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
1.通過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 1.結合學者評述,了解漢朝刺史制度的演變發展和影響,認識漢朝為鞏固大一統國家、加強中央集權的努力及其對兩漢衰亡的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2.結合“張騫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線”“絲綢之路主要路線圖”、《漢書》中關于西域都護設置的記載,認識漢朝為鞏固大一統國家采取的開疆拓土、對外交往等舉措,探討漢代對世界文明交流發展所作的貢獻。(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自主預習】
一、西漢的統治
1.漢初統治
西漢建立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①    ,史稱西漢
漢初政策 (1)“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②        ”。 (2)郡國并行制:漢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漢高祖劉邦陸續分封了一批異姓諸侯王和同姓諸侯王,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 (3)“七國之亂”:③    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叛亂。不久被平定
文景之治 (1)漢初“與民休息”: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④      思想,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⑤     ”
  2.西漢的強盛
(1)漢武帝的措施及影響
措施 影響
政治 頒布“⑥    ”,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再行分封給子弟 諸侯王不再威脅中央
加強皇權,削弱宰相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握的中朝 打擊地方勢力,加強了皇權和中央的權力
任用酷吏整治地方,打擊豪強勢力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監察
建立以⑦    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使部分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
經濟 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⑧     ,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稅收,穩定了社會秩序,打擊了富商大賈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 ⑨    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軍事 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為開辟中西交通道路——⑩       奠定基礎 促進了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
  (2)西漢對邊疆的管轄
西域都護府 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    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西南及東南 西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絲綢之路 中國的絲織品沿著中西交通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非洲,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二、東漢的興衰
1.新朝建立: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2.東漢的統治
東漢建立 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    ,史稱東漢
光武中興 (1)政治上: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    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2)經濟上: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 (3)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視儒學
后期統治 (1)黨錮之禍: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少繼位,年壽不長,造成宦官、外戚交替專權。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抨擊時政,遭到鎮壓,史稱“黨錮之禍”。 (2)黃巾起義:184年,張角創立“    ”,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
思考點 漢武帝為什么要建立刺史監察制度
解題關鍵:刺史監察制度的內容和漢武帝建立這種制度的目的。
思路引領:結合教材內容,從漢武帝建立刺史監察制度的原因、目的等角度分析思考。
答案提示
原因:原來地方監察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建立更完善的地方監察制度成為一種必要,以便加強對地方郡國的控制。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學思之窗 談談閱讀上述詩賦的感受體會。
解題關鍵:區別兩漢文學的不同形式;了解作品的內容。
思路引領:閱讀所給材料,了解兩漢文學的主要成就;把握兩漢文學不同形式的特點;聯系時代背景,感受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答案提示
形式特點:兩漢文學成就集中體現在漢賦、樂府詩、五言詩上。漢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特點是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很多詩作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情況。東漢民間流行五言詩,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感受體會:《上林賦》中,作者司馬相如夸飾上林,渲染田獵,意在揭露奢侈行徑,而不是歌頌功德,是言褒意貶的諷諫,委婉而深刻。《江南》為漢代民歌,漢樂府作品。詩中大量運用重復的句式和字眼,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詩歌描繪了江南采蓮的熱鬧歡樂場面,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游魚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采蓮人的歡笑。《行行重行行》是創作于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漢末動蕩歲月中的相思離亂之歌。此詩抒寫了一個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追敘初別,著重描寫路遠相見之難;后十句為第二部分,著重刻畫思婦相思之苦。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比興,形象生動;語言樸素自然,通俗易懂,自然地表現出思婦相思的心理特點,具有淳樸清新的民歌風格。
【探究與拓展】
問題探究 閱讀這段材料,分析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之間的關系。
解題關鍵:把握東漢豪強勢力發展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思路引領:閱讀材料內容,了解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歸納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的表現及其危害;分析其對東漢政權衰亡的影響。
答案提示:材料“豪人之室……睇盼則人從其目之所視,喜怒則人隨其心之所慮”反映的是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情況。
原因
①經濟基礎:土地兼并形成了大地主集團。②政治原因:光武帝劉秀是在豪強勢力的支持下建立東漢的,開國元勛云臺二十八將多有封賞,這又形成了新的豪強勢力。③文化因素:東漢尚儒,儒學世家相傳,豪強壟斷文化,形成門閥,比如荀氏、孔氏等。
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東漢建立后,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是東漢政治的一大特點。他們世代為官,把持中央和地方大權;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體的田莊;生活豪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地方割據勢力。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使政治更加黑暗,統治日趨腐朽,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這成為東漢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衰亡的社會根源。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東漢政府號召豪強地主以私家武裝助剿。豪強地主趁機擴充武裝,積蓄力量,形成眾多割據勢力。為爭奪地盤,各個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相互混戰,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三、兩漢的文化
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歷史地位
史學 西漢 司馬遷 《    》 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
東漢 班固《漢書》 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文學 漢代 漢賦 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科技 戰國 至西漢 《黃帝內經》 奠定了    理論的基礎
東漢 《神農本草經》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改進造紙術 推動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答案】①長安 ②漢承秦制 ③漢景帝 ④黃老無為
⑤文景之治 ⑥推恩令 ⑦察舉制 ⑧鹽鐵官營 ⑨儒學
⑩絲綢之路 西域 洛陽 外戚 太平道 史記 樂府詩 中醫 蔡倫
【重要概念】
1.漢承秦制
漢承秦制是指西漢建立后,在制度上承襲秦制,如皇帝制、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僚體制等,雖略有改動,但在漢武帝之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朝模式。到漢武帝時,中央官制出現了內朝與外朝的劃分,皇權更加集中。承襲秦朝的監察制,又加以發展,在地方設十三州刺史,承襲秦朝郡縣制度等。
2.均輸平準
均輸法是指漢武帝時期,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之下設立均輸官,由均輸官到各郡國收購物資,再易地出售,輾轉交換,最后把中央所需貨物運回長安。平準法是在大司農之下設立平準官,用官物在市場上隨物價漲落貴賣賤買以營利。實行均輸平準后,京師物資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場的物價,利用政府權力大奪商人之利,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
3.太學清議
清議是東漢時期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時論。東漢自中葉以后,外戚專權,宦官禍亂朝政,西羌侵擾邊境,政治、社會上都表現出動蕩和不安。群聚京師的太學生目睹社會的黑暗,遂逐漸轉移其視線于實際社會問題,于是時常議論朝政、品評人物,這就是所謂的“太學清議”。
起義軍雖然相繼被官軍各個擊破,但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地方長官依靠豪強地主的支持趁機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學習拓展 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感悟他們的家國情懷。
解題關鍵:把握材料對幾位杰出人物的歷史定位。
思路引領:把握材料對幾位杰出人物的歷史定位: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壯志,張騫“鑿空”的勇氣,蘇武絕不“屈節辱命”的精神,馬援“馬革裹尸”的情懷,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絕域”的追求。再結合所學知識羅列相關史實。
答案提示:①司馬遷撰寫的《史記》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其文字精練,人物刻畫與敘事生動,不虛美、不隱惡,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②“匈奴未滅,無以家為”是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千古名言。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封霍去病為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霍去病率兵和匈奴接連打了六七天,匈奴抵擋不住向后敗退。霍去病帶兵越過燕支山(今甘肅永昌),追了一千多里最終凱旋。漢武帝為了賞賜霍去病,賜他豪宅和美女。但是他拒絕了,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③“鑿空”,即開通道路,指的是張騫開通中原與西域的道路。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欲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俘,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之以太中大夫之職。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
④蘇武,西漢大臣。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因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人的叛亂而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蘇武處處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既表達對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決心,絕不“屈節辱命”。 后匈奴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蘇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漢朝的使者,留居匈奴19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后,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⑤《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馬援,東漢初期的名將,英勇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建武二十四年(48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平叛。光武帝考慮到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于是,62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馬援亦病死于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尸”的誓言。
⑥班超,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漢明帝永平五年(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都城擔任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一起來到洛陽居住。由于家中貧寒,班超就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度日。他很有志向,有一天,他憤憤地將筆扔到地上,嘆息道:“男子漢大丈夫,即使不能實現偉大的抱負,但至少也得像介之推、張騫那樣,為國家的事業作出偉大的貢獻,而不應該在這里抄抄寫寫,白白地消耗一生!”從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立下許多戰功,被封了官,幾次出使西域,為東漢的外交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這就是成語“投筆從戎”的來歷。
【合作探究】
任務1 漢代國家治理模式的調整
材料一 漢初,沒有對諸侯國的監察制度,惠帝、文帝時,對中央直轄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員“分刺州,不常置”。漢武帝時將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域,每個區域各派刺史1員,監察郡級官員(郡守、國相),并有權監督諸侯王,正式創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監察,無固定治所。漢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屬。西漢末年,新莽政權以州牧取代刺史,賦予州牧統兵作戰之權,并參與地方政務,州牧開始向地方官轉變。
東漢初年,盡管光武帝復置刺史,但刺史已經變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權也進一步擴大。東漢末年,再改刺史為州牧,以便集中所轄州內各郡軍事、民力和財力鎮壓起義,州牧正式演變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州牧(個別仍稱刺史)乘機專兵攬權,擴充實力,東漢中央政府逐漸失去了對地方州牧的控制,“漢之殄滅,禍源乎此”。
——摘編自朱華《西漢至隋刺史制度的演變——兼論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材料二 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所謂得失,即根據其實際利弊而判定。而所謂利弊,則指其在當時所發生的實際影響而覺出。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結合漢朝刺史制度發展的史實,對材料二的觀點作出解釋。
【參考答案】 錢穆提出評價制度優劣要依據其在當時的影響,全面認識其積極和消極作用。漢朝刺史制度的發展演變體現了這一觀點。
漢初,由于缺乏完備的監察制度,出現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員和諸侯國的監察,加強了中央集權,對西漢大一統局面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西漢末年以后,刺史權力擴大到行政、軍事領域,一方面有助于鎮壓起義,維護統治;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地方割據的隱患。東漢末年,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州牧(刺史)逐漸演變成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導致了東漢政權瓦解和魏晉分裂局面的形成。
錢穆先生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評價刺史制度的方法。漢朝刺史制度的發展說明,完備的刺史制度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但監察權失去制約(刺史制度的異化)會導致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對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
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結合漢朝刺史制度發展的史實,對材料二的觀點作出解釋。(試題主題不明確——自擬論題)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惠帝、文帝時,對中央直轄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員‘分刺州,不常置’”“漢武帝時將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域……監察郡級官員(郡守、國相),并有權監督諸侯王”“西漢末年……州牧開始向地方官轉變”“光武帝復置刺史,但刺史已經變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權也進一步擴大”“東漢末年……州牧正式演變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東漢中央政府逐漸失去了對地方州牧的控制,‘漢之殄滅,禍源乎此’”
時空定位 兩漢時期
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兩漢時期刺史制度的職能變化和影響
層次鮮明 歸納錢穆先生的主要觀點——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西漢末年以后,刺史權力擴大——東漢末年逐漸演變成地方割據勢力
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
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錢穆提出評價制度優劣要依據其在當時的影響,全面認識其積極和消極作用。漢朝刺史制度的發展演變體現了這一觀點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和積極影響
西漢末年到東漢時期刺史職能的擴大和危害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錢穆先生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評價刺史制度的方法。漢朝刺史制度的發展說明,完備的刺史制度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但監察權失去制約(刺史制度的異化)會導致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對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任務2 漢代“絲綢之路”
材料一 西漢時期,對中西交通道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圖1 張騫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線圖
圖2 絲綢之路主要路線圖
  材料二 《漢書》不同篇目中關于西域都護設置的記載
記載 出處
自元狩(漢武帝年號)之際,張騫始通西域;至于地節(漢宣帝年號),鄭吉建都護之號 《漢書·鄭吉傳》
漢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都護鄭吉、漢使馮奉世等“遂以節(古代使節的權力憑證)諭告諸國王一,因發其兵,南北道合萬五千人進擊莎車(西域諸國之一),攻拔其城” 《漢書·馮奉世傳》
其后日逐王畔(叛變)單于,將眾來降,護鄯善(西域諸國之一)以西使者鄭吉迎之……是歲,神爵(漢宣帝年號)三年(公元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護北道,故號曰“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矣 《漢書·西域傳》
  材料三 在漢代,政府首次作為對外交往與開放的主體在官方層面上積極地開展了與域外的廣泛聯系。兩漢政府卓越的努力與經營,使得中華社會由此邁開了走向世界的歷程,開啟了此后古代中國近2000年之久的開放局面。這不僅使中華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摘編自周尚兵、王洪軍《走向世界:漢代開放對古代中國的影響》
(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材料一中圖1和圖2所反映的歷史信息。
(2)指出材料二中《漢書》不同篇目對西域都護設置的記載的異同。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代設置西域都護的意義。
(3)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漢代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根據“政府卓越的努力與經營”的提示,列舉相關史實說明漢代促成“開展了與域外的廣泛聯系”的舉措。
【參考答案】 (1)信息:圖1反映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圖2反映的是陸上絲綢之路。
(2)異:西域都護設置的具體時間存在差異。同:西域都護設置于漢宣帝時期;鄭吉是首任西域都護使。
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漢代中央政權,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統治;為東西商路(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保障,加強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廣大地區的交流;西域都護府這種管轄方式,為中國后世王朝管理邊疆提供了先例。
(3)貢獻:絲織品經過絲綢之路遠銷地中海地區;造紙術推動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
舉措:反擊匈奴,奪回河套,占領河西走廊,多次大修長城,打通并保障絲綢之路。
“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正文圖例說明“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線”“絲綢之路主要路線”得出歷史信息。 材料二:從題引、設問“《漢書》不同篇目中關于西域都護設置的記載”分析得出異同。 材料三:從設問“走向世界”“政府卓越的努力與經營”“開展了與域外的廣泛聯系”等得出貢獻、舉措
“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西漢時期;內容限定——圖1和圖2所反映的歷史信息。第(2)問,時空限定——漢代;內容限定——對西域都護設置的記載的異同、設置西域都護的意義。第(3)問,時空限定——漢代;角度限定——走向世界、世界文明、政府經營、域外聯系
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反映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圖2反映的是陸上絲綢之路。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中設置的時間可知,西域都護設置的具體時間存在差異。第②小問,根據材料信息可知,
“兩定” 從設置西域都護的皇帝及首任西域都護使分析相同點。第③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漢代中央政權,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統治;為東西商路(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保障,加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廣大地區的交流;西域都護府這種管轄方式,為中國后世王朝管理邊疆提供了先例。第(3)問第①小問,根據所學知識,主要從手工業的絲織品及科技方面概括,可得出主要有絲織品經過絲綢之路遠銷地中海地區;造紙術推動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第②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主要有反擊匈奴,奪回河套,占領河西走廊,多次大修長城,打通并保障絲綢之路
【隨堂檢測】
1.東海郡《集薄》記載:“縣、邑、侯國卅八:縣十八,侯國十八,邑二。”據此判斷,當時全國(  )。
A.創設郡縣制 B.侯國隸屬于郡縣
C.縣侯數量相當 D.實行郡國并行制
【解析】材料中縣、邑、侯國反映了漢朝初年的郡國并行制,故選D項;材料表明郡縣制的存在,不能反映創立,郡縣制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該記載無法體現侯國隸屬于郡縣,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東海郡縣侯數量相當,但不能說明全國縣侯數量相當,排除C項。
【答案】D
2.主父偃上書(漢武帝)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為此,他建議(  )。
A.實施削藩政策
B.分封諸王,完善郡國并行制
C.頒布“推恩令”
D.尊崇儒術
【解析】材料中“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體現了主父偃提出的諸侯諸子均要分封的主張,故選C項;“削藩”是景帝時期晁錯提出的,排除A項;分封諸王,完善郡國并行制是漢初的制度,不是主父偃提出的,排除B項;D項是董仲舒的主張,排除。
【答案】C
3.(2023·江蘇南京高一統考期末)漢武帝對丞相無為而治的理念極為不滿,他想大展宏圖,干一番事業,于是召一些青年才俊入宮“與參謀議”。中朝官多為漢武帝寵信的文學侍從,如嚴助、朱買臣、主父偃、司馬相如等,他們身份卑微,以文才博取利祿。漢武帝此舉旨在(  )。
A.整頓吏治 B.打擊豪強
C.尊崇儒學 D.加強皇權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不滿丞相的無為而治,而選拔身份卑微的親信人員為中朝官,參與商討國事。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組建中朝,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未涉及,排除。
【答案】D
4.東漢光武帝鑒于歷史教訓,規定“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此舉(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導致宦官專權局面
C.有利于加強皇權 D.有效抑制外戚干政
【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雖然光武帝劉秀設立了“三公”職位,但是國家大事大部分都由皇帝親自掌管的尚書臺來處理,這就加強了皇帝的權力,故選C項;題干內容涉及皇權的加強,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A項;題干所述史實會加強皇帝的權力,不會導致宦官專權局面,排除B項;題干所述史實與抑制外戚干政無關,排除D項。
【答案】C
5.(2023·新疆烏魯木齊高一校考期末)從呂思勉所著的《秦漢史》的目錄中,可以看出兩漢的主要社會問題是(  )。
第六章 漢末事跡 第一節 元帝寬弛 第二節 成帝荒淫 第三節 衰帝縱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四節 新莽事四夷 第五節 新莽敗亡 第十章 后漢衰亂 第一節 后漢外戚宦官之禍 第五節 靈帝荒淫 第六節 后漢中葉后外患 第十一章 后漢亂亡 第二節 董卓之亂 第四節 東諸侯相攻
A.朋黨之爭與黃巾起義
B.社會動蕩與外戚干政
C.積貧積弱與邊防壓力
D.土地兼并與藩鎮割據
【解析】“后漢外戚宦官之禍”“后漢中葉后外患”“后漢亂亡”“董卓之亂”等體現的是社會動蕩與外戚干政,B項正確;從該目錄中無法得知漢代出現朋黨之爭,排除A項;該目錄無法體現兩漢積貧積弱,排除C項;該目錄未反映兩漢時期的土地兼并問題,排除D項。
【答案】B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气| 岳阳市| 铁岭县| 塔河县| 奇台县| 延安市| 桓台县| 民县| 南丰县| 德庆县| 枣庄市| 饶河县| 甘肃省| 寿宁县| 抚宁县| 泗水县| 西青区| 灵石县| 湘潭县| 布尔津县| 江西省| 滨州市| 通许县| 远安县| 当雄县| 红原县| 钟山县| 通山县| 新泰市| 廊坊市| 府谷县| 松滋市| 淮安市| 中宁县| 南城县| 紫金县| 黔南| 宜兰县| 英超| 伊金霍洛旗|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