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了解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結合1949~2006年中國首腦出訪國的變化,探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活動的背景、特點及其成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結合近現代中國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果,了解當代中國外交關系的階段特征。(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自主預習】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新中國成立初期1.背景(1)國際關系的特點:兩大陣營對立與激烈斗爭。(2)中國的外交環境:美帝國主義的孤立與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持。(3)中國的基本國情:新中國成立。2.三大方針:“另起爐灶”“① ”“一邊倒”。 3.主要成就:(1)新中國成立之初,就與蘇聯等十多個國家建交。(2)1954年,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3)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② ”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推動中國外交取得新進展。 (二)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1.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2.1964年,③ 建交,實現了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三)20世紀70年代1.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2.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3.1972年,④ 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又一次建交高潮。 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1)外部:世界形勢走向緩和,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2)內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工作重心轉入經濟建設。2.調整:提出“⑤ 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全面發展對外關系,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3.成就(1)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1989年,⑥ 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 (3)世紀之交,中國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進入21世紀,中國把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部分;積極參與以⑦ 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推動建立多個多邊機制。 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成就(1)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形成了⑧ 外交思想。 (2)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3)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堅持⑨ 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2.格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答案】①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②求同存異 ③中法 ④中美 ⑤和平與發展 ⑥中蘇 ⑦聯合國 ⑧習近平 ⑨和平發展【概念解釋】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4年周恩來在訪問印度、緬甸期間,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五項原則是各國在建立外交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得到中國、印度和緬甸政府的共同倡導。2.多邊外交多邊外交是一種與雙邊外交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它是指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常設的或特別的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中的互動。與多邊外交相對立的概念是“雙邊外交”。多邊外交上升為指導國家對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論,則是多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相提并論的常有“單邊主義”“孤立主義”。學思之窗 閱讀以上數據,認識中國外交發展的巨大成就。解題關鍵:從圖片中提取信息。思路引領:結合建交國家數量的增長,認識我國外交取得的成就。答案提示:圖片比較直觀,從1950年的19個建交國到1976年的111個建交國,增長幅度大。到2019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增長至180個。思考點 怎樣理解新中國制定的三條外交方針 解題關鍵:理解三條外交方針的含義。思路引領:綜合考慮當時的國際局勢及我國的國家利益。答案提示:(1)新中國的三條外交方針,是隨著人民革命的節節勝利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2)“另起爐灶”,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另起爐灶”的方針,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3)“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說與外國(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時機和條件。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關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承認問題,不但現在不應急于去解決,而且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后的一個相當時期內也不必急于去解決。我們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但是從來敵視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決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只要一天它們不改變敵視的態度,我們就一天不給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以合法的地位。”(4)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兩大陣營對抗,美國堅持與中國人民為敵,在解放戰爭時期扶蔣反共,也由于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發展前途,決定了新中國在對外關系上必須實行“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的方針。實行“一邊倒”,就是在世界斗爭格局中,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并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同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進行堅決斗爭。(5)“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便構成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針,也奠定了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則和格局。思考點 為什么說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日益緊密 其動因是什么 解題關鍵:以我國的外交政策為依據。思路引領:從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正確的義利觀等角度分析。答案提示:(1)中國堅持獨立自主。中國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對國際事務,中國堅持從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決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同時,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各國的事情由各國政府和人民自主決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侵略擴張和干涉別國內政,贏得世界各國的尊重。(2)中國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不走國強必霸的路,而是深化以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為目標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確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倡導并踐行新型全球治理觀,維護聯合國在處理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贏得支持。(3)秉持正確義利觀,中國始終支持發展中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中國在關鍵事情中主持公道,得到贊揚。【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我們應該作什么樣的選擇 解題關鍵: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含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歸納總結】1.當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經驗(1)堅持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從當代中國外交奠基時期,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的有關論述,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貫穿新中國外交工作的一條主線,并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2)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基本國情決定,中國的事情只能按照中國的情況,由中國人自己來辦。在國際事務中,中國以和平為外交政策的宗旨,致力于國家間的互利共贏合作。可以說,獨立自主原則與和平外交方針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兩個基石。(3)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外交工作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形勢、指導工作,不斷創造新的經驗,并在這一進程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自身的發展。(4)堅持體現外交工作的中國特色和中國風范。從倡導“求同存異”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和“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洋溢著中國文化和思想魅力的理念主張,對推動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2.當代中國外交關系的階段特征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當代中國外交的奠基時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成為中國政府始終堅持的外交原則。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了發展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國家的友好關系,新中國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原則逐步成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第二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為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昭示著新中國外交的重大突破。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在對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調整。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實行“無敵國外交”的策略,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和平的環境;同時,力爭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思路引領:分析變的原因、表現及中國的選擇。答案提示:(1)材料的核心是一個“變”字,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朝著好的方向變,世界多極化進一步發展,各國人民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這是正向的變化;另一方面是逆潮流的變化,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兩方面同步交織、相互激蕩。“變”的本質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機制完善。(2)中國的選擇是積極推動世界的正向發展,政治上,要堅持正義,秉持公道、道義為先;經濟上,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我們要建設新型國際關系;鞏固同各國的伙伴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以“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周邊關系,真心實意做周邊國家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以“真、實、親、誠”的原則,加強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同歐洲、拉美國家也要在相互增進了解和合作中不斷進步。中國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學習拓展 查找資料,了解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內容和意義。解題關鍵:了解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概況。思路引領:對比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初始狀況與升級版內容,結合差別分析意義。答案提示:(1)中國和東盟對話始于1991年,中國于1996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伙伴國。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建成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世界貿易的13%,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的巨大經濟體,成果顯著,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2)在中方倡議下,雙方于2014年啟動自貿區升級談判,2019年10月22日,升級議定書對所有協定成員全面生效。升級議定書是對原協定的豐富、完善、補充和提升。第一,在貨物貿易領域,雙方優化了原產地規則和貿易便利化措施,將使域內企業更大程度地享受自貿區優惠政策,降低貿易成本。第二,在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中國在集中工程、建筑工程、證券、旅行社和旅游經營者等部門做出改進承諾,東盟各國在商業、通信、建筑、教育、環境、金融、旅游、運輸等8個部門的約70個分部門向中國做出更高水平的開放承諾。第三,在經濟技術合作領域,雙方同意在農業、漁業、林業、信息技術產業、旅游、交通、知識產權、人力資源開發、中小企業和環境等十幾個領域開展合作,并為有關經濟技術合作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雙方還納入了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等新議題。(3)升級版就是自貿區實施各項優惠政策。在優惠政策的促進下,中國與東盟的雙向貿易額和投資額均有大幅增長。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包容、合作、共贏關系,實現經濟的互補。【合作探究】任務1 當代中國的外交關系 材料——摘編自張清敏、劉兵《首腦出訪與中國外交》根據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參考答案】 示例論題:中國外交主題的變化闡述:新中國成立后的較長時期,中國外交受國內意識形態和美蘇對抗等國際因素影響較大,中國首腦出訪國主要是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民族獨立國家,還包括歐洲的少數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后,為了給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中國外交向全方位和“無敵國外交”的轉變,中國首腦出訪國包括世界各大洲,特別是對歐洲、美洲等資本主義國家出訪的次數大幅增長。這反映出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中國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之后,中國外交所發生的變化。因此可以看出,中國外交經歷了以意識形態為主的外交向全方位外交的轉變,這一轉變也是中國國內經濟建設和政治狀況變化的反映。(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命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擬定一個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1949~1978年”“1979~1991年”“1992~2006年”;世界各大洲;表格數據的變化;“《首腦出訪與中國外交》”時空定位 中國現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首腦主要出訪國及其原因;改革開放后,中國首腦出訪國的擴大及其原因;中國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之后外交所發生的變化層次鮮明 從改革開放前的外交,到改革開放后的外交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中國外交主題的變化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改革開放前中國外交受意識形態影響較大,中國首腦出訪國以亞洲為主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1992年之后,中國真正實行全方位外交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中國外交經歷了以意識形態為主向全方位外交的轉變,這一轉變也是中國國內經濟建設和政治狀況變化的反映任務2 當代中國外交關系的階段特征材料一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與美、英等國已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同盟國,中國戰場的戰略地位大為提高。中國加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活動。1942年3月,新任外交部部長宋子文向美國政府正式表達了中國希望立即廢除舊約,改訂新約的要求。由于中國政府的主動姿態,并且為了爭取中國繼續堅持抗戰,美、英兩國經過反復磋商后,決定采取一致行動,分別與中國談判廢約。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別簽訂條約,廢除了在華治外法權和一些特權。——摘編自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材料二 在當時冷戰的情況下,新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戰略選擇引起了一些周邊國家的擔心和疑慮,如何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解決相互之間的爭端與分歧,保障周邊環境的和平與穩定,就成為新中國外交的一個重大課題。把和平共處的思想具體化為五項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中國政府在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時提出來的。——摘編自宋曉芹《從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到維護世界的多樣性——中國外交對國際社會認識與反應的演進》材料三 中印兩國之間的問題并不是很大……無非就是一個邊界問題。……即使一時解決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貿易、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還可以做很多事情,發展往來,增進了解和友誼,雙方合作仍然有廣闊的前景。……我還設想,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這樣的問題,要從尊重現實出發,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摘編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根據材料一,指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取得外交成果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目的。在這一原則指引下,新中國進行了哪些外交實踐 (3)關于中印問題,材料三中鄧小平提出了怎樣的外交新思維 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當今我國制定外交政策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1)成果:廢除了治外法權和一些特權。原因:抓住中國戰場戰略地位提高的有利時機;中國政府的外交主動性;中國堅持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貢獻;中國人民長期的反帝斗爭。(2)目的:消除周邊國家的擔心和疑慮,改善關系;為國內經濟建設贏得和平環境。實踐: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3)思維: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因: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4)啟示:外交應根據形勢的變化主動做出調整;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維護世界和平;保障國家利益。“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正文得出主要成果是“廢除了在華治外法權和一些特權”。 材料二:從設問得出是關于“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進而根據材料指出其主要目的。 材料三:從設問得出是關于“中印問題”,進而概括材料信息中鄧小平針對中印問題的外交新思維“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抗戰時期;內容限定——國民政府對外政策。第(2)問,時空限定——在當時冷戰的情況下,新中國;內容限定——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實踐。第(3)問,時空限定——當代中印;內容限定——鄧小平外交新思維。第(4)問,時空限定——當今我國;內容限定——制定外交政策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一“中美、中英分別簽訂條約,廢除了在華治外法權和一些特權”得出。第②小問,根據材料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的戰略地位大為提高”“新任外交部部長宋子文向美國政府正式表達了中國希望立即廢除舊約,改訂新約的要求。由于中國政府的主動姿態”“并且為了爭取中國繼續堅持抗戰”概括,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二“引起了一些周邊國家的擔心和疑慮,如何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解決相互之間的爭端與分歧”“保障周邊環境的和平與穩定”得出。第②小問,結合所學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時間為1953年及相關知識可知。第(3)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三“即使一時解決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貿易、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還可以做很多事情,發展往來,增進了解和友誼,雙方合作仍然有廣闊的前景”得出。第②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第(4)問,根據上述材料可知,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國際局勢,我國外交政策與時俱進、不斷調整【隨堂檢測】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56條規定:凡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系、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友好態度的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系。符合此規定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采取的外交方針的是( )。A.“另起爐灶”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一邊倒”D.“求同存異”【解析】通過材料可知,新中國要求廢除國民黨政府與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上,簽訂新的平等條約,這是“另起爐灶”的體現,A項正確;B項指的是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和殘余勢力,與材料無關,排除;“一邊倒”指的是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求同存異”是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與材料時間和內容不符,排除D項。【答案】A2.1972年9月29日,周恩來在送別訪華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說:“今天,我們已經看到時代螺旋式地前進了。”這是因為,當時中日兩國( )。A.開始了官方直接接觸B.實現了邦交的正常化C.已解決了雙方間的分歧D.解決了戰爭遺留問題【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和田中角榮訪華可知,周恩來總理評論的是中日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B項正確;田中角榮訪華前中日兩國就已經開始了官方的直接接觸,排除A項;C項說法太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中日戰爭遺留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排除D項。【答案】B3.1988~1992年,我國結束了和蘇聯、蒙古、越南、老撾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敵對狀態,實現關系正常化;進一步發展了與日本、印度等國的外交關系;恢復或建立與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文萊、韓國等國的外交關系。這一時期外交的豐碩成果( )。A.有利于推動改革開放B.改善了與西方國家的關系C.有利于團結第三世界國家D.推動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外交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與周邊國家發展友好關系,能夠為改革開放提供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故選A項。【答案】A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