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
1.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2.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 1.結合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探討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和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2.結合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改革海關行政制度的措施與影響,探討近代關稅制度的演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自主預習】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一)秦漢時期
1.賦役大致包括了三部分: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和徭役。
2.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取泰半之賦”。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即人頭稅。秦朝男子17歲起役。
3.漢朝
(1)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
(2)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
(3)漢朝還征收①    ,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農民創造的財富最終還是流入統治階級的手中。
(4)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后來漢昭帝改為男子23歲起役。
(二)隋唐時期
1.租庸調制
(1)形成:唐朝繼承隋朝的②    制度,變成租庸調制,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
(2)內容:每丁每年納粟二石,稱為“租”。隨鄉土所產,蠶鄉每丁每年納綾、絹、各二丈,綿三兩;非蠶鄉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為“調”。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繳納一定的絹布來替代,稱為“庸”。
(3)基礎: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③    。
(4)作用:租庸調制是“以丁為本”的賦稅制度,納庸代役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安定人們生活,是一個進步。
2.兩稅法
(1)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
(2)時間:780年。
(3)內容:政府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4)作用:a.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b.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c.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三)宋元時期
1.宋朝
(1)前期: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可謂役上加役、役外加役。
(2)中期:北宋王安石提倡④    ,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但是,元朝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
(四)明清時期
1.明朝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
(2)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⑤    。
a.背景: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
b.內容: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
c.作用: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它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這也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了貨幣地租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清朝
(1)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2)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⑥    ”。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一)關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1.含義:海關代表國家,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
 2.誕生
(1)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⑦    ,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2)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1937年中國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
3.近代關稅主權的喪失和爭取關稅主權的斗爭
(1)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⑧    》開了協定關稅的惡例,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列強手中。
(2)南京國民政府為收回關稅主權所做的努力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⑨    ”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兩項主要內容之一。國民政府通過這些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4.新中國的關稅制度建設
(1)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該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3)改革開放后,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4)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二)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形成和演變
【隨堂檢測】
1.含義: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稅種。
2.演變
(1)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⑩    。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
(2)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
(4)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
(5)《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答案】①財產稅 ②租調役?、劬镏啤、苣家鄯ā、菀粭l鞭法?、迶偠∪氘€?、呶髦軙r期
⑧南京條約?、岣挠喰录s ⑩民國時期
思考點 分析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及發展趨勢。
解題關鍵:歷代賦役制度及其演變的規律和特征。
思路引領:第①小問,列舉歷代賦役制度即可;第②小問,根據歷代賦役制度的內容,從征收標準、地租形態、征收時間、稅種的變化分析歸納。
答案提示
(1)演變:秦朝的“泰半之賦”,西漢的編戶制度,北魏的租調制,隋唐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北宋的募役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
(2)發展趨勢
①征收標準:以人丁為主→以資產為主。②地租形態:實物地租→貨幣地租。③征收時間:不定時→基本定時。④稅種:繁多→簡化。
學思之窗 閱讀材料,思考為什么1985年中國要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
解題關鍵:1985年中國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的歷史背景。
思路引領:根據“1980年”的時間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角度回答。
答案提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
思考點 為什么直到1985年中國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解題關鍵:1980年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歷史背景。
思路引領:根據“1980年”的時間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角度回答。
答案提示:①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民的個人收入受到種種限制。②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
【探究與拓展】
問題探究 搜集資料,了解取消農業稅的意義。
解題關鍵:取消農業稅對農民、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思路引領:根據“2006年”這一時間信息,結合我國農業稅發展史,從對農民和農業發展、稅收制度、社會公平和諧、城鄉關系等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1)是對農民的一種解放;(2)是改革開放帶來的一項巨大成果;(3)是我國稅收制度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是一個里程碑;(4)體現了城鄉居民公平負擔、統一納稅原則;(5)有助于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消除城鄉差別;(6)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7)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8)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環節;(9)是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促進力量。
學習拓展 搜集資料,進一步了解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的過程。
解題關鍵:近代以來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進行的努力。
【重要概念】“改訂新約”運動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不久,為了緩和國內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樹立自主的外交形象,遂于1928年發表《國民政府“修改”不平等條約宣言》,標志著“改訂新約”運動的開始。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提高進口貨物的關稅,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市場,促進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中國收回了部分帝國主義在華的租界和租借地,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該運動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與不徹底性,例如:中國的海關行政權仍由外國人把持;總稅務司仍由英國人擔任;在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上,雖然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在華外國人要受中國法院之管轄,但他們仍保留特權。
  思路引領:根據搜集的資料,結合近代以來中國為收回關稅自主權進行斗爭的史實來說明。
答案提示:關稅自主權的收回歷程
(1)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受到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喪失了關稅自主權,中國海關成為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
(2)1925年五卅運動后,北京政府和英美等十二國在北京召開關稅特別會議,但因時局動蕩,無果而終。
(3)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
(4)1928年6月,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兩項主要內容之一。
(5)1928年7月,國民政府與美國首先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
(6)到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議》。國民政府經過這些“改訂新約”的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這只是帝國主義所做的某些讓步,海關行政管理權仍掌握在外國人手里。
(7)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才真正獲得關稅自主權。
【合作探究】
任務1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材料
先秦 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百家爭鳴”、世官制、井田制、貢賦制、初稅畝
秦漢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郡國并行制、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軍功授爵制、察舉制、焚書坑儒、尊崇儒術、編戶齊民
三國兩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方經濟開發、租調制、均田制、三省、玄學清談
隋唐 三省六部制、節度使、藩鎮割據、科舉制、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租庸調制、兩稅法、募兵制
宋遼 夏金元 二府三司、崇文抑武、中書省、行省制、四等人制、理學、經濟重心南移、通判、募役法、方田均稅法
明清 廢丞相、設內閣、廢行省、設三司、文字獄、海禁、閉關鎖國、八股取士、改土歸流、十三行、西學東漸、一條鞭法、地丁銀
  上表所示是中國古代各朝代的關鍵詞,請從表中任選三到四個關鍵詞,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寫出關鍵詞,論題明確,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 示例
關鍵詞:租調制、租庸調制、兩稅法。
論題: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了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
闡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人口銳減,政府掌握大量無主荒地,遂實行均田制和租調制,要求受田者承擔定額租調與徭役,對農民人身控制較強。唐初,改租調制為租庸調制,規定男子可以以庸代役,保障了農民有充足的生產時間,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放松。到唐后期,隨著均田制崩潰、交稅人口銳減,國家實行兩稅法,征稅標準從以人丁為主轉變為以財產為主,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放松。
綜上所述,賦稅制度的調整體現了國家治理的需求,同時也有利于放松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
審試題要求,確定命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上表所示是中國古代各朝代的關鍵詞,請從表中任選三到四個關鍵詞,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自擬論題)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三國兩晉南北朝……租調制、均田制”“隋唐……租庸調制、兩稅法”等
時空定位 中國古代各朝代
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實行均田制和租調制的原因、內容和影響;唐代實行租庸調制與兩稅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
層次鮮明 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賦稅制度,到唐初的賦稅制度,再到唐朝后期的賦稅制度
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
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了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租調制與均田制
隋唐時期實行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賦稅制度的調整體現了國家治理的需求,同時也有利于放松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任務2 關稅自主運動
材料 宋子文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后,加緊改革海關行政制度,為收回國家海關主權而不懈努力。1928年1月,蕪湖海關英籍稅務司賈士違背命令,擅放食鹽通關,宋子文立即決定將其撤掉,另委派西班牙人馬悌繼任??偠悇账居艘准w士對政府不甚友好,1929年1月,宋子文予以撤掉,由另一位英國人梅樂和擔任海關總稅務司。為了“慎重關款”及為關稅自主做準備,宋子文通令各海關稅務司須將實收款額、支出費用分別款目,按期造送表冊,以便財政部審查、考核。他認為,海關行政中只使用英語,“不足以重體制而便商民”,通令各海關稅務司,嗣后所有海關應用單照、發布文告、批示商人之文件,統應一律以中文為主。鑒于海關職員洋人占絕對優勢,1929年年初,宋子文組織海關章制審查委員會,決定停止招收洋人關員,并提高華人關員的地位和待遇,此后“聘雇海關洋員,僅限于技術方面,并須得財長之特許”;主持開辦稅務專門學校,限制海關方面自行招考關員,逐漸使新關員全由該校學生充任。
——摘編自李新總主編《中華民國史》(第八卷)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子文改革海關行政制度的措施與影響。
【參考答案】 措施:加強對各級海關稅務司人員的管理及工作的監督;海關行政用語由英語改為以中文為主;改變海關職員洋人占絕對優勢的局面,提高華人關員的地位和待遇;開辦稅務專門學校,加強對海關關員招考的管理。
影響:加強了對海關行政的管理,有利于收回海關主權,為關稅自主創造條件;有利于經貿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中國仍為半殖民地,改革成效有限,關稅未能完全實現獨立自主。
“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從設問得出是關于“宋子文改革海關行政制度”,進而提煉出材料中改革的措施及其影響
“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時空限定——宋子文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后;內容限定——宋子文改革海關行政制度
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中的“宋子文立即決定將其撤掉,另委派西班牙人馬悌繼任”“總稅務司英國人易紈士對政府不甚友好……宋子文予以撤掉”“嗣后所有海關應用單照、發布文告、批示商人之文件,統應一律以中文為主”“鑒于海關職員洋人占絕對優勢……決定停止招收洋人關員,并提高華人關員的地位和待遇”“主持開辦稅務專門學校,限制海關方面自行招考關員,逐漸使新關員全由該校學生充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②小問,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和第①小問,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來回答
【隨堂檢測】
1.先秦時期,齊國根據土地質量的好壞和數量的多少征收賦稅;魯國根據耕地的多少征收賦稅;楚國根據土地產出的多少相應地征收賦稅。這些舉措(  )。
A.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B.極大地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C.使得鐵犁牛耕在全國得到普及
D.有效地緩解了土地兼并現象
【解析】據題意可知,先秦時期各諸侯國主要以土地為依據進行征稅,該做法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制,從而有利于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故選B項;賦稅制度的變革并不會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排除A項;鐵犁牛耕得到普及是在西漢,排除C項;賦稅制度的改革承認了土地私有,實際上推動了后來土地兼并的出現和加劇,排除D項。
【答案】B
2.史載,隋唐時期關中地區的許多農民被迫賤賣菽粟,然后去市場上以高價購買絹布等紡織品,用以繳納官府的賦稅。這一現象主要說明當時關中地區(  )。
A.集市貿易突破坊市界限
B.農業經營模式發生根本改變
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
D.部分農副產品日益商品化
【解析】根據“隋唐時期關中地區的許多農民被迫賤賣菽粟,然后去市場上以高價購買絹布等紡織品,用以繳納官府的賦稅”可知,政府規定農民需繳納一定的布調,這迫使農民進入市場,農副產品日益商品化,D項正確;A項發生在宋代,排除;B項“根本改變”表述太絕對,排除;材料不能體現政府態度,排除C項。
【答案】D
3.中國自2002年起逐年調低進口關稅,關稅總水平由15.3%調整至2009年的9.8%,農產品平均稅率由18.8%調整至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由14.7%調整至8.9%,基本上取消了配額管理。這是由于我國(  )。
A.急需擴大進口增加內需
B.已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C.經濟開始與世界經濟接軌
D.加入世貿組織后履行責任和義務
【解析】由材料“2002年起逐年調低進口關稅”并結合相關史實可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積極配合世貿組織關于關稅的要求進行稅率調整,故選D項;“急需擴大進口增加內需”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形成與中國關稅的降低無關,排除B項;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后就開始與世界經濟接軌,C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
【答案】D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三原县| 饶阳县| 太仆寺旗| 会理县| 寿宁县| 浦城县| 平南县| 卓资县| 依安县| 巴彦淖尔市| 梁河县| 马龙县| 钦州市| 赞皇县| 郸城县| 永济市| 达日县| 睢宁县| 新丰县| 辽源市| 营山县| 大庆市| 会同县| 彭山县| 墨江| 广西| 太原市| 南靖县| 宁陵县| 周口市| 龙口市| 正镶白旗| 治县。| 铁岭市| 长寿区| 余干县| 民勤县| 邯郸县| 九台市|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