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學習目標】了解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必然性;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認識20世紀初期國際秩序的變動。【時空坐標】【知識梳理】知識點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背景:(1)世界局勢: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列強矛盾: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英德、法德、俄德、俄奧矛盾重重。(3)兩大軍事集團: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②概況:同盟國(德、奧、意) VS協約國(英、法、俄)組成。③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國際局勢日益緊張。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①時間:1914年6月28日。②影響:兩大軍事集團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2.爆發:(1)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一戰全面爆發。(2)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拓展深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 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一事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是必然的。兩大軍事集團已經對戰爭進行了精心準備,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各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產生的根源。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超過老牌的英法等國家,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力量對比。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 列強圍繞瓜分世界問題的矛盾日益尖銳,逐步形成兩大軍事集團。他們瘋狂地進行擴軍備戰,國際關系日趨緊張,大戰一觸即發。物質條件 20世紀生產力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為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知識點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歐洲的三條戰線戰線 地理范圍 作戰雙方 地位西線 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 英法軍隊VS德軍 決定性戰場東線 波羅的海南岸至羅馬尼亞 俄軍VS德奧聯軍南線 巴爾干地區 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VS奧軍2.戰爭階段第一階段 (1914年) 1914年,德軍進攻法國,9月,雙方在馬恩河激戰,德軍戰敗,標志其“速決戰”破產。1914年,對德國宣戰的日本占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第二階段 (1915-1916年) 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企圖滅亡中國。1915-1916年,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傷亡慘重。1916年,英德在日德蘭海域進行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第三階段 (1917-1918年) 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1918年,俄國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了戰爭。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思維點撥 美國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提出了以“十四點原則”為代表的新的國際關系理念,國際影響力迅速上升,但其軍事實力仍然有限。戰后,美國企圖支配世界事務的努力遭到英法等國的阻撓,這說明歐洲雖失去了經濟霸權,但綜合實力仍然強大,美國稱霸世界的時機還不成熟。知識點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體系建立:(1)主要會議: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2)締結條約:《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3)性質: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主要內容:(1)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2)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3)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4)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5)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3.國際聯盟:(1)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原則:“全體一致”原則。(4)實質: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5)評價: ①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②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③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④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使得殖民地“才離狼窩,又入虎口”。思維點撥 委任統治制度(1)實質:委任統治是一戰后戰勝國所建立的通過國際聯盟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2)認識:比原來的殖民統治有所進步,在國際聯盟的監督下,按國際法貌似公正地解決列強糾紛以避免更大國際沖突,取代了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而對殖民地來說,不過是“才離狼窩,又入虎口”。國際聯盟把委任權授給英法日等國時,這些國家因而實際上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拓展深化 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積極方面: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創造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2)消極方面:它不可能帶來持久的和平。①它是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上的,必然導致戰勝國與戰敗國矛盾的加劇。②帝國主義的侵略特征和戰勝國內部分贓不均,使得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③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加劇。(3)特點:①體系的基本特點是仍以歐洲,尤其以英法為優勢。英法操縱了國聯,使之成為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美日力量的增長還不足以完全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舊世界格局。②體系具有不牢固性和脆弱性。該體系是由多個國家組成的均勢結構,并留有歐洲大國均勢的痕跡,但由于長期排斥德國和蘇俄(聯)等重要戰略力量,缺乏穩定性。③體系具有不全面性和矛盾不可調和性。該體系沒有解決戰前存在的矛盾,也沒有解決戰后產生的新矛盾,它使帝國主義國家爭霸的矛盾愈演愈烈。④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具有由國際組織協商處理爭端的可能性,但缺乏權威、不夠完善。該體系提倡集體安全,但是國際聯盟在防止和制止侵略戰爭方面缺乏有效的機制。思維點撥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特征(1)一戰是帝國主義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2)是戰勝國嚴懲戰敗國,強制下的和平。(3)對中國山東主權的不公正處理。(4)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無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主權。知識點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也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拓展深化 一戰的影響對歐洲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①經濟上:給歐洲帶來經濟危機,歐洲的世界財政金融地位下降。 ②政治上:給歐洲帶來政治危機,各國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催生出一個新世界 ①歐洲衰落,美日崛起:德國淪為戰敗國,法國的工農業區遭到破壞,英國喪失了大量勞動力,歐洲走向了衰落。美國大發橫財,日本乘機擴張,獲得發展。 ②民族解放運動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給人類社會提供了進步的契機 ①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促進社會發展。 ②婦女地位得到提高:婦女活動范圍擴大,社會作用增強。 ③政府機構職能改變: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職能加強。 ④人們思想觀念變化: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盛行。【課堂練習】1.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關德國間諜和德國統治歐洲的陰謀的眾多書籍,如《1910年入侵英倫》《威廉來了:霍亨索倫王朝統治下的倫敦》在英國廣受歡迎;描寫德國戰勝英國的《英格蘭的報應》《德國未來100年》等小說也在德國暢銷。據此可知( )A.軍國主義思想控制社會輿論 B.英德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C.文化界對戰爭爆發負有責任 D.人們對局勢發展持負面態度2.1913年,德國某位軍事作家在《德國與未來的戰爭》一書中寫道:“在這方面我們必須十分清楚,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那樣要對付如此多的困難和敵意……我們現在想要獲得的東西必須用戰爭獲取?!弊髡咭庠? )A.對德國對外政策表達不滿 B.表達對德國國際處境的擔憂C.揭示國際關系危機的根源 D.極力宣揚軍國主義思想3.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說明當時世界局勢的突出特點是( )A.英、法、俄和德、奧、意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尖銳,各自尋找支持者C.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日趨激烈 D.帝國主義為了各自利益相互勾結4.圖一、圖二所示分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美兩國征兵海報宣傳語“加入你祖國(英國)的軍隊”“我要你為國家入伍”。兩國征兵參戰的共同目的是( )圖一 圖二A.轉嫁國內經濟危機 B.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C.參與爭奪世界霸權 D.維護世界和平民主5.下面為1914—1916年美國同交戰國雙方貿易統計表(單位:美元)。年份 同英、法、俄、意的年貿易額 增長指數(以1914年為100) 同德、奧匈的年貿易額 增長指數(以1914年為100)1914 824 860 237 100.0 169 289 775 100.01915 1 991 747 493 241.0 11 878 153 7.01916 3 214 480 547 389.7 1 159 653 0.68據此,有學者認為,當美國參戰變得不可避免時,其選擇的余地并不多。這表明一戰期間( )A.美國與同盟國矛盾不可調和B.經濟利益影響美國政府決策C.歐洲的經濟逐漸被美國控制D.歐洲經濟優勢地位依然牢固6.1917年各國工人罷工此起彼伏,法國罷工人數增至29萬,提出了“打倒戰爭”的口號;俄國3萬人罷工,要求政治變革,被稱為“二月革命”;1918年1月全德工人實行總罷工,要求增加糧食定量、建立民主政府等。材料表明( )A.工人階級政治地位提高 B.國際工人運動走向聯合 C.參戰國的國內矛盾激化 D.戰后和平主義思潮興起7.1918年1月,一種流感從美國爆發,隨美軍進入歐洲并波及亞洲和北非國家。到7月病毒發生變異,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幾乎同時爆發,死亡人數遠超戰爭,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原因之一。這反映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B.歷史合力論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階級斗爭學說8.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某位西方漫畫家創作漫畫《生日好,陛下》。畫面中勞合·喬治、克里孟梭、威爾遜在凡爾賽宮鏡廳,舉杯向1914年6月28日刺殺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的雕像致意:“向你致敬,向你致謝!”作者借這幅畫( )A.諷刺英、法、美是戰爭的受益者 B.抨擊普林西普行為的愚昧C.表明協約國實力大于同盟國 D.暗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9.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美、意等國領導人為了各自的利益進行了激烈的爭吵,但在這次會議上他們也有共識。他們一致贊同( )A.恢復歐洲勢力均衡 B.削弱并且肢解德國C.公平解決戰后問題 D.防止蘇俄勢力擴展10.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研究某項政策時,列出了如下要點。該政策是( )A.委任統治 B.國家干預 C.綏靖政策 D.和平演變11.國際關系體系理論把國際關系視為一個具有某種內部關聯的體系,認為在一定時期內,國際社會中的組成單元按照一定的規則相互作用,最終在長期的互動中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關系結構。下列關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A.建立在錯綜復雜的矛盾基礎上 B.是封建主義在歐洲大陸的復辟C.它是現代國際治理體系的源頭 D.歐洲失去對世界的影響和控制12.《國際聯盟盟約》規定,國際聯盟主要機構形成決議時,每個會員國包括自治領都擁有平等的投票權和否決權。這一規定( )A.調和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B.保證了弱小國家的利益C.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D.制約了國聯效能的發揮【答案解析】1.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有關德國間諜和德國統治歐洲的陰謀的眾多書籍”和“描寫德國戰勝英國”的小說暢銷,這說明文學創作對戰爭的爆發負有一定的責任,C項正確;軍國主義思想控制社會輿論,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英德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文化界與戰爭爆發的關系,沒有體現人們對局勢發展的態度,排除D項。2.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德國打算通過武力和軍事擴張來實現自己的霸權,故選D項;材料中作者對德國對外政策表達不滿的目的是宣揚其侵略思想,推動德國對外擴張,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作者對一戰前德國處境擔憂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其武力獲取霸權的思想,排除B項;國際關系危機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3.答案 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說明當時世界局勢的突出特點是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利益的矛盾,已經上升為軍事對抗的白熱化局面,故C項正確。4.答案 C解析 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英美兩國參戰是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故選C項;一戰前,歐美沒有爆發經濟危機,排除A項;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不是美國參戰的目的,排除B項;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不會維護世界和平民主,排除D項。5.答案 B解析 從表中數據可以發現,從1914年到1916年,美國對協約國集團的貿易數量成倍增加,而對同盟國集團的貿易額急劇下降,最后趨近于斷絕,所以最終美國站在了協約國一方參加世界大戰,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與德、奧匈同為資本主義國家,沒有根本的矛盾沖突,排除A項;表格內容只能反映美國與歐洲國家的貿易情況,無法反映歐洲國家的經濟實力情況,排除C、D項。6.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時間可知,此時為一戰期間,材料中的罷工游行都發生在各國內部,表明各國的階級矛盾激化,故選C項;材料只能反映工人的訴求,無法判斷其政治地位,排除A項;材料可以看出各國工人的訴求不同,斗爭的對象也不相同,不能體現國際工人運動聯合的趨勢,排除B項;“1917年”“1918年1月”戰爭尚未結束,不能說明戰后的情形,排除D項。7.答案 B解析 材料表明一戰結束的原因有很多個,疫情只是其中之一,這里強調的是多種因素產生的共同影響,即歷史合力論,故選B項;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強調的是某國內部的經濟關系,和一戰并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哲學層面的概念,強調的是客觀環境對社會意識的影響,一戰不是意識內容,是實質性的戰爭和沖突,排除C項;階級斗爭強調的是國內矛盾,一戰是國際糾紛,排除D項。8.答案 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索,英、法、美是一戰的戰勝國,戰后攫取了大量利益,因此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舉杯相慶,A項正確;根據“向你致敬,向你致謝”可知并非抨擊普林西普行為的愚昧,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并非表明協約國實力大于同盟國,排除C項;此時一戰已經結束,排除D項。9.答案 D解析 蘇俄建立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威脅,于是各國都想防止蘇俄勢力的擴大,故選D項;巴黎和會是要重新劃分歐洲的勢力范圍而不是恢復舊秩序,排除A項;巴黎和會上法國主張“削弱并且肢解德國”,遭到英國的反對,排除B項;“公平”的說法不客觀,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并未受到公平對待,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被轉讓給了日本,排除C項。10.答案 A解析 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美等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方式加以瓜分,貌似公正地避免了更大的國際沖突,體現出濃厚的大國政治和霸權主義色彩,故選A項;題干圖片內容主要涉及政治層面,排除B項;綏靖政策與題干圖片內容無關,排除C項;和平演變與題干圖片內容無關,排除D項。11.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國力量的對比和變化直接影響國際格局的演變和國際規則的制定,這種相對穩定的關系結構不能永遠持續下去,一戰后戰勝國按照力量對此的變化重新構建了國際秩序,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但是這一體系建立在錯綜復雜的矛盾基礎上,故選A項;“復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和史實,排除B項;國際關系源自各個國家綜合力量的對比,“國際治理體系”不存在源頭一說,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國際關系體系,并未提及歐洲對世界的影響,排除D項。12.答案 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國聯在決策過程中的表決原則是“全體一致”原則,由于國家利益的不同,各國難以達成一致意見,顯然國聯的作用很難發揮,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