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1.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動和經濟發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和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1.結合歷史文獻記載和歷史人物的評說態度,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產生的必然性。(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2.結合學者對周秦社會變遷、思想調適的研究成果,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和思想變革的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自主預習】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列國紛爭 東周 開始 周平王東遷后,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為春秋、① 兩個階段 “春秋 五霸” (1)目的: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權地位。 (2)“春秋五霸”: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諸侯國國君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② ” “戰國 七雄” (1)卿大夫掌實權: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③ 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 (2)“戰國七雄”:經過長期紛爭,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3)分封制崩潰: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公元前256年,④ 吞并周王室 華夏認同 (1)原因:中原各國社會發展先進;戎狄蠻夷與中原交流頻繁。 (2)內容:戎狄蠻夷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⑤ 。 (3)影響:使華夏族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為廣泛的族群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經濟 發展 (1)農業:鐵制農具開始使用,⑥ 也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 (2)手工業:春秋時期⑦ 技術出現,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3)商業: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主富比王侯變法 運動 (1)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⑧ ,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變法運動成為潮流。 (2)結果: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⑨ 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 商鞅 變法 (1)內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廢井田,開阡陌”,推動土地⑩ 發展;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 ,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2)意義:順應了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背景 (1)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試圖影響現實政治。 (2)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士人周游列國,頗受重用主要流派 儒家 春秋 孔子 (1)核心觀點是“仁”,統治者應順應民心,愛惜民力,“ ”。 (2)“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同時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3)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戰國 孟子 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認為人性惡,主張 道家 春秋 老子 (1)樸素的唯物論:“ ”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樸素的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3)政治上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戰國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 鄒衍 提出“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墨家 墨子 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 ”的政治主張 法家 韓非 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影響 (1)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 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 (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答案】①戰國 ②春秋五霸 ③田氏 ④秦國 ⑤華夏族 ⑥牛耕 ⑦冶鐵 ⑧富國強兵 ⑨君主專制 ⑩私有制 縣制為政以德 隆禮重法 道 尚賢 階級關系學思之窗 閱讀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解題關鍵:抓住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進行理解。思路引領:先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聯系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措施等明確其指導思想;再根據其所體現的特點、影響去分析。答案提示: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是法家思想,主要包括君權至上、以法治國和刑罰策略等。其強調君權至上,打擊了舊貴族勢力,有利于建立適應封建地主階級利益需要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商鞅“法治”思想主張嚴刑峻法,使人人畏懼法律,樹立了法律的權威,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但刑罰過于嚴酷,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其變法思想推動了秦國的封建化進程,實現了國富兵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其法治理念為中國后代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礎,給今天的依法治國提供了借鑒。思考點 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學說 你能舉出若干學派的核心思想內容嗎 解題關鍵:第①小問抓住諸子百家學說形成的背景;第②小問要注意是“核心思想”而非所有主張。思路引領:第①小問結合教材知識,從政治、經濟、階級關系、文化教育等方面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第②小問結合教材內容了解諸子百家學派的主張;區分其核心和非核心思想。答案提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經濟基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崩潰,私田出現,封建經濟迅速發展。②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諸侯割據混戰,分封制崩潰,社會處于大變革和大動蕩時期。③階級關系: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士人從各自階級集團利益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各諸侯國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取勝,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士人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④文化教育:士階層的活躍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學在官府”的傳統被打破,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儒家:(春秋)孔子強調“仁”“禮”; (戰國)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道家:(春秋)老子將天地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 (戰國)莊子宣傳天道與自然無為,提出“齊物論”; 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提倡“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名家:“遍為萬物說”。陰陽家: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兵家:“奇正”與“虛實”;“詭”“詐”。【重要概念】1.華夏觀念(1)“華”“夏”在夏、商、西周時是兩個詞,分別有不同的含義,而且其含義也有多種。而“華”已有文化先進之意,“夏”不僅為地名,也為國名。(2)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政權與邊地少數民族并立,邊地落后,夷夏對稱,這時,“夏”即指文化發達的東方諸國。“華夏”指禮儀文化發達的中國。2.重農抑商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政策,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歷代封建王朝都十分強調農業的重要性,農業是古代具有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強調“農為本”“商為末”,目的是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所以說“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3.百家爭鳴“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眾多的學派;“爭鳴”是指各學派代表不同的階層和政治力量,針對當時的社會大變革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在辯論中相互交融。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貴族階級之間的思想斗爭。【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查閱戰國變法的材料,結合時代背景與變法措施,說明各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的原因及其效果。解題關鍵:變法的原因要結合時代背景來分析;效果要從變法措施的目的和產生的實際作用來看。思路引領:可先查閱補充戰國變法的相關材料,再聯系所學知識,結合時代背景與變法措施去認識:生產力發展引起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改革。答案提示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封建經濟的形成。②階級基礎:隨著井田制瓦解,封建生產關系產生,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他們要求通過改革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用中央集權制代替君主與貴族聯合專政。③內在動力:戰國時期,群雄角逐,戰爭頻繁。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④思想基礎:法家學說成為改革變法的理論武器。⑤目的:各諸侯國為適應生產力發展,穩定和鞏固統治,在爭霸或兼并戰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效果:各國通過變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學習拓展 查閱《詩經》和“楚辭”中的經典篇章,體會其中的人文精神。解題關鍵:注意從“人文精神”的角度思考。思路引領:查閱《詩經》和“楚辭”中的經典篇章;圍繞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進行思考體會。答案提示人文精神:(1)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矢志不渝的人生堅持;(2)憂國憂民的思想意識;(3)堅定的上下求索的理想信念。【合作探究】任務1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轉型與社會變革材料一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史記正義》“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設問“政治、經濟方面……商鞅變法”和正文“為田開阡陌封疆”“宗室非有軍功論……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歸納出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的社會轉型”的措施及影響。 材料二:從設問“韓非與賈誼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和正文“舉法明教”“批評商鞅舍棄禮義”得出相應態度及學術派別、時代背景差異“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秦國;角度限定——政治、經濟方面;內容限定——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的社會轉型。第(2)問,時空限定——戰國、漢代;內容限定——韓非與賈誼對商鞅變法的評價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根據“為田開阡陌封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經濟上是廢井田,獎勵耕織,推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根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政治上是獎勵軍功,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促使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過渡。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二可知,韓非對商鞅變法的態度是褒揚,賈誼對商鞅變法的態度是貶低。第②小問,結合所學可知,韓非主要基于法家立場,認為變法維護了法制秩序;賈誼則基于儒家立場,認為商鞅變法破壞了儒家倫理。第③小問,他們評價差異的本質是治國理念的差異 材料二 對商鞅變法的評價韓非(戰國) 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商鞅)舉法明教,秦人大治賈誼(漢代) 批評商鞅舍棄禮義,專用法制,破壞了家庭倫理關系 ——摘編自張濤《移風易俗:商鞅變法的重要側面》等(1)據材料一,從政治、經濟方面分析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的社會轉型。(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非與賈誼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及原因,并揭示評價差異的本質。【參考答案】 (1)經濟上,廢井田,獎勵耕織,推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政治上,獎勵軍功,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促使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過渡,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2)態度:韓非褒,賈誼貶。原因:韓非基于法家立場,認為變法維護了法制秩序;賈誼基于儒家立場,認為商鞅變法破壞了儒家倫理。本質:治國理念的差異(法治與禮治)。任務2 “百家爭鳴”材料 周禮原是一個集制度上層建筑與思想上層建筑為一體的社會控制系統,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亂世曾使思想界陷入一個迷茫期,“變風”“變雅”即反映了當時人們思想的迷茫。但亂世與迷茫又促使哲人們對社會作深刻的思考,醞釀著中國“軸心時代”的哲學突破,到春秋末期,終于出現了孔子和老子這樣偉大的思想家。到戰國時期,由于列國紛爭日益激烈,思想界也進入一個以“強國”為主題的“百家爭鳴”時代。隨著戰國后期統一形勢的逼近和專制主義的發展,諸子百家在對時勢的調適過程中自發地進行著分化、組合與競爭。其實,諸子表面上高談闊論,議論是非,其目的多是“貨與帝王家”,只是各家皆有所長,亦有所短。——摘編自王四達《周秦的社會變遷、思想調適與中國傳統社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參考答案】 論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推動了思想變革。闡述: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時期。當時,諸侯混戰,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形成并壯大;加之私學教育興起,士階層崛起;各諸侯國統治者為了爭霸和擴張的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先秦諸子從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禮”,主張“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學說,認為人性善;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張自然無為和小國寡民,并提出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法家的韓非子主張法治與中央集權,順應了國家統一的政治趨勢。總之,諸子百家雖然對于社會各方面的主張不盡相同甚至相互抵觸,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改變當時的社會現狀,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言之成理即可。)(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亂世曾使思想界陷入一個迷茫期”“亂世與迷茫又促使哲人們對社會作深刻的思考”“列國紛爭日益激烈,思想界也進入一個以‘強國’為主題的‘百家爭鳴’時代”“戰國后期統一形勢的逼近和專制主義的發展”“目的多是‘貨與帝王家’”時空定位 春秋戰國時期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主要表現及其影響;“百家爭鳴”出現的政治、經濟、階級背景;主要學術流派的思想主張層次鮮明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狀況——“百家爭鳴”出現的政治、經濟、階級等背景,主要流派的思想主張其他方面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推動了思想變革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先秦諸子的主要主張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諸子百家雖然對于社會各方面的主張不盡相同甚至相互抵觸,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改變當時的社會現狀,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言之成理即可。)【隨堂檢測】1.史學上有“左圖右史”之說,小明同學利用地圖(下圖)進行研究性學習。據此判斷,他研究的內容應是(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C.戰國七雄 D.秦滅六國【解析】觀察地圖中齊、魯、宋、晉、燕的地理位置,及周都“洛邑”可知,這是東周時期的示意圖,可用于研究春秋五霸,若是戰國時期,則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家,故選B項。【答案】B2.(2023·江蘇高一開學考試)戰國七雄的名臣名將,絕大多數都不是君主近親,他們往往來自下層貴族或平民家庭,完全憑借自己的能力被擢拔而受重用。這說明( )。A.貴族制度日益趨向衰落B.官吏選拔制度尚未出現C.任人唯賢取代任人唯親D.貴族世襲特權已被廢除【解析】材料“戰國七雄的名臣名將,絕大多數都不是君主近親,他們往往來自下層貴族或平民家庭”表明戰國時期貴族制度向官僚制度過渡,新的官吏選拔制度開始確立,A項正確,B項錯誤;材料體現了任人唯賢,但體現不出“取代任人唯親”,排除C項;戰國時期世卿世祿的貴族世襲特權遭受沖擊,“已被廢除”說法錯誤,排除D項。【答案】A3.春秋戰國時期,儒道爭鋒,儒墨爭雄,儒法爭用,可謂縱橫捭闔,機鋒迭起,智慧紛呈,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各家本質上“爭”的是( )。A.國家的治理方略 B.國家統一的方式C.國家最高統治權 D.單純的學術問題【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處于國家轉型階段,面對社會動蕩的現狀,各家紛紛提出治理國家的方略,A項正確;B、C、D三項均不符合題干的限定,排除。【答案】A4.(2023·廣東湛江高一統考期末)商鞅變法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即“制土分民”,在此基礎上,秦王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這一措施( )。A.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B.為秦國兵源提供有力保障C.體現了重農抑商的思想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解析】根據材料“制土分民”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可知,這一做法有利于推動一家一戶的小家庭生產,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抑制商業的思想,排除C項;B、D兩項與材料的主旨無關,排除。【答案】A5.“我們今天稱道‘百家爭鳴’,大概不是也不應該是贊揚其中的一元主義妄想,而是欣賞它那些萬壑爭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場面。”之所以贊賞“多元的場面”是因為它( )。A.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B.適應了中央集權的發展趨勢C.有利于文化的繁榮發展D.有利于底層民眾意愿的表達【解析】解題時注意材料中“欣賞它那些萬壑爭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場面”這一關鍵信息。“百家爭鳴”的多元場面有利于文化的繁榮發展,從而推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所以C項符合題意。【答案】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