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領域的新成就 1.結合隋唐時期部分君主事跡的歷史記載,認識隋唐時期選官制度改革和創新的發展趨勢、特點和意義。(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舊唐書》、唐代庸調布、唐懷集庸調銀餅等文獻、實物史料,認識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發展趨勢、特點和意義。(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自主預習】一、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概念 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委任① 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官職的制度 科舉制是一種通過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的制度時間 曹魏創立,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煬帝時,始建② ,科舉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標準 初創時期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期主要看重③ 才學特點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相對公平作用 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后期門閥士族削弱了中央集權 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趨勢 (1)選官方式由評定等級授官逐漸發展到考試選拔官員,選官標準由家世逐漸發展到才學,選官權屬由地方逐漸收歸④ 。 (2)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二、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省形成 尚書臺改稱⑤ ,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 隋唐時期 三省六部制 (1)形成: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⑥ 。 (2)職能 隋唐時期,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圍。宰相議事的地方叫⑦ ,后改稱中書門下。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3)影響 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思之窗 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約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有什么影響 解題關鍵:要抓住“對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的影響這一角度。思路引領:結合教材內容,從統治基礎、官員素質、中央集權等方面進行歸納。答案提示:科舉制使一批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治生活,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思考點 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解題關鍵:理解唐朝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答案提示:說明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稅法利弊的認識。思路引領: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主要從收稅標準制定和官吏執行的角度論述了兩稅法的弊端,還應結合所學知識論述其積極作用。答案提示:積極作用(1)兩稅法將唐代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歸并為戶稅和地稅兩種,這樣既簡化了征課名目,又可以使賦稅相對穩定,從制度上避免了官吏亂攤派的可能。(2)兩稅法按照各戶的貧富程度確定征稅標準,較為公平。其基本精神是改稅丁為稅產,這符合土地集中和貧富升降的社會現實。唯資產為宗,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3)兩稅法以貨幣計算和交納賦稅,對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4)兩稅法擴大了征稅面,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5)兩稅法替代租庸調,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發展的結果,奠定了唐朝后期至明朝中葉中國古代賦稅的基礎。國家根據財政支出確定每年全國總稅額,然后攤派到各地由各地官吏征收。這種量出為入的原則可以說是開我國預算原則之先河。局限性(1)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來越嚴重,激化了階級矛盾。(2)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3)制定兩稅定額時不公平,官吏貪腐又增加了許多苛捐雜稅。三、賦稅制度租庸調制 (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⑧ 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3)唐初:⑨ 內容: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⑩ 。 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為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兩稅法 (1)背景: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 (2)目的及措施:為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 。 (3)內容 A.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B.一年分為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4)意義 A.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B.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 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①中正官 ②進士科 ③家世 ④中央 ⑤尚書省 ⑥三省六部制 ⑦政事堂 ⑧租調 ⑨租庸調制 ⑩庸 兩稅法 人丁【重要概念】1.征辟制征辟制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在漢代的選官制度中,征辟制作為一種自上而下選任官吏的制度,地位僅次于察舉制。2.均田制與租庸調制(1)均田制北魏至唐中葉的一種土地分配制度,該制度對農民實行計口授田,對皇室、貴族、勛臣和官吏按等級分配土地和奴婢。作為中國封建政府的重要土地制度之一的均田制,在歷史的長河中存在約三百年。(2)租庸調制租庸調制是唐代前期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繳納定額的賦稅并服一定的徭役。(3)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的關系區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調制則是賦稅征收制度,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沿革歷史時期不同。聯系:租庸調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正是均田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而使得租庸調制在中唐之后為兩稅法所取代。(4)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都不能解決尖銳的階級矛盾,不能從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統治危機。學習拓展 查閱相關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思路引領:通過查找資料,加深對中國古代法律特點的理解,認識中華法系的影響及中國法制建設的源遠流長。答案提示:《唐律疏議》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等撰寫此律書,于永徽四年(653年)完成。《永徽律疏》共計12篇500條,657年前后又進行了一次小的調整。特點(1)體例完善,結構嚴謹,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的主旨,統治者運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中的輕重緩急,使人一目了然。(2)以禮為基,禮法結合。“禮”是唐代立法的核心。維護的是統治階層的利益。極力維護皇權、父權和夫權,維護禮的等級制度。(3)吸收前朝的立法經驗,立法技術較為高超。《唐律》是從隋朝的《開皇律》發展而來的,但遠比《開皇律》簡潔。凡是相同量刑的情節,就簡言明示,剔除冗余復雜的部分。(4)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唐律》不僅要制裁違反《唐律》的行為,還要制裁違反唐令、格、式等其他形式的行為,同時還要制裁違反禮教而不違律的行為。后者在《唐律》律條中并無明文規定,都是通過“疏議”被納入法網中的。地位(1)《唐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唐律》系統總結和全面繼承了夏商以來,尤其是秦漢以來歷代王朝立法和司法的豐富經驗和優秀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善,形成了以德主刑輔為核心的立法思想。(2)《唐律》是后世各朝修訂法律的楷模和藍本,后代修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都未超出《唐律》的范圍。(3)《唐律》不僅促進了當時和后代的社會發展及法律的完善,而且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4)《唐律》以它自身內容及形式的完備和獨具的東方特色以及廣泛的世界影響而在中國及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合作探究】任務1 階層從“固化”到“流動” 材料 關于隋唐時期部分君主事跡的歷史記載君主 記載隋煬帝 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五品以上,可以依“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才堪將略”“膂力驍壯”十科舉人;后又設進士二科,并以“試策”取士唐高祖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十一日,敕諸州學士及白丁有明經及秀才、俊士,明于禮體,為鄉曲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隨物入貢”。此為唐朝貢士的開端唐太宗 “文皇帝(李世民謚號之一)撥亂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籠英彥”武則天 “武舉,蓋起于武后之時,長安二年(702年),始置武舉”——據《隋書》《唐摭言》《新唐書》等整理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參考答案】 現象:隋煬帝設進士科選拔官吏,唐代開國皇帝李淵開創貢舉制,唐太宗大興科舉制,武則天開創武舉。闡述:隋唐時期全國統一,經濟逐漸繁榮,政局相對穩定,隋唐統治者在反思魏晉以來士族專權的基礎上,銳意革新,改革選官制度,摒棄九品中正制,開創并不斷完善科舉制度。科舉制的創立和發展,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官員文化素養,推進社會公平,強化社會上重教興學的氛圍,促進儒學傳播,為盛世到來提供人才和社會基礎。結論: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革新時期。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試題主題不明確——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隋煬帝”“設進士二科,并以‘試策’取士”“唐高祖”“敕諸州學士及白丁有明經及秀才、俊士……每年十月隨物入貢”“唐太宗”“特盛科名,志在牢籠英彥”“武則天”“始置武舉”時空定位 隋唐時期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科舉制興起的背景、完善的過程和意義層次鮮明 提取材料現象——科舉制創立、發展的背景和積極影響其他方面 從上述材料中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隋煬帝設進士科選拔官吏,唐代開國皇帝李淵開創貢舉制,唐太宗大興科舉制,武則天開創武舉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隋唐時期部分君主事跡的歷史記載隋唐“盛世”形成的人才和社會基礎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革新時期任務2 古代前期賦稅制度的變化材料一 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絹三尺。——《舊唐書·食貨志上》材料二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并分別說明材料一、二對研究該制度的史料價值。【參考答案】 制度:租庸調制。史料價值:材料一屬于文獻史料,是官修史書,可信度較高,從國家政策角度詳細介紹了唐朝租庸調制的具體內容。材料二屬于實物史料,可與材料一中的文獻史料進行互證,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研究唐代租庸調制的實施情況。“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出處得出“《舊唐書·食貨志上》”,從正文得出“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進而得出史料類型及材料所反映的制度。 材料二:從文字“唐代庸調布”“唐朝懷集庸調銀餅”得出史料類型及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①小問,時空限定——唐代;內容限定——材料所反映的制度。第②小問,角度限定——研究該制度的史料價值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一“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以及材料二中的“庸調布”可得出是租庸調制。第②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材料一屬于文獻史料,是官修史書,可信度較高,從國家政策角度詳細介紹了唐朝租庸調制的具體內容。材料二屬于實物史料,可與材料一中的文獻史料進行互證,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研究唐代租庸調制的實施情況【隨堂檢測】1.下面是魏晉世族分布圖。對圖中現象起主要推動作用的制度因素是( )。 A.三省六部制 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解析】由材料中的“世族”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以門第作為選拔人才為官的標準,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形成并擴大其影響,C項正確;三省六部制開始實行于隋唐時期,排除A項;魏晉時期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察舉制和科舉制,排除B、D兩項。【答案】C2.(2023·江蘇無錫高一統考期末)唐朝時人們把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稱為“一品白衫”。唐高宗時宰相薛元超說:“我這一生富貴過人,但是卻有三件終身都感到遺憾的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沒有進士及第。”這說明唐代( )。A.進士科地位突出B.察舉制影響廣泛C.價值觀逐漸功利D.門閥制徹底瓦解【解析】根據“我這一生富貴過人,但是卻有三件終身都感到遺憾的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沒有進士及第”可知,科舉考試中進士科地位突出,A項正確;唐朝實行科舉制,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進士科地位突出,并非強調“價值觀逐漸功利”,排除C項;D項表述太絕對,排除。【答案】A3.有史學家認為:從秦漢起,官僚體制就是中國制度的核心問題,而這個核心問題又可以分成兩個大的問題,一是官僚的選拔問題,二是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隋唐時期統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是( )。A.廢分封,置郡縣 B.建立法律體系C.確立三省六部制 D.實行科舉制【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隋唐時期”“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并結合所學可知,隋唐時期確立三省六部制,將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C項正確;A項是秦朝的舉措,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不符合“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排除;科舉制是選官制度,不符合“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排除D項。【答案】C4.(2023·遼寧沈陽高一統考期末)《新唐書》記載:“(唐初)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代宗時,始以畝定稅,而斂以夏秋。”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大量減少 B.貧富差距拉大C.土地兼并嚴重 D.商品經濟活躍【解析】根據“(唐初)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代宗時,始以畝定稅,而斂以夏秋”可得出,從以人丁為主到以田畝為主的收稅標準變化的原因是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大量農民沒有土地,因此政府要按田畝收稅,以增加財政稅收,C項正確;A、B、D三項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答案】C5.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國而無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這些現象對應的朝代分別是( )。A.西周、秦朝、西漢 B.戰國、秦朝、西漢C.秦朝、西漢、三國 D.秦朝、西漢、唐朝【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內容所描述的地方行政管理對應的朝代分別是秦朝、西漢、唐朝,故選D項。【答案】D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