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
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結合學者論述,了解元朝統一及其影響,探究北方少數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唐朝、元朝疆域與地方管理形勢圖和學者觀點,了解元朝地方治理和制度建設,認識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自主預習】
一、遼、夏、金的統治
遼朝的統治 (916~1125年) (1)建國:916年,契丹族首領①     建立契丹國,定都②    ,后改國號為遼。 (2)制度: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北面官負責契丹等③    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④    事務。皇帝和宮廷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3)宋遼關系:遼與⑤    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
西夏的統治 (1038~1227年) (1)建國:1038年,黨項首領⑥    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2)制度: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⑦     稱謂的官稱。 (3)夏金關系:北宋滅亡后,西夏向金朝稱臣,仍然保持事實上的獨立
金朝的統治 (1115~1234年) (1)建國:1115年,⑧    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都會寧府,建立金朝。 (2)入主中原: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1153年,金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 (3)軍事制度:“⑨    ”。女真民戶每三百戶編為一謀克,十謀克編為一猛安,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 (4)鼎盛時期:“大定之治”。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時,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 (5)衰落滅亡: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1234年,金朝被南宋、蒙古夾擊而亡
二、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蒙古崛起 (1)統一草原各部: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鐵木真被尊為“⑩     ”。 (2)征服四方: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權,遠征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元朝建立 (1)定都:1260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 (2)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 (3)統一:1276年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4)鞏固統一 A.中央:設   為元朝的宰相機構,是當時最高行政機關。 B.地方:實行    制度,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較高。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C.對邊疆的管理:設    管理吐蕃;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立    加強對臺灣的管理。 D.其他措施:修驛道,設立驛站;設立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
元朝的民族 關系 (1)回族的前身與蒙古族的形成 回族的前身:元朝時,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    的前身。 蒙古族: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 (2)民族政策:“     ”。 目的:保障蒙古統治者的利益。 內容: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四等人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3)民族交融:雖然存在民族矛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族矛盾逐漸減弱,至元朝滅亡后,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    等,逐漸與漢族交融
元朝滅亡 元末爆發農民起義,1368年元朝滅亡
學思之窗 第一段材料反映的遼朝職官設置特點是什么 你能否從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體會到這一特點
解題關鍵:把握兩則材料的核心信息。
思路引領:第①小問由第一段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等信息得出;第②小問根據第二段材料內容“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并聯系所學知識概括得出。
答案提示
設置特點:因俗而治。
能。具體體現: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
思考點 觀察《元朝形勢圖(1330年)》,你認為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解題關鍵:重點把握“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思路引領:結合《元朝形勢圖(1330年)》和教材相關內容,總結元朝行省制度的歷史影響。
答案提示:①開創省制,地方行政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對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②政治上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③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探究與拓展】
問題探究 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王朝統治者學習、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的認識。
思路引領:古代少數民族接受漢族傳統典章制度,我們學過的知識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清封建化。
答案提示:古代歷史上較為著名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學習、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的例子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孝文帝順應了民族交融的客觀規律,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頂住了來自本民族貴族的各種阻力進行改革,其中心在于促進鮮卑族的封建化。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北周統一北方和以后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學習拓展 元朝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華,是中外關系史上的著名事件。查找資料,了解有關馬可·波羅來華的記載,以及當時除馬可·波羅來華以外的中歐交往史實。
思路引領:查閱資料,開闊視野,加深對當時中西方交往的認識。
答案提示:
1.查找如下
馬可·波羅,1254年出生于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據稱,他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歷時約四年,于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誼。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云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后,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里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行記》。但馬可·波羅和《馬可·波羅行記》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舉例如下:
(1)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國內外“肯定論者”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理由:一方面是人們對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行記》的善意解釋;另一方面是《馬可·波羅行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若非親身經歷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樣詳細具體的。比如關于杭州的記載,杭州當時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業興隆,有12種行業,每種行業有12 000戶,城中有一個大湖(即西湖),風景優美。這些記載在《乾道臨安志》和《夢粱錄》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證。不過,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馬可·波羅行記》的內容都是在重述一些人盡皆知的故事,比如元朝時期的遠征日本、王著叛亂、波斯使臣護送闊闊真公主等。
【答案】①耶律阿保機 ②上京 ③游牧民族 ④農耕民族 ⑤北宋 ⑥元昊 ⑦本民族 ⑧女真 ⑨猛安謀克制 ⑩成吉思汗 中書省 行省 宣政院 澎湖巡檢司 回族 四等人制 色目人
【重要概念】
1.“蕃漢分治”制度(南面官、北面官制度)
(1)背景:遼建立后,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境內民族眾多,習俗各異;政治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
(2)目的:有效地對境內人民分別進行管理。
(3)內容:遼政權采取“因俗而治”的做法,其統治原則是“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在中央有兩套統治機構,南面官統治漢人,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北面官統治契丹人和漢族以外的其他各族人,均由契丹人擔任。這就是兩面官制度,其實質是民族分治的政治制度。
2.“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是元朝統治者為維護對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統治而建立的民族歧視制度。蒙古人作為統治民族列為第一等級,享有各種特權。其次根據所征服地區民族的時序,又依次分為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第二等為色目人,多是西域人,部分契丹人也被劃入色目人。第三等為漢人,概指北方漢人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為南人,概指原南宋統治下的居民,包括南方的漢人和少數民族。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很大區別,在任職、科舉、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例如漢人和南人當兵不許充宿衛,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
  (2)《馬可·波羅行記》是否是偽作。由于書中充滿了人所未知的奇聞異事,《馬可·波羅行記》遭到人們的懷疑和諷刺。伴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對東方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馬可·波羅行記》中記載的許多事物逐漸被證實。但還有人對《馬可·波羅行記》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在19世紀90年代,英國學者亨利·玉爾列舉了《馬可·波羅行記》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誤。他認為《馬可·波羅行記》中對中國的記載有多處缺陷,如根本沒有記載任何關于長城、茶葉、婦女纏足、用鷺鷥捕魚、人工孵卵、印刷書籍、中國漢字及其他奇技巧術和怪異風俗等。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如中國的地名多用韃靼語或波斯語、記載成吉思汗之死及其子孫世系關系失誤、攻陷襄陽城等。德國專家傅海波曾經說過,“不管怎樣,在沒有舉出確鑿證據證明其真實性之前,馬可·波羅的書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關中國的幾章是取自其他的、也許是波斯的資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詞語)”。
2.中歐交往事跡舉例
(1)列班·掃馬,元朝基督教聶思脫里派教士、外交家,是最早訪問歐洲各國的中國旅行家,出生于今天的北京(當時的元大都)。掃馬的出使,使羅馬教廷更相信元朝皇帝與各汗國統治者均崇信基督教,因而遣教士孟特戈維諾等東來,對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掃馬用波斯文著有旅行記,原稿已佚。
(2)馬黎諾里,元朝末年來中國的羅馬教皇使者,意大利佛羅倫薩人,是應元順帝之請,由教皇派出的最后一位出使中國的使節。在北京居留4年,1346年啟程返國。行前元順帝設宴歡送,賞賜物品、三年費用和良馬200匹。他經杭州、寧波到達泉州。由泉州啟航,經印度、斯里蘭卡、霍爾木茲、巴格達、耶路撒冷、塞浦路斯,于1353年抵阿維南城,進呈元順帝致教皇克萊孟六世的國書。1354年,馬黎諾里受日耳曼大帝查理四世之命,著《波希米亞史》三卷。最后一卷追憶其出使中國的見聞,經后人重新整理輯出。
【合作探究】
任務1 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推動
材料 元朝的統一破壞了中國社會在宋代積累起來的文明成果,這導致了當時和其后的經濟長時期停滯。雖然明代后期開始的新一輪經濟發展繼承了唐宋的成果,但清代經濟落入了“高水平發展陷阱”,宋元之際的變革籠罩了整個明清時代。
——摘編自李新峰《論元明之間的變革》
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并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參考答案】 示例
觀點:我認為“元朝統一破壞了中國傳統文明”的看法是錯誤的。
評析:為鞏固統一,元朝統治者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并設立了驛站。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實行行省制度。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促進了民族交融,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如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天文學很多領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在對外貿易方面,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東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和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
結論:元朝時期的統治政策客觀上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展。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
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并得出結論。(試題主題不明確——評析材料觀點)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元朝的統一破壞了中國社會在宋代積累起來的文明成果……”
時空定位 元朝
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元朝的統一;元代統治的措施和特點、影響;元朝的科技文化成就及特點;元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層次鮮明 選取一個觀點并表明態度——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積極影響——政府扶持下的科學文化發展——對外貿易的成果及原因
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
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我認為“元朝統一破壞了中國傳統文明”的看法是錯誤的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元朝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修筑驛道并設立驛站;行省制度
元朝政府組織一系列大規模天文實測活動;元朝“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發展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元朝時期的統治政策客觀上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展
任務2 行省制度的特點和作用
材料一 下圖是唐朝疆域與地方管理圖
材料二 下圖是元朝疆域與地方管理圖
材料三  元朝重建的大一統不同于漢唐,元朝統治集團以邊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權的性格與政治文化不同于各漢族王朝,所采取的鞏固統一及促進統合的政策亦與前代頗有歧異。元朝所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政策由漢唐消極的羈縻,轉變為因俗而治、多制并舉的積極統治。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2)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管理的哪些特點
(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元朝是如何解決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分離這一問題的。
【參考答案】 (1)內地一級行政機構設州進行管理;對少數民族地區設置都護府和都督府進行管理。
(2)①管理范圍廣闊;②實行行省制;③將吐蕃、琉球納入有效管轄范圍(或在吐蕃設宣政院進行管理,江浙行省有效經略琉球);④進行因俗而治、多制并舉的積極統治;⑤犬牙交錯,以北制南。
(3)設行省管理地方;修筑四通八達的驛道;重新開通了大運河;開辟長途海上航線;運輸江南的糧食北上。
“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題引“唐朝疆域與地方管理”和圖例,得出唐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材料二:從題引“元朝疆域與地方管理”以及圖中的“……行省”得出元朝地方管理特點。 材料三:從出處、正文得出“因俗而治、多制并舉”的解決方法
“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唐朝;內容限定——地方管理制度。第(2)問,時空限定——元朝;內容限定——地方管理。第(3)問,時空限定——元朝;內容限定——如何解決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分離這一問題
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根據材料的圖例和內容,直接概括出府州制度、都護府和都督府制度即可。即內地一級行政機構設州進行管理;對少數民族地區設置都護府和都督府進行管理。 第(2)問,從管理范圍上來看,管理范圍廣,北抵北冰洋,南達南海,西逾蔥嶺,東北至庫頁島;從推行的地方制度上來看,地方實行行省制;從管轄的范圍來看,將吐蕃、琉球納入管轄范圍;從治理政策來看,對邊疆地區實行因俗而治、多制并舉的積極統治。第(3)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如修筑四通八達的驛道;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修建京杭大運河;等等
【隨堂檢測】
1.史書記載:“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這一職官設置是在(  )。
A.遼朝 B.西夏
C.金朝 D.元朝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政權對地處長城內外社會經濟和政治落差較大的不同民族與地區“因俗而治”,A項正確;西夏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模仿北宋的政治制度,也保留了本民族稱謂的官稱,B項不符合題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實行“猛安謀克”制度,這是女真族內部實行的一種軍政合一制度,C項錯誤;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D項與題意不符。
【答案】A
2.(2023·河南高一統考階段練習)西夏文獻中記載了很多西夏人名,如鬧奴、孛嵬、嵬名呱呱、崔那征、善智等,還有李、梁、楊等姓。其中既有純黨項姓氏,也有純漢人姓氏,還有漢姓與黨項姓結合而成的姓氏。如崔那征,崔為漢姓,那征為黨項姓。這反映了當時(  )。
A.中原地區的姓氏變化 B.華夷觀念的消逝
C.游牧民族的社會轉型 D.民族文化的交融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夏時期,在姓氏文化方面出現了黨項族和漢族姓氏結合的現象,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互動,D項正確;黨項族地處西北地區,不屬于中原地區,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當時華夷觀念的消逝,排除B項;社會轉型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答案】D
3.金世宗曾對太子說:“朕思漢文純儉,心常慕之,汝亦可以為則也。”這表明金世宗(  )。
A.加強軍隊建設 B.重視精兵簡政
C.崇尚漢族文化 D.大力發展經濟
【解析】材料信息“心常慕之”“汝亦可以為則也”說明金世宗崇尚漢族文化,故選C項。
【答案】C
4.“風從草原走過/吹散多少傳說/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釀成了歌……到處傳揚你的恩德/在牧人心頭銘刻。”這首《成吉思汗的傳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被傳揚的“恩德”是(  )。
A.建立元朝 B.統一蒙古
C.修筑長城 D.開發江南
【解析】材料中的“恩德”是指蒙古族首領鐵木真,通過多年的戰爭,打敗了周圍各部,結束了混亂的局面,統一了蒙古草原,故選B項。
【答案】B
5.(2023·江蘇南通高一統考期中)它將中央最核心部門中書省的官員派往地方,臨時行使中書省的權力,既體現了中央集權,又給地方官員留出一些權力空間。該制度開創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將中書省的官員派往地方,臨時行使中書省的權力,便利了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
【答案】C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化县| 神池县| 阿拉善右旗| 大厂| 江安县| 洛阳市| 香格里拉县| 丰台区| 九台市| 巨鹿县| 孝昌县| 神池县| 宜兰县| 来安县| 鲁甸县| 望都县| 武平县| 班玛县| 高碑店市| 龙门县| 曲沃县| 农安县| 湖南省| 德州市| 高唐县| 郎溪县| 定安县| 湖北省| 郎溪县| 家居| 岚皋县| 麻城市| 达拉特旗| 青河县| 登封市| 迭部县| 武清区| 丰原市| 太保市| 定边县| 怀化市|