以分別概括。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其考選機構獨立化、事務官與政務官分離、按職位分類、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取代四書五經等。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考選制度不僅在考試形式、考場管理、考官、應試資格、法規等方面都吸收了科舉的環環相接、細密有序的特點……使公務員考選制具有了名副其實的科舉特色”概括;第②小問,根據材料“考選機構獨立化、事務官與政務官分離、按職位分類……環環相接、細密有序”“較大限度地網羅了一批高素質人才……為各階層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概括【隨堂檢測】1.1906年,清政府進行官制改革,宣稱認同三權分立等原則。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門大臣都是滿、漢各半;改革以后,11個部門的13名大臣中,滿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漢族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A.是預備立憲的核心B.動搖了晚清的統治基礎C.導致滿族貴族統治日趨孤立D.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指導【解析】根據材料“改革以后,11個部門的13名大臣中,滿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漢族5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的改革本質上還是維護滿族貴族專制統治,因此這一官制改革導致其統治日趨孤立,C項正確;官制改革并不是預備立憲的核心,排除A項;官制改革導致了清政府統治集團的分裂,而非動搖了晚清的統治基礎,排除B項;宣稱認同三權分立等原則不等于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指導,排除D項。【答案】C2.國民政府從1931年舉行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到1948年國民政府面臨失敗,高等文官考試在大陸就此停止舉行,總計在大陸期間,國民政府共舉行了高等文官考試十四屆,共錄取4046人。負責組織考試的是( )。A.行政院 B.考試院C.高等院校 D.國務院【解析】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組織文官考試的是考試院,故B項正確。【答案】B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關鍵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在這一思想指導下( )。A.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B.國家直接從各項工作的積極分子中選拔人才C.中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漸展開D.我國干部錄用工作逐步進入規范化軌道【解析】我國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是在1993年,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D兩項均發生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排除;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干部人事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退休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C項正確。【答案】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