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1.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 2.了解國際法的發展概況 1.結合近代以來國際法發展的史實,探討推動國際法發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結合15、16世紀英、法等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了解西歐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和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自主預習】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背景(1)政治: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2)宗教: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3)思想: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4)語言:英、法等國民族語言地位逐漸上升。(5)民族:法國大革命及① ,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2.過程(1)專制王權國家形成標志:1534年,英國頒布《② 》;③ 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 特點:國王就是國家,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2)民族國家形成前提: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強調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時代:19世紀初,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民族國家。特征:由單一或者多個民族組成;主權獨立,人民有共同的價值、歷史、文化、語言或體制。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國際法奠基(1)背景A.可能性: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人民希望建立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B.必要性: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利益紛爭加劇。(2)標志:1625年,荷蘭人④ 出版了《⑤ 》。 (3)觀點:君主應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4)地位:他的觀點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2.國際關系奠基(1)標志:1648年,《⑥ 》簽訂。 (2)貢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3)地位: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基礎和國際法基本原則。3.國際法進步(1)條件: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2)表現A.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大國協調,通過歐洲均勢維護和平;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B.國際公約的簽訂;一系列戰爭法規的制定。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1.一戰后(1)蘇俄A.主張: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⑦ 。 B.意義: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2)國際A.成立⑧ 。 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局限:被英法控制,沒有美國,蘇聯很晚加入,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規定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國際責任。B.簽訂《非戰公約》。2.二戰后表現:(1)簽署《⑨ 》。 內容: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意義: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2)在 成立國際法院,發展國際司法制度。 (3)國際組織數量激增。(4)國際法的領域擴大。(5)局限:一些大國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答案】①拿破侖戰爭 ②至尊法案 ③路易十四 ④格勞秀斯 ⑤戰爭與和平法 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⑦反人類罪 ⑧國際聯盟 ⑨聯合國憲章 ⑩荷蘭海牙學思之窗 閱讀材料,說一說這段話的核心思想。解題關鍵:注意關鍵詞句“擁有發動戰爭之權力的人……締結和約之權力的人”“權力理所當然屬于君主”。思路引領:結合材料內容及出處,提取信息。答案提示: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戰爭是主權國家的統治者發動的,也應當由他們來締結和約和結束戰爭,強調了主權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主體地位。思考點 談談你對《非戰公約》的認識。解題關鍵:《非戰公約》的背景和內容。思路引領: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各方的核心關切,客觀評價即可。答案提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思考點 談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的發展對當今世界有什么影響。解題關鍵:國際法的發展、影響。思路引領:可從聯合國成立、新的民族國家獨立、國際法范圍擴大等方面作答。答案提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閱讀材料,探討國際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影響。解題關鍵:注意三則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如醫院中立、不從事戰爭之義務、制止侵略。思路引領:結合關鍵詞,分析其積極作用。【概念解釋】1.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上或宗教方面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現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也可以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以用相同的語言。 2.民族國家是指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是歐洲在19世紀及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決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18世紀歐洲的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體。 3.民族主義相關概念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 首先要區分民族和國家的差別。民族不同于國家,因為國家的建立無須有共同的語言,一個民族可以組成一個國家,多個民族也可以組成一個國家;而民族必須有自己共同的語言,一個民族可以隸屬于一個國家,也可以分屬于多個國家。國家主義是以國家至上為原則的(如蘇聯),而民族主義是以民族至上為原則的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 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都以血緣的形態呈現,但它們的差別巨大。種族主義指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認為種族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認為自己所屬的團體,例如人種、民族或國家,優越于其他的團體,這屬于極端民族主義思想,也是掌權者對外族隔離壓迫的工具民族主義與極端主義 民族主義包含法西斯主義等政治意識形態之要素,極端主義一詞通常用于此處。但簡單地將法西斯主義表述為民族主義之極端形式并不正確。法西斯主義一般指始自意大利的種族民族主義與國家民族主義的結合,明顯受納粹主義影響 4.外交通常是指一個國家為了實現其對外政策,通過互相在對方首都設立使館,派遣或者接受特別使團,領導人訪問,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參加政府性國際會議,用談判、通信和締結條約等方法,處理其國際關系的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國家以和平手段對外行使主權的活動,通常指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部長和外交機關代表國家進行的對外交往活動。【歸納總結】近代以來國際格局變化的歷程(1)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戰略格局①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多極均勢格局(1648~1815年)。②維也納體系多極均勢格局(1815~1871年)。③法蘭克福格局: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1871~1918年)。(2)全球戰略格局的形成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多極格局(1918~1945年)。②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1945~1991年)。③冷戰后多極化國際格局的形成與發展(1991年至今)。 答案提示:本題具有開放性,材料出自多個國際法文件,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聯合國憲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重要國際法文件,它的主要宗旨是“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為”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從各個方面得到了加強,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習拓展 查閱資料,談談外交制度的建立對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的發展有什么作用。解題關鍵:查閱資料,歸納核心內容。思路引領:結合近代外交的實質、特點全面分析其影響。答案提示:近代外交制度是民族國家發展和國家主權確認的結果。因此,它的建立對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合作探究】任務1 近代國際法的發展材料 近代國際法發展簡表時間 國際法舉要1625年 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指出“公戰能夠由各方主權者單獨發動,在王權政制下這種權力理所當然屬于君主”,強調了主權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主體地位法國大革命到19世紀后期 國際法確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興資產階級的民主原則和若干內容,如國家享有獨立主權、不容干涉內政、公海自由等19世紀后期 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際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如所謂的“勢力范圍”“合法干涉”“和平封鎖”等。特別是領事裁判權、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條約制度1928年 1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巴黎簽訂了《關于廢棄以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公約》),廢除以戰爭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在訂約的同時,英美法等大國先后對公約提出保留條件,聲稱有權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訴諸戰爭”1945年 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經濟及社會之進展”“不干涉他國內政”等1982年 第三次海洋法會議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約為維護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和各國海洋權益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改變了之前的海洋法只為少數大國服務的局面1994年 包括中國在內的近百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公約建立的國際合作機制將有利于推動防治荒漠化領域的國際合作,該公約成為國際社會與各國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國際法依據——據王鐵崖主編《國際法》、李鐵成等《聯合國簡明教程》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表中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予以闡述。(要求:觀點具體明確,闡釋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近代以來,多重因素共同推動國際法的發展。17世紀,隨著民族國家的產生,國家成為國際關系的主體,協調主權國家關系的國際法形成;1789年,法國大革命對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國家享有獨立主權,不容干涉內政、公海自由等原則反映著資產階級國家的利益;基于一戰后自身的安全考慮,法國不斷構筑集體安全體系,1928年,法、美等國簽訂的《非戰公約》,在國家關系中放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從而限制了國家的戰爭權,在國際法上奠定了“侵略戰爭是國際犯罪”的法律基礎,并且在二戰后成為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德、日戰犯的重要法律依據;1945年,《聯合國憲章》確定的和平解決國際問題、制裁侵略的機制,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戰爭沖突,維護了世界和平;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紛紛獨立,要求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公平合理分配人類共同財產,《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改變了之前的海洋法只為少數大國服務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問題的凸顯,各國又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簽署公約,尋求合作。綜上所述,近代以來主權國家的形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國際戰爭與戰后體系的確立、國際組織的推動、第三世界的興起、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等諸多因素共同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與豐富,進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命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表中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予以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表格中各個時期的時間信息;“國際法舉要”的具體內容時空定位 世界近現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1625年……強調了主權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主體地位”“法國大革命到19世紀后期……國際法確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興資產階級的民主原則和若干內容”“19世紀后期……國際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1928年……(《非戰公約》)”“1945年……《聯合國憲章》”“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改變了之前的海洋法只為少數大國服務的局面”“1994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成為國際社會與各國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國際法依據”層次鮮明 近代以來主權國家的形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國際戰爭與戰后體系的確立、國際組織的推動、第三世界的興起、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近代以來,多重因素共同推動國際法的發展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17世紀,國際法形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簽署公約,尋求合作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近代以來主權國家的形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國際戰爭與戰后體系的確立、國際組織的推動、第三世界的興起、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等諸多因素共同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與豐富,進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任務2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發展材料一 中世紀時,天主教之勢力空前強大并占據支配地位,封建割據嚴重,王權弱小。14、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一些國家的君主也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到15、16世紀,西歐的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后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并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材料二 這是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的時代,國王的政權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貴族勢力,建立了巨大的、實質上的以民族為基礎的君主國,而現代的歐洲和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就是在這種君主國里發展起來的。——摘編自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5、16世紀推動英、法等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因素及其影響。【參考答案】 歷史因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市民階層(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專制王權的興起;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影響;民族意識的增強。影響:消除封建割據,促進了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沖擊了中世紀基督教會神權一統的局面;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促進了歐洲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過渡;刺激了歐洲各國對海外市場的爭奪。“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正文得出15、16世紀推動英、法等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因素。 材料二:從正文得出15、16世紀推動英、法等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四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時空限定——15、16世紀;內容限定——民族國家形成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①小問,根據“15、16世紀”英、法等歐洲民族國家出現的政治、經濟、思想等因素回答;第②小問,根據此后在政治、經濟上出現的新變化回答【隨堂檢測】1.某中學歷史教師利用數學坐標軸畫了一條不甚精確的曲線圖,其反映的是西歐( )。A.王權演變 B.教權演變C.資產階級力量變化 D.市民權利變化【解析】解讀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歐洲教權高于王權,16世紀宗教改革以后,王權地位不斷上升,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及資產階級革命興起,并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王權走向衰落。由此可見,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答案】A2.常駐外交使節制度最初在13世紀出現于意大利各城市國家。15世紀,意大利城市國家對西班牙、德國、法國和英國派遣常駐代表,其他國家紛紛仿效。特別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以后,該制度在歐洲各國之間發展成為普遍的制度。這一制度( )。A.使歐洲形成均勢局面B.有利于穩定國際秩序C.消弭了國家間的沖突D.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解析】根據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以后,該制度在歐洲各國之間發展成為普遍的制度”可知,外交使節常駐在對方國家,從而可以較快處理國家之間的矛盾,穩定國家關系,B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此時歐洲沒有形成均勢局面,排除;C項中“消弭”一詞太絕對,排除;荷蘭人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排除D項。【答案】B3.下圖為某文件序言的節選,該文件最有可能是(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重申基本人權,俾克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創造適當環境,維持正義,尊重由條約與國際法其他淵源而起之義務,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較善之民生A.《國際聯盟盟約》B.《聯合國家宣言》C.《聯合國憲章》D.《布雷頓森林協定》【解析】根據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條約與國際法”可知,該文件吸取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最有可能是《聯合國憲章》序言,故選C項;《國際聯盟盟約》是一戰后成立的組織,國際聯盟的文件,與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不符,排除A項;《聯合國家宣言》的主要內容是運用全部資源與軸心國作戰,不與敵國單獨締結停戰協定,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排除B項;《布雷頓森林協定》是1944年簽訂的,與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不符,排除D項。【答案】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