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1.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 2.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 1.結合美國的社區事務“自理”,探討歐美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結合古今中國的養老政策和德國的保險制度,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實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自主預習】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1.演變階段 概況 原因古希臘 時期 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村社實行自治,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① 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 與雅典民主政治傳統相關聯封建社會 ② 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西歐城市興起后,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③ 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莊園經濟發展;教會實力強大近代 英國在1835年頒布法律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 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④ 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 民族國家產生;社會經濟發展;地方自治傳統;工業革命后,城市人口激增,社會問題推動各國探索社會救濟新方法二戰后 西方各國基層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強調⑤ 成為各國基層治理的共同特點。地方政府享有的自治權越來越大。 ⑥ 很快發展起來,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政府城市治理理念發生變化;聯合國對社區建設的推動階段 概況 原因20世紀 80年代 以后 在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共同作用的同時,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 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降低成本2.特點(1)基層自治和社區是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發展趨勢和主要特點。(2)自治傳統、經濟發展和宗教影響巨大。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演變(1)17世紀初,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效仿。(2)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3)1935年,美國頒布《⑦ 》,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 (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此后,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5)20世紀8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⑧ ”,各國著手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求在效率與公平的矛盾中尋求新的平衡,至今效果不明顯。 2.內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業、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3.作用(1)積極: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的發展。(2)消極: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使得整個社會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4.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1)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⑨ 》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 (2)隨著⑩ 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答案】①村社大會 ②莊園 ③基督教會 ④鄉鎮 ⑤自治 ⑥社區 ⑦社會保障法 ⑧滯脹 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 ⑩改革開放【概念解讀】1.西歐莊園經濟中世紀時,西歐各地盛行莊園經濟。西歐封建莊園的土地一般是由國王或上一級封建主封授的,所有權屬于最高封建主。西歐封建領主莊園的土地不能買賣,不能轉讓,占有權世代相承,實行長子繼承制。受封者得到封土以后,必須對封主承擔一定的封建義務。如果封臣不履行義務,封主有權實行扣押,以逼迫封臣執行。當時西歐國家的生產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產生活,所以國王、教會和大封建主都建立了莊園。典型的莊園一般是一村一莊,也有一些大的莊園包括幾個村莊。莊園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莊園里還有供集體使用的森林、牧場、水塘等。莊園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莊園生產主要是為生產者自家和領主提供生活資料,其產品很少出售。莊園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產各種生活和生產所需的物品。但歐洲封建莊園的經濟基礎是領主土地所有制,莊園生產者是農奴和依附農,他們與領主具有人身隸屬關系。同時,莊園基本上是閉塞的,除了食鹽及少數奢侈品外,和外界的經濟交流很少。另外,莊園主原則上不向政府納稅,這和中國古代的地主莊園有很大區別。學思之窗 你怎么看待這種基層治理方式 解題關鍵:結合材料核心主旨談認識。思路引領:聯系教材內容,從地方治理與基層治理的關系入手分析。答案提示:地方治理是基層治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地方政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引入市場化手段是一種基層治理手段的變革,可以提高基層治理的社會化程度和效率。若有其他觀點,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思考點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什么重要作用 解題關鍵:了解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及完善過程。思路引領:從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入手。答案提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在醫療、養老、就業、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保障,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查閱相關材料,分析三種模式的利弊。解題關鍵:了解三種模式的內容。思路引領:從歷史傳統、經濟發展等角度分析。答案提示:這三種模式與不同國家的地方治理方式有關,也與其歷史發展有聯系,體現了不同的政府對社區管理方式和干預程度的不同。可從三種模式本身展開討論,分析利弊,也可以從各國的歷史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學習拓展 查閱資料,談談你對上述現象的看法。解題關鍵:查閱資料,分析內容。思路引領:可從生產力發展、具體國情、福利政策的影響等角度分析。答案提示:(1)任何一種政策只要適應具體的社會經濟或生產力的發展,就能推動社會經濟或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會起阻礙作用。因此,各國政府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政策是正常的。 2.社區“社區”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國家提出。社區指的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共同體,具有地域區域、互動關系和共同情感三個特征。西方的社區發展始于工業革命以后。歐洲的社會由于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而產生了諸多的問題,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加劇。各國為了應對當時的社會問題,以社區為單位開展社會工作,試圖改良原有的社會福利制度。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許多國家的社區治理實踐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由于各國國情的不同以及政府與社區之間的權力配置的差別,當前的社區治理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強政府—弱社會的行政主導型社區治理;弱政府—強社會的自治主導型社區治理;強政府—強社會的混合型社區治理。3.“福利國家”“福利國家”始于19世紀80年代,在二戰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較大發展。二戰后“福利國家”政策的實行,源于西方國家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勞動大眾為爭取各種社會權利而進行的長期不懈斗爭、社會主義國家的挑戰和改良主義等思潮的盛行。但這一政策近年來也面臨一系列困境,各資本主義國家也在不斷進行改革。盡管“福利國家”政策有其積極的社會效應,但它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在自身框架內的一種改良措施,它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更不可能改變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先是大力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歐洲很多國家建立了福利國家,為國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福利。但是,在后來的發展中,有些國家的福利制度已經影響了國家經濟發展,便不得不作出調整,力圖在獎勤罰懶和保障福利兩者之間保持平衡,以保證社會的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北歐一些國家繼續擴大社會福利,目的也是如此。(3)本題是一道開放性問題,其他觀點言之有理亦可。【合作探究】任務1 歐美國家的基層治理材料 社區事務高度“自理”。在美國,社區的事情不由政府包辦而由社區居民自己決定。由當地居民自愿組成的社區委員會是社區管理的核心機構,對社區事務擁有很大的發言權。社區委員必須是居住于本社區的居民或在本社區從事商務活動的人,他們通常在本社區具有一定的號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長。委員是義務擔任的,不拿報酬,有少量補貼,服務好可以贏得社區居民的好評。——摘編自汪燕《美國基層社會治理的啟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美國社區事務“自理”的特點。【參考答案】 “自理”的特點:社區的事情不由政府包辦而由社區居民自己決定;社區委員會是社區管理的核心機構;社區委員在本社區有一定的號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長;社區委員是義務擔任的。“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從設問得出是關于美國社區事務高度“自理”,進而概括出材料中它的特點“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時空限定——美國;內容限定——社區事務“自理”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根據材料“社區的事情不由政府包辦而由社區居民自己決定”“由當地居民自愿組成的社區委員會是社區管理的核心機構”“他們通常在本社區具有一定的號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長”“委員是義務擔任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任務2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材料一 二戰結束后,西歐國家經濟受到重創,經濟增速緩慢,發展不景氣。這一階段西方國家的社會政策轉向強調市場的作用、鼓勵效率優先。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強調市場的作用,認為市場是有益的,市場不但保護了個人自由,又實現了經濟利益。在弗里德曼看來,必須限制政府的權限,培養競爭性的市場,市場是最好的調節器,最能保證效率實現。這一階段福利國家面臨著“效率危機”,國家政策轉向注重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摘編自白路《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歐福利國家的改革及其趨向研究》材料二 資本摧毀了傳統社會,導致了社會的不確定性和革命的無序狀態。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興起,這既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也對資本構成一種莫大的威脅。沒有一個有序的社會(市場),資本就很難正常運作。這樣,福利政策就開始了。早期的福利政策服務于資本,是資本和國家政權結合的產物。自上而下提供的福利是為了預防工人運動,因此具有保守主義性質。進入20世紀中葉之后,隨著大眾民主擴展到更多的社會群體,包括婦女和少數族群,福利的概念演變成一種“權利”的概念,即人人都應當享有的權利。西方經濟形態從原始資本主義演變到福利資本主義,這是社會和政治改革的結果。國家在資本力量和社會力量之間充當了協調者,從而保證了市場秩序,為資本的正常運作提供了政治和制度條件。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史實,圍繞“福利國家的效率與公平”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參考答案】 示例一論題:福利制度過于注重公平會導致效率低下。闡述:二戰后部分資本主義國家過于強調社會公平,實行高稅收、高福利的福利國家制度,增加了企業的負擔,擴大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規模,削弱了企業的積極性,導致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不前,帶來了整體社會效率低下的弊端;更不利于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助長了人們的“福利病”,有的失業者寧愿靠領取國家福利維持生活,也不愿工作。結論:因而從長遠來看,過于強調社會公平會導致效率低下,反過來也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示例二論題:福利政策應兼顧效率與公平的辯證統一。闡述:民眾要求保障公平,資本要求保障效率,福利國家政策在雙方的作用下不斷進行調整。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為恢復經濟,大多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效率得到提高。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與效率不是彼此孤立的,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是促進福利增長意義上的公平,是與效率相統一的。因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福利國家制度也得到了較快發展,體現了社會公平。結論:所以說,國家的社會政策變革需要在不斷實現公平與效率二者的平衡上,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示例三論題:西方福利制度的興起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闡述:工業革命的興起推動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為了緩和矛盾,縮小貧富差距,西方國家推行福利政策,尤其是二戰后,西方國家紛紛建立“福利國家”。“福利國家”的建立是資本主義國家運用國家財政政策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覆蓋范圍廣,內容豐富,推行福利政策有利于緩和矛盾,促進社會穩定,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再發展。結論:綜上,西方國家推行福利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命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史實,圍繞“福利國家的效率與公平”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試題主題明確——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這一階段福利國家面臨著‘效率危機’,國家政策轉向注重效率,促進經濟發展”“隨著大眾民主擴展到更多的社會群體,包括婦女和少數族群,福利的概念演變成一種‘權利’的概念,即人人都應當享有的權利”“國家在資本力量和社會力量之間充當了協調者,從而保證了市場秩序,為資本的正常運作提供了政治和制度條件”時空定位 世界近現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二戰后西方國家的福利政策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公平與效率之間的辯證關系;福利國家制度與公平之間的關系層次鮮明 福利政策、公平、效率之間的辯證關系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福利政策應兼顧效率與公平的辯證統一答題步驟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二戰后福利政策實施的原因二戰后福利國家出現的影響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國家的社會政策變革需要在不斷實現公平與效率二者的平衡上,推動社會不斷進步【隨堂檢測】1.“13世紀以前,他們支付很少的貨幣地租,經常支付實物地租。他們每周有幾日在領主自營地上做各種各樣的農活。他們的各種義務受習慣法的約束,不是由領主任意征納的。”材料中的“他們”是( )。A.封建領主 B.市民C.莊園農奴 D.神職人員【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莊園中的領主自營地由農奴耕種,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還要向領主繳納租稅,因此材料中的“他們”是莊園農奴,C項正確;A項明顯不符合題意,排除;市民有一定的自主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D項涉及的是宗教,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C2.下圖所示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頒布的一項社會政策。該政策實施的目的是( )。A.恢復工業生產 B.開展以工代賑C.建立社會保障 D.增加就業崗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失業金制度。失業金制度是工人失業后的保障措施,屬于社會保障,與恢復工業生產、以工代賑和增加就業崗位無關,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答案】C3.西方國家的高福利……可能將會取代或者部分取代家庭成員間相互贍養、哺育和照顧的功能,帶來“去家庭化”現象,會減少或解除家庭成員間傳統的責任和義務……滋長了人們的“福利依賴”心理。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干或少干工作照樣可以生活得很好的社會觀念。這說明福利制度( )。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B.縮小了貧富差距C.帶來了社會道德危機D.導致政府財政不堪重負【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方的高福利政策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導致“養懶漢”現象的出現,一些人逃避家庭責任,由此帶來了道德危機,C項正確;材料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縮小貧富差距及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無直接關系,排除A、B、D三項。【答案】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